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 (t) ide,NAs)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乙肝相关性肝癌且行TACE术患者共181例,经过筛选后将最终的107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TACE联合抗病毒组)57例;对照组(TACE组)50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每3个月1次,比较两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发生率、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最终47例、对照组最终43例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ALT、AST、TBIL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V DNA转阴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组分别为17.02%、38.30%、42.55%,对照组分别为4.65%、13.95%、13.9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6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随访的12个月中,对照组有15例发生乙肝病毒激活,治疗组有4例发生乙肝病毒激活,HBV激活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ACE可以导致HBV的激活,NAs可以抑制HBV复制.TACE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 TBIL)、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30例、抗病毒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拉米夫定药物及血浆置换;抗病毒组给予内科常规加拉米夫定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前后检测3组患者TBIL、Alb、PTA及HBV-DNA含量,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和抗病毒组患者TBIL降低、Alb和PTA水平升高显著,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中TBIL、Alb、PT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抗病毒组相比, TBIL、PT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能降低TBIL,升高Alb、PTA水平和HBV-DNA转阴率,即能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病毒复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病毒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照组30例,疗组服用抗病毒胶囊,照组服用拉米夫定片,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及停药12个月后检测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后,组患者的血清ALT、AST、GGT、ALB、GLB均明显改善,中治疗组ALB升高、GLB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12个月后,疗组在改善ALT、ALB、GLB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NA阴转率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停药12个月后,照组的DNA反跳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抗病毒胶囊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善肝功能,期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核苷酸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组研究将139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相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一年.其中阿德福韦酯38例,拉米夫定22例,恩替卡韦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一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T、AST、Tbi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93.8%,对照组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类药物,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降低HBV复制,提高HBeAg转阴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 (1)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肝癌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美能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使用拉米夫定治疗24 ~72周产生耐药的慢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替比夫定进行治疗,治疗组50例口服美能片加替比夫定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2组治疗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ALT、AST和TBIL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HBV DNA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 美能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肝炎疗效显著,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瑶医猛老虎汤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加服猛老虎汤、恩替卡韦.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HBV-DNA水平、HBeAg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AL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AST、A/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ST、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V-DN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瑶医猛老虎汤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佩普洛人际关系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52例、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佩普洛人际关系理论进行干预,分别检测护理前后肝功能、SAS、SDS及DAS评分.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ALT、ALB、TBIL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ALT及TBIL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SAS、SDS、DA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DAS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SAS、SDS、DAS呈正相关(P<0.05),ALB与DAS呈正相关(P<0.05),TBIL与SAS、SDS、DAS呈正相关(P<0.05).结论 采用佩普洛人际关系理论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肝功能状态,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梁彦玲  张全会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78-1379,139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抗病毒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变化、HBVDNA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ALP、TB的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为62.2%,对照组为4.44%,在治疗过程中抗病毒组无因严重肝功能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者,而对照组有8例(17.8%)因严重肝功能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结论 肺结核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化疗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有重要意义.对改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早期慢性肝衰竭及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及治疗组(n=29),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使用抗炎保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短程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0.5~1 mg/(kg·d)治疗5 d。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ALT、AST、PT、4周生存率、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清ALT、AST、TBIL、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治疗组的血清ALT、AST、T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的4周生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4周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求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组(44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照组(40例)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病毒转阴率、MELD评分、生存率及并发症等因素变化。结果:1.治疗后2周结果:两组的TBiL、PTA、IN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在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抗病毒治疗4周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毒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生化指标,提高病毒转阴率,降低MELD评分,提高生存率,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治疗后的转归,探讨NB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NBALSS治疗,并设对照组20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NBALSS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NBALSS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经NB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多有明显改善,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1周后,AL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30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及好转出院23例(76.7%),死亡7例(23.3%);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NBALSS组68例次治疗后仅有12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6%。结论 NBALSS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重型肝炎的死亡率,并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的辅助支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病毒基础上应用强的松治疗早期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早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强的松30mg,晨起顿服,待胆红素下降至一半时,每周减量5mg直至停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适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但8周后两组的转氨酶复常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和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基础上应用强的松能明显改善患者早期不适症状,促进黄疸的消退,阻止早期重型肝炎进一步发展,安全性较好,但不能明显提高患者转氨酶的复常率、凝血功能和HBV-DNA阴转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8例给予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和苦参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肝功能复常率、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ALT、AST及TBIL值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ALT及TBIL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sAg、HBeAg及HBV-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4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对照组41例给予肝泰乐、复合维生素B溶液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中IL-10、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IL-10:(15.42±6.87)ng/L;TGF-β1:(43.96±12.83)ng/L]较对照组[IL-10:(24.56±7.92)ng/L;TGF-β1:(55.63±13.14)ng/L]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HBV DNA下降,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治疗后ALT和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通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来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增加恩替卡韦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转阴率为91.5%(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率为67.2%、62.5%,总有效率为85.9%,病死率为14.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杨襄蓉  王文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75-1377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随机分成2组,联合组50例,LDT600mg/次,1次/d,苦参素分散片0.2g/次,3次/d口服;单药组40例,LDT600mg/次,1次/d口服.观察TBIL、ALT、AST、ALB和HBV-DNA指标,观察疗程1年.治疗前、治疗3月、6月、12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肾功能、HBV DNA、肌酸激酶.结果 治疗12个月时2组患者的TBIL、ALT、AST和ALB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之间比较,(P<0.05),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相比有更好的疗效.结论 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疗效与单用替比夫定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r=0.612,P=0.012)、TBIL(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