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则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关节疼痛和水肿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水肿评分、V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每组35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评分(FMA)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FMA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电针联合镜像疗法能明显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缪刺巨刺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引起的疼痛、水肿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康复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缪刺巨刺针刺方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积分(FMA评分)、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21/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FMA评分以及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缪刺巨刺法在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肢的疼痛、水肿方面以及患侧肢体功能方面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及康复训练,对照I组采用中药热敷包及康复训练,对照Ⅱ组仅采用康复训练,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程度评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上肢水肿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治疗组水肿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采用推拿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血清P物质(Substance P, SP)含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高于对照组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GRP、SP含量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抑制血清炎性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疼痛、肿胀、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及Kozin分期Ⅰ~Ⅲ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15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优于对照组的75.76%(P0.05);治疗后2组VAS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饼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常规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该疗法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占戈  田园 《北京中医药》2007,26(9):589-59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昧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与水肿分级目测比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进行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减轻疼痛与水肿症状,提高FMA、BI评分,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8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Barthel指数(ADL)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VAS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活血除瘀方熏蒸结合药饼灸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98例,按照投掷法随机设为50例观察组和48例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活血除瘀方熏蒸结合药饼灸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并将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肿胀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肿胀程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O、CGRP水平较治疗前高,ET-1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MBI评分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活血除瘀方熏蒸结合药饼灸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鲒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活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口服黄芪桂枝活络汤,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肢体疼痛VAS评分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74.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活络汤联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等症状,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ygl-Meyer量表,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和水肿,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冰硝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热敏灸与冰硝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的评分变化来评估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治疗,2组的肩痛视觉模拟评分较前有所下降及上肢简化傅格梅尔(Fugl-Meyer)评分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说明治疗有效,其中肩痛评分2组组间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2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热敏灸与冰硝散"联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辽宁省优抚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治疗为基础,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VAS与手部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患者手部水肿、肩部疼痛明显改善,上肢运动能力提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短波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则在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超短波治疗,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肿胀积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FMA和肿胀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疼痛及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肢体疼痛VAS评分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等症状,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进行30 d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