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究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微创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60例髋臼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微创治疗,随访不同手术入路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微创治疗髋臼骨折,复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均为应用广泛的手术入路,二者的显露范围有一定的重叠。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区者,多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主体位于下斜坡、脑干前侧方者,多采用远外侧手术入路。本文就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郑曙翘 《安徽医学》2010,31(7):775-77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3例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10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评价按照D'Aubigne-Postel经Matta改良的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1%。结论髋臼骨折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赵美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891-89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3例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折复位按M 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10例。随访6个月-3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评价按照D'Aubigne-Postel经M atta改良的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1.1%.结论髋臼骨折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人路治疗三踝骨折6例,男、女各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0±1.6)岁;左侧2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44-A3.2型1例,44-A3.3型1例,44-B3.2型3例,44-B3.3型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为(90.0±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为(6.3±0.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为(12.6±2.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内固定切出及内固定失败,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0.4)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结论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跟腱旁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后踝骨块及外踝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口内人路下颌骨整形术.方法:采用口内入路,分别对双侧下颌角、下颌体行长弧形截骨,同时联合采用带保护套的高速旋转锉磨削,以使截骨部位的下颌体线条更流畅.自2003年以来,共对180例下面部宽大的求美者行下颌骨整形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求美者术区均愈合良好,无血肿及切口裂开现象发生.随访了50例求美者6~1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外侧改良入路与传统“L”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对比。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入院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48例(53足),分别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L”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改良入路组仅1例并发切口感染,无皮缘坏死。传统入路组发生切口皮缘坏死5例,其中3例并发切口感染。术后功能评价改良入路组优17足,良7足,可3足,差0足,优良率为88.89%;传统入路组优15足,良5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为76.92%。结论:改良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经传统入路组,术后功能评价高于传统入路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入路、前外侧入路与前正中入路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实施双侧入路、前外侧入路组与前正中入路手术。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57)。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10.12)。结论:双侧入路、前外侧入路与前正中入路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韦乃信 《吉林医学》2015,(8):1549-1550
目的:对双侧入路、前外侧入路与前正中入路手术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选择进行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9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双侧入路组、前外侧入路组与前正中入路组,每组23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出血量高于前外侧入路组和前正中入路组,前外侧入路组引流量高于双侧入路组和前正中入路组(P<0.05);双侧入路组、前外侧入路组与前正中入路组三组患者的手术评价优良率分别为78.3%、69.6%和73.9%,其中双侧入路组最高;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4.3%和13.0%,其中双侧入路组最低(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均良好,其中双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最好,但是其出血量却比较大,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院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我院自1991年~1997年用“Z”形切断胸大肌进路作了10例乳癌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14.
翼点入路及颞下窝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翼点入路和颞下窝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颅骨的测量,确定翼点至颅中窝、颧弓点至颞下窝内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翼点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口、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管、岩上窦沟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9.0±3.3)mm(73.2±5.6)°、(47.8±3.3)mm(82.8±5.2)°、(48.9±4.7)mm(76.7±7.0)°、(50.2±4.2)mm(58.2±7.0)°、(50.1±4.2)mm(48.6±7.4)°、(55.7±3.7)mm(62.2±5.0)°、(52.0±3.6)mm(51.8±6.4)°、(50.0±3.4)mm(39.9±7.0)°、(53.1±2.8)mm;颧弓点至眶下裂、翼上颌裂、翼管口、卵圆孔、棘孔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37.5±3.7)mm(131.2±5.4)°、(43.1±4.3)mm(101.2±7.9)°、(51.3±3.0)mm(76.7±4.3)°、(38.2±2.6)mm(74.0±4.5)°、(36.4±2.7)mm(65.0±6.3)°。结论两种手术入路相关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后入路和前入路途径Kugel技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方法 回顾性复习2003-2008年国内有关后、前入路Kugel疝斜修补术的文献资料.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疝的类型、手术时间、方法、并发症等,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各为1 262例和 1 119例)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随访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切口血肿、阴囊积液和术后尿潴留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切口感染、切口重度疼痛后入路组明显多于前入路组(P<0.05).后入路组有15例复发(1.19%),而前入路组仅有1例复发(0.0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在后入路组中有2例因手术损伤腹膜而引起严重的肠梗阻并发症.结论 采用改良前入路的Kugel疝修补技术不仅降低手术难度,而且明显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切口重度疼痛等并发症,显著降低复发率,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何立锋  贾力  韦文军 《海南医学》2023,(19):2780-2784
目的 探究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 56例和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 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Poste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5±0.11) h、(9.39±3.47) cm、(560.36±57.18) m L、(18.39±1.47)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0.53) h、(14.42±4.36) cm、(597.57±78.21) mL、(20.42±1.36)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髂腹股沟入路)与观察组(n=40,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2013年我科收治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54例,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2002~2010年采用髂腹股沟入路33例,2008~2013年采用改良Rives-Stoppa入路2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早期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方面均获得满意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获得了更好的解剖复位率(P<0.05)。结论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显露更清楚,复位效果更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改良Stoppa入路最大优点是术者能够站在对侧从髋臼后柱及四边体骨折的顶部直接复位并应用支撑钢板固定,操作更简单。  相似文献   

19.
翼点入路及颞下窝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38(2):202-20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