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微创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共69例,均不同程度合并腰椎不稳,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合并腰椎退变滑脱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5.6岁。采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方法治疗31例(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TLIF手术治疗者38例(开放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疗效评定及随访采用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对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2周,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微创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及手术用时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随访期内JOA评分、ODI评分及VAS评分与开放手术效果相当。[结论]Mast Quadrant通道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显著小于传统开放手术,符合微创外科治疗理念。术后患者下腰痛发生率较低,可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6年6月采用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8~83岁,平均(71.52±6.43)岁。狭窄节段:L_(3-4)2例,L_(4-5)10例,L_5S_17例;右侧弯7例,左侧弯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在-2.5~-5.5。术前有7例用1%利多卡因2 ml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以判断责任节段。术中均透视一次明确责任节段。术前和术后随访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 min(58.34±12.32)min,手术切口长约2~3 cm,住院时间6~10 d(6.44±0.43)d。术中均未发生硬脊膜破裂或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24.52±2.43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51±1.4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23±0.14)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9±0.91)分降至末次随访的(0.65±0.17)分;ODI评分由术前(70.53±8.85)分降至末次随访的(9.13±4.47)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时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评价:优11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9.47%。[结论]经quadrant管道系统下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腿变性侧弯具有手术切口及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楚、术中出血量少,可达到精准、彻底、有效的减压,术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近期治疗效果明确、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对于年龄大、体质差、骨质疏松明显、症状重、病程长、保守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果的患者可考虑作为一种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分析后路腰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腰痛的随访结果.[结果]腰痛明显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腰椎节段性失稳率、腰椎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比率高于间歇性跛行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退变性侧弯程度减轻,腰椎前凸恢复,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PLIF可消除腰椎管狭窄症的多种腰痛病因,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较好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5.75±14.2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17±10.82) ml,住院时间平均(10.50±1.50) d。术后全部病例下腰痛以及神经症状皆明显缓解,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36±2.6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2.61±1.37)分;腰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04±2.3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1.09±0.86)分;ODI由术前(40.09±23.47)%减少为术后1年的(12.32±9.91)%;RM由术前(18.55±7.01)减少为术后1年的(3.55±1.50),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棘突周围骨折、置入物脱落或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后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腰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采用保留完整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椎管减压术治疗的39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结果本组获得平均3.4(1~6)年随访,2例随访1年后死亡。未出现腰椎滑脱及不稳,原有腰椎滑脱和侧弯没有加重。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腰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有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ynesys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52例,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腰椎管狭窄症22例。[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个月。手术切口长度平均(6.2±3.3)mm、手术时间平均(86.0±30.87)min、出血量平均(132.3±60.7)ml。术后患者VAS、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VAS、ODI、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1年间与术后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手术切口皮下感染,均予以对症处理后愈合,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螺钉置入错误、椎弓根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无血肿发生,无椎弓根钉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发生。[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近期效果满意,其远期临床疗效还需长期、大样本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例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4.92±10.14)岁[(37~72)岁];术中经OLIF通道将脊柱内镜经椎间隙置入到髓核突出部位,内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再行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记录脊柱内镜操作时间及额外增加的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MRI证实原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被清除;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OLIF通道辅助脊柱内镜直接减压适用于伴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一期前路同时完成直接减压及间接减压,扩展OLIF手术适应证,符合脊柱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72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采用显微镜辅助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治疗(微创组),39例采用TLIF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比较2组术后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7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少,术中透视次数较开放组多,术后引流量较开放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与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痛,但前者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双侧人工小关节置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人工腰椎小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节段的运动保留情况,并对腰腿痛和腰椎功能分别进行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下肢放射痛症状全部消失,腰痛缓解。随访12~15个月,平均14个月,VAS评分自术前平均7.8±1.7分降至术后1年时的1.8±1.5分;ODI自术前(66±11.5)%降至术后1年时的(18±8.0)%;手术节段前屈后伸角度术前为9.3°±1.8°,术后1年为6.3°±1.2°。随访期间人工关节假体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小关节置换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不干扰前方结构,可部分保留节段运动,早期临床效果满意,但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18 d)。1例术后早期出现剧烈腰痛(2.3%),1例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2.3%)。术前腰痛VAS评分(7.62±0.44)分,术后(3.51±0.82)分;术前腿痛VAS评分(8.13±0.61)分,术后(3.12±0.36)分;术前ODI指数(80.26±5.09),术后(28.77±2.53)。44例患者最少获得24个月随访,42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椎间部分骨性融合。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88.6%),良3例(6.8%),可2例(4.6%)。[结论]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且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