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云志  刘泉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01-8606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以为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实验提供标准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从L4-L5,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可见的脊椎病变及损害。经螺旋CT沿横断面1mm层厚扫描,以jpg格式输出其断面图像并转人微机保存。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L4-L5段正常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再经过自由造型系统进行表面光滑化处理及对1mm层厚引起的数据丢失予以修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在脊柱模型骨性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建立终板、椎间盘、髓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结构。采用合适的材料性质和实体单元类型对模型进行智能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①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软件Ansys成功进行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共有82563个单元,131204个节点,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对不同组织的物理特性进行定义,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弹性模量均减少30%左右,符合真实的生物力学要求,真实模拟了骨质疏松椎体的材料特性,成功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的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的生物力学标本,是理想的研究骨质疏松腰椎生物力学的数字化模型,可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三维有限元法重建全椎板切除后颈椎三维模型[关键词]颈椎后凸畸形;有限元;模型自制椎板钩分散椎弓根螺钉系统应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基金]2002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资助(2002C30206)[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有限元分析以有限元法比较前路腰椎间融合后路关节突关  相似文献   

4.
1 颈椎病的实质和定义 颈椎病是常见病。颈椎的连接韧带主要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项韧带。软骨性结合物为椎间盘,有滑膜性的上下关节突,关节也有后天形成的,具有滑膜性和软骨性双重性质的钩椎关节,此乃颈椎持有的关节,因此其具特有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不能把颈椎病与其他脊椎退行性变混同起来。椎问盘脱出、突出、膨出及碎片脱出,除椎间盘膨出与退行性变关系密切外,余均为椎间盘损伤所致,不能列为颈椎病,就象不能把腰椎间盘脱出定为腰椎病一样。常见的颈椎病的椎管狭窄或椎问盘脱出应视为颈椎病继发合并症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5.
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及其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176;~45&;#176;。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176;);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176;~30&;#176;);颈椎曲线变直(0&;#176;);颈椎曲度后凸:(0&;#176;~-20&;#176;);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176;、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176;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30&;#176;、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20&;#176;、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以为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实验提供标准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从L4~L5,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可见的脊椎病变及损害。经螺旋CT沿横断面1mm层厚扫描,以jpg格式输出其断面图像并转入微机保存。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L4~L5段正常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再经过自由造型系统进行表面光滑化处理及对1mm层厚引起的数据丢失予以修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在脊柱模型骨性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建立终板、椎间盘、髓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结构。采用合适的材料性质和实体单元类型对模型进行智能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①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软件Ansys成功进行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共有82563个单元,131204个节点,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对不同组织的物理特性进行定义,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弹性模量均减少30%左右,符合真实的生物力学要求,真实模拟了骨质疏松椎体的材料特性,成功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的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的生物力学标本,是理想的研究骨质疏松腰椎生物力学的数字化模型,可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有关上颈椎多节段有限元模型的相关文献很少,尚无建立Hangman骨折有限元模型的报道。目的:建立C2~4节段正常颈椎及不同程度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各模型进行模拟及加载验证。方法:选择一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C2~4节段CT扫描,以CT扫描图像为基础,在计算机工作站利用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C2~4节段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椎体和椎弓、椎间盘、韧带成分,在此模型基础上逐步模拟切断双侧C2椎弓峡部、切除C2~3前纵韧带和部分椎间盘的Hangman骨折模型,分别计算正常颈椎、不同Hangman骨折模型在模拟施加50N载荷下,C2~3,C3~4节段三维六自由度的角位移(ROM)。结果与结论:C2~3节段Hangman骨折加韧带椎间盘切除模型在各个方向上均较正常和固定模型ROM增大,在屈伸运动时增大最明显,而在旋转和侧屈时与正常标本相差不多。C3~4节段各组间的ROM相差不超过0.16°。各种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位移和应力验证结果与实验生物力学结果基本相符,提示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颈椎生物力学实验。  相似文献   

8.
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一直以来是椎管狭窄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操作方法的原因,往往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我们近年对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结构完整的潜式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旨在评价其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柱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其中,后纵韧带、黄韧带参与构成椎管,其骨化可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造成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脊柱韧带骨化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行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与优越性。方法:治疗组用保留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行髓核摘除术;对照组为半椎板切除行髓核摘除术,术后第5d治疗组开始腰背肌锻炼。2组均随访1至15年。结果:治疗组手术优良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侧卧位保留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行髓核摘除术能在视野显示良好的条件下直视判别病理改变情况,能充分扩大减压,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但要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术前术后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