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358例中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检索1996年1月~2002年12月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项下收载的国内医药期刊56种,文献135篇,不良反应358例,对不良反应原始资料进行记载、统计、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较多,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结论:对中药的应用应改变观念,加强合理应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2000~2008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  陆军  蔺涛 《中国药房》2009,(6):461-463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对100种杂志刊登的933例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涉及中药制剂156种,给药途径5种,其中静脉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8.46%。不良反应中以全身性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7.77%。结论:应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实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1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78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中药品种有32种;新出现的不良反应有85例,占47.74%,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最高,为23.60%,小儿次之,为17.42%。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华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36-238
目的 通过对2005年1月~12月上报的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43.14%。结论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张志宏  康茜  李淑兰 《北方药学》2017,(12):170-17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4~2016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的回顾性分析,关注中药制剂ADR,为保障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安全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我院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提供的2014~2016年用药信息;下载我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查阅资料,计算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ADR发生率较高,比例接近化学药品,且中药制剂ADR新的一般和新的严重报告发生率高于化学药品.结论:关注中药制剂的使用和ADR的监测,使我院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更加安全、合理,充分发挥中药制剂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对策,保障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方法 以两家医院中药注射剂应用对策前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应用对策前后,两家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0.1%.结论 本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再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临床表现及成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经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可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人群是中老年人;不良反应以皮肤表皮出血点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本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对本院2006~2009年收集的15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5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共涉及药品63种,给药途径5种,其中以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2.44%,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达38.46%,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 必须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1,8(8):498-500
目的通过对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中,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
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1994-2002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共355例,对所涉及的药物、患者性别及年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加以分析,统计出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结果:汉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依次为双黄连粉针、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结论:中药注射剂易发生ADR,且以过敏反应居多,临床上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的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中药制剂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6月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71.68%);活血类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54.34%);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给药(75.14%)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其中静脉给药后30 min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时间段。结论:重视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中药制剂给患者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小慧 《中国药房》2008,19(15):1199-1200
目的: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部分常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列表进行分析。结果:医院、零售药店以及患者对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缺乏认识,二者联合应用的情况非常普遍。结论:医护人员、药剂人员及患者应当了解中成药、西药所含有效成分,慎重联合应用中成药与西药。  相似文献   

13.
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曾聪彦  梅全喜 《中国药房》2007,18(6):401-40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根源,为避免和解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遭遇到的困难。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切不可轻易否定或封杀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成药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门诊2013年9月~2014年8月上报的238例中成药ADR报告中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8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年龄段为50岁以上例数较多;原发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40.8%);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75种中成药的说明书仅有34种药物的说明书较明确地标注了ADR的具体内容,说明书存在问题的有7种,标注尚不明确的34种(45.3%),1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了严重ADR。结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7种药品可能发现了新的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需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应用的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概况,探讨怎样合理应用该类药材.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0年来应用的中成药品种.结果:50种中成药含有毒性成分,其中心脑血管科、骨伤科、消化科、耳鼻喉科使用的中成药中含毒性药材的比例较大(均为14%).结论:应高度重视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应用,通过规范药品说明书、加强对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中药流行病学研究等措施引起大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我院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09年10月我院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后的发生率,并分析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我院使用的涉及不良反应的632种中药中,共有13种剂型,其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4.32%.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3.51%.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措施之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临床药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临床药学干预对于减少重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药房》2009,(36):2867-2869
目的:分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方法:以中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8~2008年国内所有文献,查阅中药致不良反应文献的原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中成药可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结论: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分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陈冬裕 《中国药房》2009,(9):718-720
目的:促进中成药说明书书写和印制规范化。方法:调查常用的5种剂型106份中成药说明书,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中成药说明书均存在问题,如主要成分排序不正确,功能主治表述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详细,不良反应标注不客观,禁忌和注意事项混杂不清,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动学缺乏研究资料。结论:中成药说明书书写和印制不规范应引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禁忌,开展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北京中医医院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保障中西药联用用药安全。方法:检索中成药与西药联用禁忌、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检索,参考相关书籍,对文献梳理后,通过建立单独表格并进行关联,建立该院中成药、西药联用禁忌查询系统。结果:填补中西药联用禁忌监测的空白,完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避免或减少患者因中西药联用导致的不良事件,促进中西药物合理使用。结论:中西药联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中西药合用问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该数据库的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桂中地区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广西桂中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2010-2012年本地区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表,筛选出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成药不良反应1237例,涉及125种中成药;注射剂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共1078例(占87.15%);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718例(占58.04%),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共220例(占17.78%).结论:应加强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中成药药品说明书,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