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CT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方法对我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108例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并由我医院两名资深放射科和神经科医师分析检查结果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观察图像质量等,并对CTA检查呈阴性和具有不明确性诊断患者再次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在108例已确诊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经过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共计99例被确诊为动脉瘤,动脉瘤共计104个,其形状、规格均在后期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得到测定;余下9例患者中,6例患者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主要表现在脚尖池和桥脑腹侧少量出血),CTA提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DSA未检出动脉瘤,3例患者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图像均存在定位的责任出血灶,CTA及DSA均未检出动脉瘤。运用CTA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原因为动脉瘤的占91.70%,其他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3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检查分析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动脉瘤,其他原因还包括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原因不明等。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局部血管异常变化而出现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临床中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痉挛、闭塞或者由于动脉瘤对周围组织神经结构产生压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1])。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得  相似文献   

3.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其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  相似文献   

4.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主要特点为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和(或)大脑wills环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继发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它是一种病因至今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源性因子[1]已被证实有一定作用,血管源性因子按功能可分为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的因子。目前各类血管源性因子在烟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焦点。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现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作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tery,I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代偿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根据脑血管造影的相关研究,该病为双侧颈内动脉一同受累。  相似文献   

6.
田磊 《华夏医药》2005,9(6):513-514
脑动静脉畸形是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样血管形成。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血管与静脉血管直接相连,形成了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的短路。是一种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异常。临床上多以出血、抽搐、头痛、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动静脉畸形血管的并发症以及阻止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动脉瘤以及脑(脊髓)血管畸形引起,但有15%左右的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结果[1],而其中21%~68%的患者出血局限于中脑前方脑室内,而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都同其他非动脉瘤性SAH有着本质的不同[2].1985年由van Gijn等[3]将其归类为非动脉瘤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现将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26例PM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兰姬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43-3744
蛛网膜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瘸,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眩晕、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偏侧或四肢无力,偏盲或皮质盲。结合影像学检查(MRI)显示病灶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为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诊断TOBS需依赖临床表现和MRI表现,DSA能为病变血管提供定位依据,对早期诊断和治疗TOBS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龚碧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51-105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三位,40070~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残率或死亡率高,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因此,及时治疗和护理有助于防止再出血及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正>脑供血不足属常见神经内科慢性疾病,主要由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系统异常所致[1]。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在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方式检查中均显示患者无明显的脑器质性损害或血管性病变[2]。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病情多变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3]。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1].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其病情变化迅速,手术危险性高.我科对18例动脉瘤患者进行护理,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脑动静脉畸形是胎儿期脑血管形成异常的先天性疾患。脑血管的正常发育过程受到阻碍,动静脉之间直接交通,即形成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症状是出血、癫痫和头痛。临床实践中,对于Spetzler-MartinⅢ患者的治疗多采用单一显微切除手术或单一血管内栓塞治疗,本研究旨在通过对AVM Spetzler-Martinm单一显微切除和单一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以了解那种治疗疗效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致,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我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烟雾病患者,均采用双序列扫描,减影后传送至AW4.4工作站,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平扫显示脑梗死6例,脑出血1例,脑出血伴脑梗死2例,2例无明显异常。CTA均能够清楚显示ICA末端、脑底动脉环等血管狭窄、闭塞与脑底异常血管网情况。11例中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10例,1例表现为ICA末端、MCA起始部闭塞伴大脑后动脉(PCA)粗大并与ACA、MCA远端形成粗大的侧支循环,而脑底异常血管网较少。结论 CTA能成为筛选烟雾病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 ,在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异常的基础上,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的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1]。选择恰当时机实施手术,清除血肿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再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本文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进行的相关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烟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强  朱凤水 《贵州医药》2004,28(9):856-858
烟雾病(moyamoya diease,MMD)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慢性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它是以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ACA、MCA近段狭窄或闭塞、脑底异常团状新生血管形成或烟雾状血管形成为特征。最早于1957年日本报道,继后其他国家、地区相继报道。该病见于所有人种,但以亚洲为多。为儿童、青少年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突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脑血管破裂,血管内血液溢出,动脉壁薄弱或缺损是主要原因;缺血性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治疗的患者4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两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量为70 mL,接着对颈内动脉颅外段进行CT血管成像。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数量为48 mL,注射流率为4.4 m/s。观察患者由CT血管成像中呈现出的螺旋横轴面的图像,从而对管壁斑块的状态及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实验组总共发现28处斑块,其中硬斑14处,软斑10处,混合斑4处;对照组总共发现17处斑,其中硬斑6处,软斑8处,混合斑3处。实验组头颅CT平扫正常19例,异常3例,脑CTP检查正常7例,异常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TP、CBF患侧与对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CT血管成像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患者颈内斑块的数量,观察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闭塞,脑CT灌注成像则可以清楚的了解脑血流量以及脑血容量。二者的结合可以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治疗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对病患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周泽俊 《云南医药》2005,26(4):385-39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异常凶险的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有50%~70%为脑动脉瘤破裂所引起。尽管现代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一个月后的死亡率仍高达60%左右。如果能在出血之前发现病变,则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预先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对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