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局部动脉内灌注化疗(TAI)和栓塞(TAE)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8例(149次)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Cobra导管至肿瘤局部动脉内.128例均进行TAI,104例并用TAE. 结果 TAI和/或TAE后107例疼痛缓解或消失;98例软组织消肿,肿瘤缩小;103例在介入治疗后1周内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以并用TAE者更为显著.肢体肿瘤患者71.9%(41/57)行保肢手术. 结论 TAI和/或TAE对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TAE较TAI疗效更为显著,肿瘤供养血管超选择插管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接受专案三维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和研究组(选择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各30例,比较疼痛情况、皮下血肿及肿胀程度.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疼痛情况、皮下血肿及肿胀程度均较轻,P<0.05.结论 该病患者接受专案三维护理可减轻疼痛、皮下血肿及肿胀的程度,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159例经TAI/TACE治疗后的回顾性生存分析,评估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159例胰腺癌患者的TAI/TACE治疗病史资料,并对影响胰腺癌患者TAI/TACE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和治疗模式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总随访中位生存期(m ST)为10.32个月,总的介入治疗后m ST为8.11个月,总1年累积生存率27.0%,2年累积生存率11.0%,3年累积生存率2.0%,5年累积生存率为0.6%。根据临床反应率(CBR)评估判定介入治疗后能缓解症状的介入次数平均值为2.6次。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MST的主要因素有:初次介入治疗前CA19-9值,及其术后变化,初次介入前KPS评分,初次介入前症状,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前有无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而年龄,性别,初次介入前血红蛋白值,肿瘤分期(Ⅱ~Ⅲ期与Ⅳ期),初次介入时CEA的值,初次介入前后CEA的变化,治疗药物(是否含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方案(TAI/TACE),术前是否存在糖尿病,肿瘤部位(是否为胰头部),病理是否为导管腺癌,均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介入治疗后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因素是:开始介入治疗时肝功能分级,初治时KPS评分,有无原发灶手术切除史。结论 TAI/TACE对于胰腺癌患者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延长中位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介入治疗后生存期与患者的体力状态,存在症状和有无早期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复习1991年以来我科收治的近300名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癌(HCC)病例中,发现有10例转来我科作经导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I/TAE)治疗前被误诊。此10例中8例术前被误诊为 HCC,其中4例术前还曾遭误治:3例曾接受探查手术和术后的 TAI/TAE  相似文献   

5.
对50例肝细胞癌(HCC)作105疗次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TAI/TAE)。发现16例 TAI/TAE 操作技术不当,包括:肝动脉超选插管不成功6例;首次或第2疗次后之 TAI/TAE 术中经狭窄肝动脉再插管失败6例;其余4例为未发现肿瘤的寄生性膈下动脉供血,因而未对其行 TAI/TAE 治疗,是由于在 TAI/TAE 术中忽略了腹主动脉造影造成。此16例操作技术不当的分析显示:肿瘤缩小程度多小于50%,或无变化,少数病例肿瘤较前增大。16例之肿瘤缩小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笔者认为 TAI/TAE 操作技术不当可明显影响 HCC 之 TAI/TAE 疗效。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为消化系恶性肿瘤,发展较快,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现就10年来收治的12例胰腺癌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淼  胡蓉  宋云龙  张玉珍  朱广卿 《武警医学》2011,22(11):967-969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2例晚期胰腺癌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5%,其中完全缓解10.00% (2/20),部分缓解55.00% (11/20),轻微缓解25.00% (5/20),无效10.00%(2/2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低速直机治疗儿童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多生牙患儿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低速直机微创拔牙,对照组采用传统拔牙方法,对比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面部肿胀程度及鼻腔出血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术后采用膀胱灌注患者行心理干预对其疼痛程度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63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两组,对照组31例用常规干预,研究组32例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及疼痛程度.结果 研究组总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有效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单纯灌注化疗(T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中25例行TACE治疗,7例行TAI治疗。结果通过TACE治疗的病例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0%、56%、32.2%,TAI治疗的病例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提高患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TAI治疗仅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MEBO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EBO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人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40例,对照组(思密达组)4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MEBO治疗组总有效率95%,思密达对照组总有效率85%,MEBO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MEBO治疗组患者平均溃疡期明显缩短,与思密达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疼痛指数均明显减少,而MEBO治疗组明显优于思密达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EBO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短期效果理想,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不同治疗模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胰腺癌多种治疗模式的疗效,评价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价值。方法120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成手术切除组、介入治疗组及其他治疗组,分别评价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3.4%。手术切除组(20例)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56.4%;介入治疗组(58例)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0.7%;其他治疗组(42例)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26.3%。手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43%,其他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适当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首选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次胰岛素注射法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FPG、2hPG血糖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0.0%,64.0%;而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7.1±1.4)天,(3.3±0.5)天;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等血糖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等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血糖控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行TAI或TACE;28例先行TACE,7天-1月内再行手术切除,术后1—6月内再行TAI或TACE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共行236次TM或TACE,最多者11次,最少者1次,平均3.4次。手术及介入治疗均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先行手术组1~2个月造影残癌者9例(9/41),2年内发现复发病灶18例。先行TACE组手术后近期未发现残余病灶,2年内肿瘤复发为7例。AFP术后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为56例,术后存活率为:半年100%,1年89.3%,2年68.0%,3年57.3%,5年43.8%。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肝癌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呋塞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呋塞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确诊单纯榆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年龄15—71岁,结石4.0—10.0m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坦索罗辛(0.2mg,1次/d)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服用坦索罗辛和呋塞米)。3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镇痛荆使用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坦索罗辛组的结石完全排出率分别为93.0%、7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0%(P均〈0.05);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剂的使用率分别为(8.10±1.57)d、20.0%、6.7%和(9.31±1.60)d、48.0%、24.0%,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10±1.72)d、63.0%和54.0%(P均〈0.05)。且联合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药使用率也均低于后者。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呋塞米联合坦索罗辛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缓解肾绞痛发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输尿管下段结石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与对照组(n=15),治疗组予以胃肠再生复原技术治疗,即口服美宝胃肠胶囊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疗程1个月;对照组单纯口服SASP,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疾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总缓解率90.33%;对照组:完全缓解为26.67%,总缓解率60%;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再生复原技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简便有效方法,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角膜异物性烧伤的有效疗法.方法:将400例(518只眼)角膜异物性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在异物取出术后,治疗组给予湿润烧伤膏(MEBO)涂眼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眼膏涂眼治疗,两组均每12小时换药一次,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平均痊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局部红肿、疼痛反应明显减轻(P<0.01),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云翳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患眼平均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角膜异物性烧伤后给予MEBO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季德胜蛇药辅助治疗丹毒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日均输注青霉素800万U(如青霉素过敏用阿奇霉素0.5g)。分别外用季德胜蛇药和硫酸镁。观察记录患者痊愈时间,发热消退,红肿缓解,疼痛缓解及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P〈0.05)。治疗组痊愈时间,发热消退时间,红肿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8.95±1.06、1.70±0.838、8.13±1.09、7.83±1.26、4.77±1.07)d,而对照组分别为(13.50±1.50、5.20±0.939、12.61±1.84、12.73±1.68、9.38±1.37)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辅助治疗丹毒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89SrCl2和^153Sm-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疗效。方法120例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SOSrCl2治疗组和^153Sm-EDTMP治疗组,分别为69例和51例,^89SrCl2剂量为1.11-2.22MBq/kg,^153Sm-EDTMP剂量为25.9~37.0MBq/kg,3-6月复查SPECT,对止痛效果、转移灶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9SrCl2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92.8%、69.6%、23.3%、7.2%;^153Sm-EDTMP组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94.2%、66.7%、27.5%、5.8%,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89SrCl2治疗组骨转移病灶Ⅰ级(变淡,缩小或消失,无新增病灶出现)为56.5%,^153Sm-EDTMP组为54.9%,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骨髓抑制情况(白细胞和血小板中任一项降低)分别为40.8%和59.2%,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7.45,P〈0.05)。结论^153sm-EDTMP和^89SrCl2控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大多数肺癌骨转移疼痛有效,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相应药物。^89SrCl2疗效持久,相对骨髓抑制较小,更安全可靠,可作为早期骨转移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沈新颖  张彦舫  窦永充  李勇  孔健  蔡进中  何凡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28-1131
目的:探讨125I粒子CT导向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33例患者共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数量根据每个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计算。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I,测量转移灶大小变化情况,并通过判断疼痛程度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每组淋巴结转移灶植入10~100粒,平均46粒。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肿瘤完全缓解(CR)22组,部分缓解(PR)23组,无变化(NC)5组,无进展病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90.0%。疼痛缓解情况:术后1周疼痛明显缓解,24例中重度疼痛患者中20例明显或部分缓解,缓解率83.3%。术后随访3~20个月,3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短期疗效肯定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