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修补术网片固定、网片免固定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未来腹股沟疝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宝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腹腔镜疝修补术网片固定(34例);B组,腹腔镜疝修补术网片免固定组(31例);C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8例)。术后随访1年,对比3组患者手术实施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 结果B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d疼痛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失血量少于C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组,术后2 d疼痛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相当,且患者术后均无较多并发症,安全性均理想。但因腹腔镜手术无需作较大切口,患者受到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其应用价值优于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术中补片在不固定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与补片固定后相似的效果,故腹腔镜网片免固定疝修补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中补片钉合固定与医用胶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集本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施行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补片钉合固定组(55 例)和医用胶固定组(50 例).观察比较二组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疼痛评分、近期疝复发率.结果 二组患者均手术顺利,均无近期复发.医用胶组术后疼痛评分比钉合固定组低,但是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医用胶固定补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中不同补片固定方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接受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使用补片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144例)以及B组(118例)、C组(90例)。A组受试者用3D免固定补片,B组受试者使用钉合固定平片,C组使用医用胶胶合固定疝补片分析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和B组、C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半年、1年与2年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A组患者没有出现异物感与慢性疼痛感。结论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3D免固定补片,能够降低患者术后中远期慢性疼痛与异物感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自固定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应用自固定补片的465例疝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开放式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213例,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患者201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患者51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各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的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时间、疼痛程度、切口感染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的出血量、血清肿发生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腹腔镜手术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两种腹腔镜手术还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治疗腹股沟疝都是安全、可靠的,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疝类型、是否复发、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合理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9月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葛洲坝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30例LIHR手术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以应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的127例腹股沟疝患者为A组,应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的103例患者为B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探查对侧及隐匿疝、术后疼痛、术后血清肿及术后复发率情况。结果 2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A组(45±10)min,B组(35±8)min,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探查对侧隐匿疝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均是安全、有效的,两者手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中补片免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补片免固定法腹腔镜TEP治疗86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观察其手术方法、术式特点、补片免固定的疗效与价值及补片位置,并与同期开放疝环充填式(mesh-plug)疝修补术的9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阴囊血肿或积液例数、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一次性耗材费用、切口疼痛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片免固定法腹腔镜TEP不仅适宜腹壁缺损小的疝,也可用于腹壁缺损≥4 cm的直疝、斜疝,其手术指征同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多项临床指标优于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是疼痛轻微、耗材费用低廉、复发率极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正腹腔镜经腹膜外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在腹前间隙置入补片,避免术后假性复发疝所致二次手术,缓解机体疼痛。本研究选取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9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用TAPP手术治疗(A组)及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B组),结果显示:A组的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Ⅰ、Ⅱ型腹股沟疝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中缝合固定补片与不固定补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为123例成年初发单侧Ⅰ、Ⅱ型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的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3-0可吸收线缝合补片于耻骨梳韧带、联合肌腱与腹直肌(缝合组),52例未固定补片(未固定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腹股沟疝的类型与分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成功完成。与未固定组相比,缝合组术中出血量[(14.5±0.8)ml vs.(7.7±0.7)ml]较多(P<0.001),手术时间、疝囊处理(横断vs.剥离)、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肿、慢性疼痛与复发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术中缝合固定补片会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不固定补片同样可取得满意持久的修补效果。同时缝合固定补片不会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慢性疼痛,是值得考虑的补片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局麻下应用超普疝修补装置(UHS)与补片行李金斯坦(Lichtenstein)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式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8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UHS组(A组)和Lichtenstein组(B组)。A组132例,B组148例。均在局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血肿、阴囊水肿、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切口感染、缺血性睾丸炎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感染1例,B组切口感染2例,最后均能治愈。术后随访1年,A组无复发患者,B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2%(3/14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行李金斯坦及UHS无张力修补手术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直疝、复合疝UHS手术疗效优于Lichtenstein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IS)补片用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TAPP)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治疗青壮年腹股沟疝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采用SIS补片行疝修补术的268例青壮年腹股沟疝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2例行Lichtenstein手术(Lichtenstein组),116例行TAPP手术(TAPP)。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Lichtenstein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PP组,但围术期疼痛评分明显高于TAPP组(均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ichtenstein组术后1周及1、3个月血清肿的发生率均低于TAPP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异物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结论:SIS补片应用于青壮年腹股沟疝的开放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均有确切的效果,但该补片用于两种术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在基层医院治疗腹股沟疝的优势,并绘制TEP手术的学习曲线。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的85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40例接受TEP术治疗,45例接受开放式疝修补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40例接受TEP术的患者按照先后顺序分为A、B、C、D组,每组10例,比较其手术操作情况。 结果TEP术治疗腹股沟疝优于开放式疝修补术,主要表现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但住院费用高和手术时间长(P<0.05)。对A、B、C、D组分析发现,医师操作20例TEP术后,技术逐渐成熟,术中出血、层次错误、腹膜破裂等现象明显减少。 结论基层医院临床治疗腹股沟疝可选取TEP术,其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快;初学者在完成20例TEP术后,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逐渐掌握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Shouldice术式和改良Millikan网塞法治疗Ⅱ型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探讨Ⅱ型疝修补的最佳术式。方法103例Ⅱ型腹股沟疝病例分为Shouldice术式(A,n=57)组和改良Millikan补片(B,n=46)组。对比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随访期各相关指标。结果A和B组随访率分别为93%和96.7%。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感染、阴囊血肿、阴囊水肿和发热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康复的因素,以及两组间疝复发率、恢复正常步速时间和提重物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是A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00)。结论Shouldice术式在治疗Ⅱ型腹股沟疝.不但可以取得与Millikan网塞修补一样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项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固定补片和缝合补片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拟行腹股沟疝手术的患者,将符合标准的8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实际手术治疗情况,将其分为A组(自固定补片,46例)和B组(缝合补片,40例)。观察和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和并发症。 结果A组手术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但2组术后卧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止疼药使用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 h 2组患者疼痛均达到高峰,此后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情况明显好转(P<0.05),其中A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VAS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自固定补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出血量,术后短时间内疼痛感更轻,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开放腹膜前间隙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Lichtenstein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213例分别采用UHS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条件为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包括UHS疝修补术101例(UHS组),Lichtenstein疝修补术112例(Lichtenstein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局部不适、疼痛、复发等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如血肿、阴囊水肿、感染均没有统计学意义。UHS组在腹股沟区不适、慢性疼痛、缺血性睾丸炎明显少于Lichtenste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Lichtenstein组有5例复发,UHS组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本组病例数据显示,采用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中,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较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行Lichtenstein术与应用UHS型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Gilbert)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50例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和补片类型分为2组,每组75例。A组选用美国柯惠公司生产的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Lichtenstein术,B组选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UHS型补片+Gilbert术。 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高于B组,异物感发生情况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1、χ2=5.37、11.04,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均无感染,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两种不同补片及对应术式治疗腹股沟疝都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应用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行Lichtenstein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异物感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应用UHS型补片行Gilbert术在理论上更符合人体力学,且在预防术后慢性疼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操作相对复杂,术式学习曲线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就诊的腹股沟疝患者32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腔镜组和开放组,每组患者160例。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治疗,开放组以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美观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 结果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切口长度短(P<0.05),切口美观评分明显高于开放组(P<0.05),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组,但在住院费用方面明显高于开放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复发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开放组(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用时少,切口长度小的特点,且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更早,疼痛持续的时间少,还能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较低,但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80例,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试验组行TAPP术式,对照组行Lichtenstein术式。比较2组手术临床指标及术后疼痛情况,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总费用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术前至术后6个月2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均呈下降趋势,且术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12.22%,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 vs 2.22%,P>0.05)。 结论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各有优缺点,前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但住院费用较高;后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低,但术后疼痛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04-01—2007-12收治的266例腹股沟疝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141例行无张力修补,125例行传统修补,比较分析2组临床资料。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复发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疝修补术组(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具有安全、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疝囊横断法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EP,观察组(40例)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法,对照组(42例)术中完全剥离疝囊,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疝囊横断法在TEP中的临床效果优于完全剥离疝囊法,可缩短手术时间与疝囊剥离时间,患者术后康复较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地收集自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科就诊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20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拟行手术方式不同(是否中转更改手术方式不作为影响分组因素),将本次研究纳入的205例病人分为单孔组129例和三孔组76例,比较组间病人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中转手术率(单孔法转三孔法或腹腔镜法转传统开放手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病人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BMI及疝类型(单侧、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为(55.3±22.8)min,三孔组为(49.4±14.9)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单孔组无中转行三孔法手术病例,两组中转行传统开放手术率基本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两组术后尿潴留、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单孔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术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与三孔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总体住院费用,单孔组为(2.21±0.65)万元,三孔组为(2.55±0.89)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血肿形成、皮下气肿、慢性疼痛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三孔组相比,单孔组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均有降低趋势。结论单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临床应用相对安全且卫生经济学指标表现更具优势的新兴微创手术方式,更好地吻合了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