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瑞丽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 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4年6-12月, 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292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39例(47.77%), 输入性病例153例(52.23%;缅甸输入152例, 广州输入1例)。2014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2.77/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姐告开发区和勐卯镇。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65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 其中本地感染40例, 缅甸输入25例。进化分析表明, 登革1型病毒53株(本地感染31例, 缅甸输入22例), 2型11株(本地9例, 缅甸输入2例), 4型1株(缅甸输入病例), 它们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4年瑞丽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 缅甸木姐市和中国瑞丽市均存在登革1和2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来自缅甸木姐市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8例,包括1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最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和分析我国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05 — 2017年全国确诊报告的外籍登革热病例的基本信息,描述外籍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时间和地理分布,并比较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5 — 2017年,我国共报告外籍登革热病例2 106例,占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数的3.08%。 登革热发病随年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省份区域不断扩大。 云南省外籍病例最多(1 751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3.14%。 其次为广东省(140例),占6.65%。 外籍人群以输入性登革热为主,由缅甸经我国云南省入境。 云南省与我国其他省份登革热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流行趋势以及来源国等均有差异。结论近年来,外籍人群对我国,特别是云南省的登革热的流行存在一定影响。 应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增强对登革热的防控,在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籍登革热病例的监测、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何剑峰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62-3464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7 —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收集杭州市2017 — 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病例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使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7 — 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424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23例,本地病例1 201例。 2017年和2019年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共得到36个本地病例高–高聚集区和37个输入性病例高–高聚集区。 对本地病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皆在2017年8 — 10月,1类聚集区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为中心,涉及31个街道,主要位于主城区内。 对输入性病例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都在2019年5 — 11月,1类聚集区以余杭区塘栖街道为中心,涉及29个街道。  结论   杭州市登革热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在聚集空间和时间,以及高发人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区域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更精准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年登革病毒(DENV)的基因型别和可能的输入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对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株进行E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用Mega 5.1软件进行分子分型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409份样品中14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35.94%),其中2014年阳性144份(39.99%),以DENV 1(139/361)为主;2015年阳性3份(6.25%),以DENV 3(2/48)为主。共获得22株DENV分离株,其中20株为2014年DENV 1型的genotype Ⅰ和Ⅲ,与2013-2014年广州、佛山市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0%~100.00%和99.20%~100.00%,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亲缘关系次之;2株为2015年DENV 3的genotype Ⅲ,与近年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0%~99.70%。结论 广东省肇庆市2014年暴发流行的DENV 1为genotype Ⅰ和Ⅲ,可能由广州市和佛山市输入,2015年散发的DENV 3为genotype Ⅲ,由佛山市输入,疫情毒株可能源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流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以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上报的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期内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的幼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筛选不同省份登革热传播不同风险等级的市或县(区),并计算出不同省份媒介伊蚊控制水平达标率。结果 截至2017年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景洪市、勐腊县城区、澜沧县口岸、耿马县清水河口岸、景洪告庄口岸BI超过5,存在由输入登革热病例引起暴发的风险。2017年云南省平均BI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而海南省平均BI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我国云南省BI控制达标率超过90%,而海南BI控制水平达标率不超过20%。结论 2017年1-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重点地区城区和部分口岸BI达到低度风险。建议以海南、云南为代表的南方重点省份应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申剑波 《疾病监测》2012,27(8):664-666
目的 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近8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共30 511例,死亡324例,年均发病率为365.62/10万,年均死亡率为3.81/10万。居乙类传染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疟疾和痢疾,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3.57%。2005年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008年发生首例狂犬病病例,2010年发生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 结论 8年间西双版纳州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性传播疾病、新发传染病和境外输入传染病应作为今后重点防制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0~7岁儿童β-地中海贫血筛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0~7岁儿童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为本地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服务。方法用血液学筛查方法对该地区少数民族0~7岁儿童进行β-地中海贫血筛查,测定受检者的红细胞脆性及平均红细胞容积,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在2642名受检者中,总的发病率为12.6%,勐腊为16.5%,勐海为8.1%,景洪为16.1%,在本地区少数民族中汉族(母亲为少数民族)为19.8%,基诺族为15.8%,傣族为13.4%。结论本地区的β-地中海发病率较高,通过对地中海贫血的调查获取其流行病学资料,对今后在该地人群中进行疾病防治、优生优育、遗传咨询、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估2019年5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总体上,预计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4月有所上升,可能以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等事件为主。 全国手足口病将进入流行高峰期。 登革热将继续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广东、浙江、海南和云南等高风险地区存在出现本地病例的可能,并可能出现小规模暴发疫情。 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呈低发态势,仍可能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或其他亚型动物流感病毒散发病例。 食物中毒即将进入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毒蘑菇中毒将增加。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结论需要对手足口病予以重点关注,对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食物中毒、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