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N0声门上型喉癌的颈部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高,是此类喉癌诊治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预后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2~1999年我科收治的cN0声门上型喉癌104例,对其隐性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颈部处理等进行研究。结果:本组cN0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1%(24/104),其中T2期23.9%(11/46),T3期30.8%(8/26),T4期18.5%(5/17)。隐性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22/24)。出现隐性转移组预后差(log-rank=10.66,P=0.001)。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10.015,P=0.002)。病理分化程度(χ2=3.349,P=0.175)、T分期(χ2=2.701,P=0.440)、原发灶处理方式(χ2=1.093,P=0.296)等对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选择性清扫能降低cN0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4.070,P=0.044)。结论:cN0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对T1N0期喉癌颈部可观察,T2-4N0期喉癌行侧颈清扫(Ⅱ~Ⅳ区)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Yu WB  Zeng ZY  Chen FJ  Zhang Q  Guo ZM  Li H  Liu XK  Wu GH 《癌症》2006,25(10):1271-1274
背景与目的: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低,有关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T3-T4期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0年收治T3-T4期声门型喉癌83例的临床资料,对颈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影响cN0颈部复发的因素(颈部预防性放疗、病理分级及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结果:T3-T4期声门型喉癌,总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5%,cN0颈部复发率为14.3%。绝大多数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Ⅲ、Ⅳ区,仅1例位于对侧Ⅱ区。cN0者中,颈部预防性放疗与颈部观察在颈部复发率上无差异(P=0.772);病理分级影响cN0颈部复发率(P=0.028);不同T分期颈部复发率无差异(P=0.217)。cN 患者预后明显差于cN0患者(P<0.001);cN0颈部复发不影响预后(P=0.460)。对T3-T4期声门型喉癌cN 患者采用治疗性颈清扫;对cN0患者颈部可密切观察,待出现淋巴结复发再积极治疗。结论:T3-T4期声门型喉癌主要转移至同侧Ⅱ、Ⅲ、Ⅳ区;病理组织分化级别越差,cN0颈部复发的风险越大;cN0颈部复发与预后无关;对cN0患者颈部可进行密切观察;对出现淋巴结复发者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声门型低分化喉癌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声门型低分化喉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例声门型低分化喉癌病例.结果 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12/21)和47.1%(8/17),局部复发率为23.8%(5/21),累计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7.6%(10/21).有颈淋巴结转移和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2.5%(1/8)和77.8%(7/9),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866,P=0.027).喉部分切除手术的局部复发率为18.2%(2/11),其中6例结合放射治疗均无复发.结论声门型低分化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相对较差,建议采用手术结合放射治疗,喉部分切除手术是可行的,颈部N0的患者应行选择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Ⅳ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i FY  Zhang Q  Guo ZM  Zeng ZY  Li H  Yu WB  Yang CS 《癌症》2008,27(1):71-74
背景与目的:Ⅳ期声门型喉癌预后较差。本研究探讨Ⅳ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方式以及颈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88例Ⅳ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有否颈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切缘阴性和阳性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Ⅳ期声门型喉癌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6%、63.0%;采用单纯手术、手术加术后放疗、化疗加放疗及手术加化疗治疗的患者,其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9);初治时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初治时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差(P=0.015);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有隐性淋巴结转移者与无隐性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4);手术切缘阳性者术后放疗与阴性者相比,其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N分期是影响Ⅳ期声门型喉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初治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手术切缘阳性者术后放疗生存率低于手术切缘阴性者。  相似文献   

5.
Yu WB  Zeng ZY  Chen FJ  Peng HW 《癌症》2006,25(1):85-87
背景与目的:T3声门型喉癌目前临床治疗上仍有较多争议,本文旨在探讨T3声门型喉癌的不同治疗方案、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切缘阳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1日~1998年12月3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治的T3声门型喉癌65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切缘情况、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总的3、5年生存率为75.47%、65.07%。单纯手术、单纯放疗与手术 辅助放疗三组生存率无差异(P=0.914);部分喉切除术与全喉切除术生存率无差异(P=0.710);切缘阳性患者术后加放疗的生存率与切缘阴性患者无差异(P=0.176)。颈淋巴结转移率18.5%,隐性淋巴结转移率10.8%,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01)。结论:对于T3声门型喉癌,单纯手术、单纯放疗与手术 辅助放疗患者生存率无差异;部分喉切除术患者生存率不比全喉切除术低;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对cN0患者颈部主张观察;切缘阳性术后加放疗生存率不降低。  相似文献   

6.
声门上喉癌临床 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1982年至1991年于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81例声门上喉癌病例资料,其中48例为临床N0期病例。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与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组81例声门上喉癌中33例(40.7%)出现颈淋巴结转移。48例临床N0期的病例中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3%(11/48)。出现和未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86.5%,存在显著性差异(Log Rank=24.55,P=0.0000)。20例T1+T2及28例T3+T4病例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2%和35.6%,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0.02,P=0.9000)。鳞癌高、中、低分化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2%,45.3%和50%,存在显著性差异(Log Rank=6.97,P=0.0307)。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亦显示仅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显著隐性颈淋巴结转移(P=0.0337)。结论: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是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低分化鳞癌易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治疗方式以及颈淋巴结、切缘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5例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临床资料,运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不同治疗方式、颈淋巴结及切缘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了解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生存情况。结果Ⅳ期声门上型喉癌总3、5年生存率为37.7%(38/85)、30.4%(25/85);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单纯手术,放疗+挽救手术,手术+术后放疗,、化疗+放疗及单纯化疗)治疗的患者,其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8260);初治有淋巴结转移者(cN+)预后差(P=0.0233);cN0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者与未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41);切缘阳性者术后放疗同阴性者相比,其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913);Cox模型分析显示:仅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90)。结论Ⅳ期声门上型喉癌预后差,生存率低;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率无影响;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初治cN+及cN0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预后差;切缘阳性术后放疗生存率不降低。  相似文献   

8.
于锋  焦粤龙  张浩亮 《肿瘤》2006,26(12):1113-1116
目的:探讨喉癌cN0患者颈部处理的方法,降低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87例T3、T4期cNo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颈部处理方式为颈改良性清扫术或颈分区清扫术,分析手术组阳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及病理特点,观察颈清扫术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肿瘤复发及生存趋势。结果:87例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6.8%,声门上型喉癌40.4%,声门型喉癌32.5%;淋巴结转移分布为:声门上型喉癌89.5%(17/19)位于Ⅱ和Ⅲ区,声门型喉癌92.3%(12/13)位于Ⅱ和Ⅲ区;5年颈部复发率:隐性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13.5%,无隐性淋巴结转移复发率6.7%;5年生存率:有淋巴结隐性转移生存率为53.8%,无隐性转移为71.1%。结论:晚期喉癌隐性转移率较高,分区清扫术后,隐性转移复发率与无隐性转移复发率无差别,分区清扫术十分必要,注意双侧Ⅱ、Ⅲ区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cN0声门上型喉癌的颈部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u WB  Zeng ZY  Chen FJ  Zhang Q 《癌症》2006,25(3):355-358
背景与目的: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高,是此类喉癌诊治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预后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2-1999年我科收治的oNO声门上型喉癌104例。对其隐性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颈部处理等进行研究。结果:本组cNO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1%(24/104),其中T2期23.9%(11/46),T3期30.8%(8/26),T4期18.5%(5/17)。隐性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22/24)。出现隐性转移组预后差(log-rank=10.66.P=0.001)。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10.015,P=-0.002)。病理分化程度(χ^2=3.349,P=0.175)、T分期(χ^2=2.701,P=0.440)、原发灶处理方式(χ^2=1.093,P=0.296)等对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选择性清扫能降低cNO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4.070,P=0.044)。结论:cNO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对T1N0期喉癌颈部可观察,T2-4N0期喉癌行侧颈清扫(Ⅱ-Ⅳ区)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声门上型喉癌有较高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目前尚无法在手术治疗前判断其是否有潜在转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声门上型喉癌潜在隐性淋巴结转移成为影响声门上型喉癌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研究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在喉癌(声门上型)cN0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25例行择区性颈清扫的喉鳞状细胞癌声门上型cN0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cN0患者行择区性清扫术后发现pN+39例(31.2%);清扫标本中共发现64枚阳性淋巴结,其在颈部的分布如下:Ⅰ区1.6%、Ⅱ区70.3%、Ⅲ区25.0%和Ⅳ区3.1%,3年生存率为87.2%.结论:声门上型喉癌患者cN0病例行择区性清扫术能有效清除头颁部癌患者颈部潜在淋巴结转移;与根治性颈清扫比较,可以达到同样的疗效,同时能避免行全颈清扫造成手术范围过大,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应对声门上型喉癌cN0患者重点行Ⅱ和Ⅲ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Ⅱb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舌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颈淋巴清扫术式对舌癌 的预后影响,为cN0期舌癌患者颈淋巴清扫术术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0 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初治的cN0期舌癌住院患者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隐匿性 颈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术前疾病持续时间、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多 因素分析cN0期舌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舌鳞癌颈部转移规律及外科处理方式。结果 单因素 统计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术前疾病持续时间对cN0期舌癌患者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病理分级等因素对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只有T分期是舌癌cN0期患者的独立预 后因素,不同颈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择区性淋巴清扫术对肩部的影响更 小(P<0.05)。结论 原发灶浸润 深度、T分期、病理分级与cN0期舌 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 为预测cN0期舌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 移的指标;cN0期舌癌具有较高的隐 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同侧颈部 Ⅰ、Ⅱ、Ⅲ区最为常见,主张行颈择 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指导制定下咽癌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0例经手术治疗的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40例患者中,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8.6%,cN0期患者隐匿性转移率为25.0%,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区域Ⅱ、Ⅲ、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4.6%、45.2%、18.2%;Ⅰ、Ⅴ、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7%、10.4%、7.9%。66.7%转移淋巴结伴有结外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P=0.012),与性别、年龄、原发病灶部位、肿瘤T分期均无关(均P > 0.05)。本组患者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0%、49.1%。Cox回归分析表明转移淋巴结的直径(P=0.012)、数量(P=0.039)、结外侵犯(P=0.010)与下咽癌患者生存率明显相关。当转移淋巴结直径≥2.8 cm、数量≥2枚、伴有结外侵犯时预后较差。  结论  下咽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影响预后的淋巴结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提高下咽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 from clinical cT2-T4 N0M0 (cN0) supraglottic laryngeal carcinoma (SLC), and to predict the risk of occult metastasis before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21 patients who received 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levant factors regarding cervical LNM were analyze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predict the region where the metastasis occurred and prognosis.

Results

The overall metastatic rate of cN0 SLC was 28.1%. Metastatic rates were 15.4%, 32.5% and 35.7% for T2, T3 and T4, respectively. Metastatic rates for SLC levels II, III and IV were 19.6%, 17.2% and 3.6%, respectively. A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formulated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metastasis in cN0 SLC as follows: Pn=e(–3.874+0.749T3+1.154T4+1.935P1+1.750P2)/[1+e(–3.874+0.749T3+1.154T4+1.935P1+1.750P2)]. Approximately 0.2% of patients experienced LNM with no recurrence of laryngeal cancer. Comparison of the intergroup survival curv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LNM indica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29).

Conclusions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rates tended to increase in tandem with T stage in patients with LNM in cN0 SLC, and neck dissection is advised for these patients. Moreover, cervical LNM in cN0 SLC showed a sequential pattern and may be predi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