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Ⅱ区屈肌腱损伤是指从屈肌腱骨纤维鞘的起点到指浅屈肌腱止点的损伤,亦称"无人区",肌腱损伤修复后常因肌腱粘连而导致手指功能恢复欠佳,是影响手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1].2005年5月至2008年6月,我科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患者32例41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及早期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对95例(163指)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早期显微修复术,术后早期带支具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95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优107指,良40指,中12指,差4指,优良率为90.2%。结论早期显微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配合术后早期带支具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防止Ⅱ区屈肌腱粘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按此法治疗Ⅱ区屈肌腱损伤33例43指.屈曲型26例25指,在肌腱远断端以远0.5cm另作腱鞘切口,缝合肌腱.伸直型7例8指经原腱鞘切口缝合肌腱.缝合肌腱均用Tsuge法术后肌腱置入健康腱鞘内,鞘内注射透明质酸钠0.5~1.0ml.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一年7个月,按TAM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屈曲型35指,优22指,良9指,中3指,差1指,优良率88.57%.伸直型8指,优3指,良2指,中2指,差1指,优量率62.5%,总优量率83.7%.结论该术式对屈肌腱损伤疗效满意,可能与肌腱缝合口被健康腱鞘包容有关,透明质酸钠具有促进肌腱愈合,防止或减轻术后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移植腱周膜包绕腱缝合段防止指屈肌腱粘连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防止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的粘连。方法:设计并应用了掌长肌腱腱周膜游离移植包绕腱缝合段的新方法。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Ⅱ区指屈肌腱损伤40例58指。结果:术后随访1至8年,功能按TAM法评定:58指中,优20指,良32指,可5指,差1指,优良率为89.6%。结论:腱周膜是腱周固有的、利于肌腱滑动及营养的组织。包绕腱周膜腱缝合段,不会破坏肌腱的外源性愈合,又使粘连疏松。通过早期功能锻炼,能恢复良好的滑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4-1536
[目的]探讨改良缝合法修复手指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切开显露韧带断端,于韧带起点或止点处钻取骨隧道,2根3-0肌腱套线于侧副韧带断端以近5 mm分别套圈缝合,纵行穿至肌腱断端处,分别穿骨隧道至对侧,再次穿肌腱后,缝合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3]:优7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8.9%。[结论]双套圈加压法重建侧副韧带起止点,操作较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修复手指侧副韧带损伤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腱环扎缝合法修复手二区屈肌腱损伤的疗效。方法 在清晰术野下,暴露肌腱两断端,用0/4尼龙线,距肌腱断端1 cm处横行穿针,在距横穿线靠断端方向1 mm处以肌腱宽度和厚度的1/3环绕出针后把针靠断端方向套入缝线内,在附近靠断端方向1 mm处刺入肌腱,与肌腱纵轴平行自断面穿出,相对侧同法缝合,另一断端也同法缝合,然后相对应缝线拉拢打结。两断端用0/9无损伤缝合线间断或连续缝合,彻底止血后修复腱鞘及闭合创口,术后背侧石膏托制动3周,进行有计划的功能练习。结果 本组18例26指,随访2~16个月,按TAM评定标准18例26指中优23指、良3指,疗效满意。结论 肌腱环扎缝合法修复手二区屈肌腱损伤,手术操作简便符合早期功能练习的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Ⅱc亚区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38指67条肌腱采用汤氏法或双津下法缝合,进行早期修复,并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4个月~2年半,平均8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73.7%。结论 对于整齐轻度损伤的指深、浅屈肌腱,可以同时修复;而不整齐、比较严重的损伤,则可采用切除指浅屈肌腱只缝合深屈肌腱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肌腱环扎缝合法修复手二区屈肌腱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肌腱环扎缝合法修复手二区屈肌腱损伤的疗效。方法 在清晰术野下,暴露肌腱两断端,用0/4尼龙线,距肌腱断端1cm处横行穿针,在距横穿线靠断端方向1mm处以肌腱宽度和厚度的1/3环绕出针后把针靠断端方向套入缝线内,在附近靠断端方向1mm处刺入肌腱,与肌腱纵轴平行自断面穿出,相对侧同法缝合,另一断端也同法缝合,然后相对应缝线拉拢打结。两断端用0/9无损伤缝合线问断或连续缝合,彻底止血后修复腱鞘及闭合创口,术后背侧石膏托制动3周,进行有计划的功能练习。结果 本组18例26指,随访2~16个月,按TAM评定标准18例26指中优23指、良3指,疗效满意。结论 肌腱环扎缝合法修复手二区屈肌腱损伤,手术操作简便符合早期功能练习的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Ⅱ区指屈肌腱缺损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9例23指Ⅱ区指屈肌腱缺损患者采用带腱周膜的逆行指浅屈肌腱移植法,进行早期修复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3%.结论 对指屈肌腱Ⅱ区缺损,本方法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降低粘连,临床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显微外科技术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断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防止指屈肌腱粘连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995年1月至1998年6月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术后早期作保护性被动活动,并有寒带随访资料的46例(80指)进行疗效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为评定标准。结果 术后菜随访6~8个月,疗效优者34指,良38指,可8指。优良率达90%。结论 对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断伤,一其高质量的缝合,注意保护肌腱的血运和营养,结合早期作保护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IC亚区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2例38指67条肌腱采用汤氏法或双津下法缝合,进行早期修复,并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随访时间4个月~2年半,平均8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73.7%。结论对于整齐轻度损伤的指深、浅屈肌腱,可以同时修复;而不整齐、比较严重的损伤,则可采用切除指浅屈肌腱只缝合深屈肌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手部损伤中,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严重影响手的功能。传统的缝合方法和术后制动造成肌腱缝合处腱痂形成是导致粘连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止粘连已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肌腱修复后的愈合过程的认识,改进缝合方法及早期治疗3方面。我们对24条屈肌腱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后,立即进行抗拉强度实验,为临床提倡肌腱缝合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原因损伤的Ⅱ区指屈肌腱的急诊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手部不同原因损伤的Ⅱ区指屈肌腱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1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共治疗48例64指Ⅱ区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按TAM标准评定疗效,优20指,良30指,其余为可和差,总的优良率为78.1%;其中,切割伤31指,29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96.1%;电锯伤23指,17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73.9%;挤压伤10指,4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40%.结论对切割伤和电锯伤导致的手部Ⅱ区指屈肌腱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术后早期有系统的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防止肌腱术后粘连,患指功能较好,而对于挤压伤则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Ⅱ区屈肌腱粘连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防止Ⅱ区屈肌腱粘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按此法治疗Ⅱ区屈肌腱损伤33例43指。屈曲型25例25指,在肌腱远断端以远0.5cm另作腱鞘切口,缝合肌腱。伸直型7例8指经原腱鞘切口缝合肌腱。缝合肌腱均用Tsuge法术后肌腱置入健康腱鞘内,鞘内注射透明质酸钠0.5-1.0ml。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一年7个月,按TAM 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屈曲型35指,优22指,良9指,中3指,差指,优良率88.57%。伸直型8指,优3指,良2指,中2指,差1指,优量率62.5%,总优量率83.7%。结论:该术式对屈肌腱损伤疗效满意,可能与肌腱缝合口被健康腱鞘包容有关,透明质酸钠具有促进肌腱愈合,防止或减轻术后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简易肌腱引导器在手Ⅱ区屈肌腱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92指手Ⅱ区屈肌腱开放断裂的患者,利用改良简易肌腱引导器将断裂回缩手Ⅱ区屈肌腱导入鞘管,从伤口引出,然后进行肌腱端端修复。结果80例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TM标准:优38指,良46指,中8指,优良率91.3%。结论改良简易肌腱引导器制作简单,可将断裂回缩的Ⅱ区屈肌腱快捷、正确地导入鞘管,组织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手部不同原因损伤的Ⅱ区指屈肌腱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1997年5月至2001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共治疗48例64指Ⅱ区指屈肌腱损伤患。结果 随访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按TAM标准评定疗效,优20指,良30指,其余为可和差。总的优良率为78.1%;其中,切割伤31指,29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96.1%;电锯伤23指,17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73.9%;挤压伤10指,4指疗效优良,优良率为40%。结论 对切割伤和电锯伤导致的手部Ⅱ区指屈肌腱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术后早期有系统的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防止肌腱术后粘连,患指功能较好,而对于挤压伤则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保留腱鞘修复Ⅱ区拇长屈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20年6月,对35例Ⅱ区拇长屈肌腱损伤患者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复同时完整地保留屈肌腱鞘,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修复,观察术后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肌腱断裂发生,肌腱粘连1例.术后对35例进行3~9个月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阶梯状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后肌腱滑动幅度的实验效果,为临床治疗指屈肌腱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8月上肢损伤截肢成人患者新鲜手标本1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三组制作指屈肌腱Ⅱ区断裂模型,每组5例,每例取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共20指。A组模拟手指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和远指间关节屈0°伸直位时,切断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B组模拟手指掌指关节屈60°、近指间关节和远指间关节屈0°安全位时,切断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C组模拟手指掌指关节屈80°、近指间关节屈90°位和远指间关节屈10°握拳位时,切断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切断屈肌腱后,三组标本均屈曲手指至掌指关节60°,近侧、远侧指间关节屈曲0°安全位,用石膏固定。测量三组指浅屈肌腱远端断口和指深屈肌腱远端断口间的长度差,根据娄义忠提出将肌腱缝合处与损伤腱鞘错开,有利于肌腱愈合和塑形的观点,对远端肌腱进行修剪,使指浅屈肌腱的缝线和指深屈肌腱的缝线不产生重叠,减少粘连的程度和范围,采用MTang缝合法修复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肌腱修复后,观察手指标本被动屈伸活动。结果 (1)三组指深屈肌腱断口和指浅屈肌腱断口安全位长度差测量数据利用方差分析,P=0.000 0.05,即三组实验的指深屈肌腱断口和指浅屈肌腱断口间的长度差不全相等,可以研究三组实验。(2)肌腱修复后手指标本被动屈伸活动度与实验前相同,被动牵拉肌腱近端各关节活动度与实验前相同。结论不同指位下屈肌腱Ⅱ区断裂时,术中短缩0.6~1.0 cm远端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利用指深屈肌腱断口和指浅屈肌腱断口在安全位长度差为1.0 cm,保持两个断口位于正常组织环境包围,可以促进愈合。阶梯状修复法为临床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提供新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的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150例230指.结果 术后观察,伤指均未发生肌腱再断裂;大部分伤指屈伸运动功能恢复近乎完全,无需行肌腱松解术.少数伤指合并骨折,固定时间较长,因此,肌腱粘连较重,进行了肌腱松解术.结论 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指伸肌腱损伤效果满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