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20例无子宫内膜病变者行盆腔T2WI和DWI,由2名MRI诊断医师采用盲法随机进行MRI阅片后,采用5分制评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单纯T2WI与DWI结合T2W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内膜癌和正常内膜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名医师单纯应用T2WI与DWI结合T2WI检出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0.831与0.944、0.877与0.954,2名医师DWI结合T2WI对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应用T2WI(P<0.05).Kappa一致性检验表明2名医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3和0.898,P<0.01).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内膜的ADC值分别为(0.954±0.139)×10-3mm2/s、(1.468±0.161)×10-3mm2/s,子宫 内膜癌与正常内膜的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7,P<0.01).结论 3.0T MR-DWI作为常规T2WI的补充检查序列可以明显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2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9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黏膜下肌瘤变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b 值为0 s/mm2和1000 s/mm2。结果Ⅰa 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变性的 ADC 值分别为(0.89±0.21)×10-3 mm2/s、(1.45±0.19)×10-3 mm2/s、(1.29±0.32)×10-3 mm2/s、(1.32±0.29)×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1 P =0.00,one-way NOVA ),两两组间比较(LSD)Ⅰa 期子宫内膜癌和各组良性病变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C 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特征性MRI平扫表现,以期在无需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提高两者术前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子宫内膜息肉和3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病变大小及DWI相对信号强度值。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2组病人MRI平扫信号特征,包括T2WI上病变内部信号特征(低信号纤维核心和高信号小囊),DWI上病变与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差值,T2WI和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结果与子宫内膜癌相比,子宫内膜息肉T2WI上有高信号小囊和低信号纤维核心表现者更多(P<0.05)。DWI上病变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差值比较,子宫内膜息肉(36.4±61.7)低于子宫内膜癌(229.8±94.8)(P<0.05)。子宫内膜息肉在T2WI、DWI上的病灶周边线样高信号表现均多于子宫内膜癌(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T2WI及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良性组14例(6例内膜增生、8例内膜息肉),恶性组41例(39例内膜癌、2例癌肉瘤).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及DW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1000s/mm2),分析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和测定ADC值.结果 良性组DWI图12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平均ADC值为(1.34±0.19)×103mm2/s;恶性组DWI图34例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余下7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84±0.14)×103 mm2/s;恶性组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P=0.042),以1.07×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达92.9%、97.6%、96.4%.结论 DWI及ADC值测定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 RI资料,观察肿瘤信号、侵及范围,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并进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肿瘤T1 WI多呈等信号,T2 WI呈高信号,DWI为明显高信号,ADC值降低。Ia、Ib及II期肿瘤实质部分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 RI常规序列及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1.4%和86.0%。结论 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判断肌层浸润深度较准确,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腺癌、鳞癌及间质肉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是否有区别,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102例(子宫内膜腺癌36例,宫颈腺癌4例、宫颈鳞癌4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5例),以及怀疑有其他盆腔病变的女性患者47例(26例卵巢囊肿、21例子宫肌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腔磁共振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及DWI,DWI选择b值为700 s/mm2),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之间以及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内膜间质肉瘤及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1.032±0.14) s/mm2、(1.063±0.21) s/mm2、(0.89±0.26)s/mm2、(1.55±0.13) s/mm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及肉瘤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腺癌与鳞癌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肉瘤、鳞癌与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起源不同的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之间有差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腺癌与鳞癌。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量化,对内膜间质肉瘤与腺癌和鳞癌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与常规T2WI对比,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方面的能力及优势。方法共50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癌患者,实验组:25例行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扫描;对照组:25例行常规T2WI扫描。术前分别进行诊断与分期,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选取扩散b值800,对病灶信号强度观察及ADC值测量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对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准确率为92%,对照组为6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子宫内膜癌病灶DWI图像的信号强度明显增高,ADC值明显减低,均值为(0.78±0.06)×10-3 mm2/s)。结论与常规T2WI相比,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王关顺  飞勇  董兴祥  张大福   《放射学实践》2012,27(6):652-656
目的:探讨DWI结合高分辨T2W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DWI及高分辨T2WI表现,测量其ADC值,判断其浸润范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DWI结合高分辨T2WI对子宫内膜癌2009FIGO分期准确性为94.3%,评价浅肌层、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5%、82.4%、94.3%和83.3%、95.3%、94.3%;评价子宫内膜癌宫颈基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100%和100%。结论:DWI结合高分辨T2WI磁共振能够提高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评价的准确度,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拟利用PCNA及Ki-67的特殊标记物功能,通过测定不同恶性程度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CNA和Ki-67不同表达程度,及其与DWI图像ADC值及rADC值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应用DWI对于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分子水平定量研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术前行常规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内膜癌的rADC值。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包括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23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PCNA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随着肿瘤恶性分化程度降低,各组的ADC及rADC值存在下降趋势。低分化组ADC、rADC值〔(0.79±0.14)×10-3mm2/s、0.55±0.11〕显著低于高分化组〔(1.05±0.18)×10-3 mm2/s、0.80±0.22〕,中分化组〔(0.89±0.15)×10-3 mm2/s、0.66±0.16〕ADC、rADC值与低分化组及高分化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癌PCNA、Ki-67表达程度与肿瘤ADC、rADC值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癌DWI成像ADC、rADC值的测量有助于评价并鉴别肿瘤不同病理级别并有潜力作为评价肿瘤增殖程度的无创性方法。子宫内膜癌PCNA、Ki-67表达程度与ADC、rADC值显著性负相关,提示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有潜力从分子水平反映细胞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WI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及1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受试者均行MRI常规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测量ADC值,绘制TIC,比较不同时相信号强化差异,对照分析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DWI与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1.483±0.233)×10-3 mm2/s,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的ADC值(0.867±0.175)×10-3 mm2/s;动态增强扫描时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TIC Ⅰ型,正常子宫内膜则表现为TIC Ⅲ型。在不同时相(30、60、90、120、150 s)信号强化差异方面,正常子宫内膜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均P<0.05)。2种检查方式对子宫内膜癌浸润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浸润程度判断方面DWI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文华  崔艳芬  张萍  汤蕴琦  吴相如  储彩婷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5-122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中46个为良性囊腺瘤,85个为恶性囊腺瘤。结果:良性组卵巢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mm2/s,恶性组为(1.03±0.22)×10-3mm2/s,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1.25×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敏感度、特异度和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1%、89.9%和92.4%。结论:常规MRI检查鉴别卵巢表面上皮良恶肿瘤存在困难时,辅以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椎单纯性与病理性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3例共79个压缩性骨折椎体行MRI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单纯性骨折23例共34个椎体,病理性骨折20例共45个椎体。分析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ADC值,分析单纯性骨折组、病理性骨折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ADC值差异。结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2.39±0.37)×10-3mm2/s,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1.47±0.42)×10-3mm2/s,正常对照组的ADC值为(0.32±0.11)×10-3mm2/s,各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及ADC值测定对单纯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曲宁  罗娅红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5-518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短期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在我院行DWl检查的95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ADCmean)及最低ADC值(ADCmin)。根据随访情况(2例失随)将所有患者分为肿瘤无进展组(74例)和进展组(19例),两组间的治疗前ADC值(ADCmean和ADCmi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别以治疗前ADCmean。中位值、ADCmin中位值将所有病例分为ADCmean。较低组与较高组以及ADCmin较低组与较高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组间肿瘤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进展组治疗前ADCmean高于无进展组[(1.13±0.14)×10-3mm2/sVS(1.03士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治疗前ADCmin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1年PFS在ADCmean较低组(≤1.05×10-3mm2/s)与较高组(〉1.05×10-3mm2/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VS66%,P=0.001),而在ADCmin较低组(≤0.82×10-3mm2/s)与较高组(〉0.82×10-3mm2/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V873%,P=0.08)。结论:治疗前宫颈鳞癌的ADCmean有助于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的短期预后,能够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及随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Vibrant技术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55例乳腺癌患者,55例均行MRI平扫、DWI及Vibrant成像,扩散系数b值为1000s/mm2,测量正常腺体组织、病灶的ADC值及病灶早期强化率,确定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将Vibrant图像进行3D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观察病灶不同角度的特征。结果:乳腺癌平均ADC值[(0.92±0.25)×10-3mm2/s]较正常腺体[(1.73±0.13)×10-3mm2/s2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灌注曲线表现为廓清型(49例)或平台型(16例),病灶早期强化率为1.85±0.58。3DMIP图像可整体观察病灶形态,有利于供血动脉的显示。结论:MRI平扫、DwI、Vibrant成像结合3DMIP图像特征可为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8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DWI及动态增强扫描.48例患者共检出53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29个,恶性肿瘤24个,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选择健康志愿者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U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NECUC、39例宫颈鳞癌和21例宫颈腺癌患者的MR平扫和DWI资料,测量病变的ADC值,比较NECUC与宫颈鳞癌、宫颈腺癌间的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NECUC、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66±0.11)×10-3 mm2/s、(0.86±0.11)×10-3 mm2/s和(1.04±0.17)×10-3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鉴别诊断NECUC与宫颈鳞癌的ADC阈值为0.681×10-3 mm2/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9%、75.0%、90.2%;鉴别诊断NECUC与宫颈腺癌的ADC阈值为0.824×10-3 mm2/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2%、91.7%、93.9%.结论 ADC值对NECUC与宫颈鳞癌及宫颈腺癌的鉴别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