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腔器械交叉感染及控制现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口腔科使用的器械、材料和设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特殊性,对其消毒与灭菌亦体现出特殊要求。口腔器械的操作基本是在病人口腔内进行,常会被血液和唾液污染,除携带有大量细菌之外,还可能会有血液传播性肝炎、艾滋病病毒及其他病毒因子。为控制口腔操作中可造成的交叉感染,国内外医学界先后提出了在口腔医疗工作中,预防经牙科设备、器械、材料等引起的交叉感染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口腔交叉感染及控制已成为口腔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控制口腔交叉感染工作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1口腔医院交叉感染的特殊性1.1专业特殊性口腔诊疗室特…  相似文献   

2.
口腔诊疗中发生交叉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广大牙病患者的关注。人群中90%以上的人因为各种口腔疾病,需要进行口腔治疗,由于口腔本身环境因素和诊疗的特点决定了口腔诊疗是交叉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治疗之一。医护人员若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本文对口腔诊疗中可能发生交叉感染的医源性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1 医源性传播途径1.1 医患传播。医生或患者是某种疾病的感染者或病原携  相似文献   

3.
现就口腔诊疗中交叉感染的预防探讨如下。1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1.1口腔综合治疗台口腔综合治疗台是造成交叉感染的媒介,涉及交叉感染主要是气路和水路系统,口腔综合治疗台停气,涡轮手机停止转动的瞬间,手机头部的空气呈负压状态,  相似文献   

4.
口腔正畸科是口腔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科室。门诊患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病人多,流量大,且大多是儿童及青少年,护患接触密切,病菌(毒)感染、传播的机会也较大。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唾液、钻牙时喷雾、片切出血,均能通过灭菌不彻底的口腔器械将各种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其他患者,导致交叉感染。因此,如何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护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口腔内科门诊交叉感染环节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腔内科门诊是医院最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场所之一。由于口腔内科门诊的特殊性,造成交叉感染的环节十分复杂,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将易引起交叉感染的环节以及感染控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口腔医疗机构在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情况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辖区内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消除交叉感染发生隐患,我们于2004年对26家口腔医疗机构进行了消毒质量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腔科器械的污染及消毒灭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星 《护理研究》2002,16(10):572-573
医院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 ,形状复杂 ,使用频繁 ,污染严重。口腔科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甚至血液 ,若消毒不彻底 ,则成为传播多种疾病的重要途径。据统计 ,我国约有 10 %~ 12 %的人为HBsAg的携带者[1] ,AIDS病人的数目亦呈快速上升趋势 ,如何有效地切断经口腔科器械传播疾病的途径 ,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1 口腔综合治疗台与手机的污染  口腔综合治疗台与其连接的高速涡轮手机 (简称手机 )一起组成了口腔基本治疗单位。手机是口腔门诊使…  相似文献   

8.
口腔疾病的诊疗多为侵入性操作,凡通过体液、血液或空气传播的疾病都可通过口腔治疗过程传播.因此,口腔门诊空气中含菌量的监测是控制口腔门诊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从2007年1月~2007年6月对我院口腔门诊诊室: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空气含菌量进行动态监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专科门诊交叉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系统化管理方法。方法对口腔专科门诊临床诊疗中所涉及的交叉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切断感染传播途径、定时监测防、控效果,针对新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系统管理方案。结果落实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口腔感染控制准则,全方位保证了口腔科诊疗质量和医、技、护、患四方的安全。结论恰当制定和实施交叉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系统化管理方案,可以使口腔专科门诊交叉感染防控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和完善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口腔门诊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口腔科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口腔细菌气雾可能导致交叉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威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这种潜在危害近年来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口腔科操作中,使用超声波洁牙及涡轮机磨牙等喷水、喷气过程中都会产生气雾。  相似文献   

11.
口腔专科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属于重点部位,在口腔专科医院门诊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就诊病人就医环境,也关系到有效预防和减少病原微生物流行传播疾病。口腔诊疗的特殊性,使得口腔科门诊的交叉感染的成因有别于综合性医院。现将口腔专科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加强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口腔诊疗环境中相关致病微生物交叉感染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致病微生物在口腔诊疗中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气溶胶传播~([1])。众所周知,许多口腔诊疗操作,例如使用超声洁牙机、三用枪等都会产生气溶胶,污染诊室环境~([2])。口腔诊疗中手机车针高速运转时产生的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悬浮颗粒在大约2~3 m范围内均有活动,一次诊疗结束后,治疗台、椅背、灯柄及医护人员工作服等表面都已被污染~([3]),若防控措施不到位,这些致病微生物都存在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口腔诊疗环境中微生物感染的类型、取样方式及研究方法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与治疗的要求逐渐提高,口腔科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学界和广大牙病病人的关注。口腔科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病人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病人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等密切接触,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均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我们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相关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自2019年底起,我国暴发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疫情,这种病毒的迅速传播和高度的传染性已引起全球的关注.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中如何加强医护患个人防护以避免交叉感染,如何及时筛查出疑似病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是疫情防控期间口腔颌面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治中需注意的重要问题.做好病人的诊治工作,为普通病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口腔科是施行口腔诊疗的场所,必须采取防护管理措施,以杜绝病菌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 细菌的主要来源或交叉感染渠道是血液、唾液、双手、医疗器械等,所以,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是防止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6.
口腔科医院感染及器械消毒灭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0):1995-1997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也一个薄弱环节。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都可通过沾有病人的血液、唾液的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的手及工作环境传播,造成交叉感染。口腔科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在HBV、HCV、HIV三种病毒中,以HBV的抵抗力最强,是口腔器械消毒的难点,也是器械消毒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2007年全国乙肝普查结果表明,1—59岁人群中,HBV感染者为7.18%。  相似文献   

17.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和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腔门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且多数传染病可以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门诊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防止污染与污染扩散是控制门诊感染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院是一所以门诊为主的口腔专科医院,月门诊病人达600~1000人次.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门诊诊疗中的交叉感染,多年来我们从可能引起交叉感染的几个主要途径入手,加强了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牟婧  周天  王敏  张璐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1032-1033
口腔治疗中,医患接触密切,患者的唾液、钻牙耐的喷雾出血,均能通过器械将各种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其他患者,导致交叉感染。同时,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防治感染已成为口腔医护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臭氧紫外线联合消毒口腔器械的新方法200040上海华东医院王晖,张定娟口腔是多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口腔科采用的手机和器械在临床操作时直接接触病人唾液、牙髓血液等.由于患者普遍对肝炎、艾滋病及口腔交叉感染抱有恐惧心理,所以对口腔手机器械的消毒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