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皖南地区医学与非医学高校各1所,对其中3 781名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进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的网络问卷调查。  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情绪检出率(30.03%,31.05%,14.50%)均低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44.49%,46.22%,2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49,88.26,63.08,P值均 < 0.05)。2所院校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以中度为主(18.43%,20.68%),压力以轻度(9.41%)和中度(5.29%)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医学生、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线上教学不满意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1.84,1.28,1.63,1.75,1.24)、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1.79,1.22,1.65,1.77,1.19)和压力负性情绪(OR值分别为2.09,1.41,1.58,1.29,1.48);女生相比较男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82)和焦虑症状(OR=0.74);居住地在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OR=1.27);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感到压力的存在(P值均 < 0.05)。  结论  在线学习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压力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家庭和学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并针对不同特征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家庭关怀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为预防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2月对新乡市3所大学的5 094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行为量表(AQ)、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分为低攻击性行为组(26.4%)、中等攻击性行为组(48.5%)、高攻击性行为组(25.1%)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身体灵活性、运动频率、睡眠状况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潜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95,169.86,125.76,325.24,P值均 < 0.01)。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3个潜在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3.47,231.82,P < 0.01)。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OR=0.96,95%CI=0.96~0.97)、家庭关怀度(OR=0.83,95%CI=0.81~0.84)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3个潜在类别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性别、运动频率、睡眠状况、身体柔韧性、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身体灵活性相关。学校及家庭、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家庭影响因素, 为制定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5省抽取15 623名11~20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的频率, 以及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近1年内至少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28.8%, 其中1~4次(偶有自伤行为)者占17.6%, 5次及以上(反复自伤行为)者占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与青少年偶有自伤行为及反复自伤行为均有相关性(χ2=6.30~12.16, P值均 < 0.0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民族, 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孤独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后,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仍与偶有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1, 1.34, P值均 < 0.05);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反复自伤行为仍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1.19, 0.69, 1.57, P值均 < 0.05);以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后显示, 各地区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全相同。  结论  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有关,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一个学院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学生,于2020年11月进行基线调查,2个月后开展随访调查。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评价睡眠时型。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与焦虑症状。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睡眠时型和睡眠行为组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有日间嗜睡现象、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日间嗜睡和不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2.39,22.68;40.14,29.4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基线调查中日间嗜睡和失眠与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3.03,5.23)和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3.74,4.24)均呈正性关联(P值均<0.05),而睡眠时型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调查结果与基线一致。  方法  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和失眠症状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着力改善大学生健康睡眠行为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返校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返校的2 697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1.8%,焦虑检出率为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男生的1.28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30倍;外向性格(OR=0.62)、中性脾气(OR=0.55)及温和脾气(OR=0.46)、每周体育锻炼次数适中(1~2次:OR=0.73;3~4次:OR=0.65)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早餐次数较少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1.61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45倍;中性脾气(OR=0.67)及温和脾气(OR=0.56)、每周体育锻炼1~2次(OR=0.67)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负相关;从来不吃早餐(OR=2.03)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首批返校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针对有因疫情所致损失经历、独生子女、具有不良早餐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及时开展有效情绪疏解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局部暴发期间封闭式管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应急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对1 816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兰州某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是38.76%,其中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1.33%和7.43%;焦虑的发生率为16.36%,其中轻度焦虑和中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OR=1.29)、作息情况(基本规律OR=0.33、规律OR=0.18)、网络教学适应度(一般适应OR=0.45、很适应OR=0.25)、担心自己及家人感染(有些担心OR=1.73、非常担心OR=2.09)、男生(OR=0.78)、隔离方式(OR=1.70)等6个因素是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听音乐情况(有时OR=0.44、经常OR=0.41)、作息情况(基本规律OR=0.36、规律OR=0.19)、网络教学适应度(一般适应OR=0.42、很适应OR=0.28)、担心自己及家人感染(有些担心OR=1.87、非常担心OR=3.27)等4个因素是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局部暴发校园封闭式管理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检出率高,高校和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精准措施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舒齐  郑娴  李雪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8):1174-1178
  目的  分析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的相关性,为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体质管理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8—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辽宁省3所高校(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大学、辽东学院)的1 62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量表及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心血管健康行为指标为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吸烟处于差的状态比例在男生(20.7%)、艺体类学生(27.3%)中偏高(χ2值分别为184.99,79.43,P值均 < 0.05);体质量指数(BMI)处于差的状态在男生(4.7%)、医学类学生(3.6%)中偏高(χ2值分别为64.11,15.38,P值均 < 0.05);体育锻炼处于差的状态在女生(39.6%)、医学专业(45.2%)、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家族史学生(33.4%)中偏高(χ2值分别为145.40,189.91,15.89,P值均 < 0.05);健康膳食处于差的状态在医学专业、无CVD家族史学生中(45.8%,43.1%)偏高(χ2值分别为33.13,15.57,P值均 < 0.05);不同性别、专业、CVD家族史大学生中医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1.22,82.38,90.42,P值均 < 0.01)。健康膳食(理想)、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气虚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8,0.19,0.63),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阳虚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3,0.68),BMI(理想)、体育锻炼(理想)与痰湿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1,0.37),体育锻炼(理想)与湿热质、血瘀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20),体育锻炼(理想、一般)与气郁质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51)(P值均 < 0.05)。  结论  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健康行为具有相关性,且心血管健康行为各指标对不同中医体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根据不同偏颇体质采取个体化的心血管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  结论  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云南大一年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为预防和减轻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和大理整群选取3所高校的9 960名一年级大学生,使用膳食频率调查表评估大学生饮食行为,使用中文版21条目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的焦虑分量表评估大学生的焦虑症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结果 最近1个月平均每周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72.5%(7 217/9 960)和61.6%(6 131/9 960),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8.9%(2 875/9 960)。吃夜宵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40~2.54),不吃早餐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23~1.60)(P值均<0.05)。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的焦虑症状呈正相关(相乘交互效应,β=0.06,95%CI=0.02~0.10,P<0.01;相加交互效应,OR=2.00,95%CI=1.59~2.51,P<0.01)。结论 吃夜宵且不吃早餐的云南大学生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求助行为的差异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南昌市内3所中学为研究现场,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渥太华自伤判断条目和中学生求助行为问卷对整群抽取的4 434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3%,初中生检出率(36.0%)高于高中生(29.6%)(χ2=19.41,P < 0.01)。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NSSI者与非NSSI者在求助意愿、求助家人及老师、面对面交谈求助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45)、担任班干部(OR=1.26)、城镇户籍(OR=1.45)、经常被长辈责骂(OR=1.98)及学习负担较重(OR=1.39)可能增加初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而求助家人(OR=0.95)或老师(OR=0.95)可能减少初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女生(OR=1.50)、担任班干部(OR=1.34)、独生子女(OR=1.45)、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相对于初中及以下)(OR=1.56)、经常被长辈责骂(OR=2.08)、经常被长辈体罚(OR=4.12)及学习负担较重(OR=1.38)均可能增加高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而具有求助意愿(OR=0.82)、求助家人(OR=0.95)及老师(OR=0.96)均可能减少高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  结论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求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积极关注中学生的求助行为并鼓励中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