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高血压可能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建军 《高血压杂志》2005,13(9):526-527
目前的证据支持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所有阶段起主要作用[1-12]。实际上,一系列研究证实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都与局部和全身炎症有关[1]。大多数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促炎症作用。在这些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这一冠心病明确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几种介质表达  相似文献   

2.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被证实是细胞和分子的炎症反应。临床研究论证了炎症标记C 反应蛋白的增高预测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C 反应蛋白已被美国心脏协会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为目前可信性最高的预测冠心病危险的临床检测指标,使极早期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可能。至今发现的抗动脉炎症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克皮格尔、他汀类降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正>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炎症通路被人们发现,并被证实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包括T细胞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并促进冠心病的进展。T细胞的活化是由T细胞共刺激(也称协同刺激)和共抑制途径调节的,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所介导的通路,是T细胞众多共抑制调节途径中的一条。研究发现,PD-1/PD-L1通路似乎与冠心病有着密切联系。PD-1/PD-L1表达水平低或抗PD1/PD-L1治疗均可加速冠心病的炎症过程并加重疾病。同时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PD-1/PD-L1的表达水平可改变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水平和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所处的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各种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T细胞的共刺激与共抑制,同时从表达与信号转导的角度介绍PD-1/PD-L1通路并综述其在冠心病中的角色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炎症标志物与冠心病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近来证据表明 :炎症大量卷入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激发和进展。健康人群和冠心病 (CHD)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浓度 ,与未来发生冠心病危险有相关性。C 反应蛋白 (CRP)是最广泛应用的炎症标志物 ,研究表明CRP在体外可激活补体、诱导内皮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上调ICAM 1、VCAM 1和E选择素、介导巨噬细胞摄入天然低密度脂蛋白(LDL)、使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增加。另外 ,CRP存在于梗死心肌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和斑块中 ,并与补体终端复合物共同定位。本文说明CRP在外观健康人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1 CRP与急性冠…  相似文献   

5.
高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反应蛋白被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C反应蛋白直接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并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之一.各种炎症、组织感染损伤均会引起循环中多种血浆蛋白水平增加,其中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水平增高是体内炎症的敏感指标.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高敏C反应蛋白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CRP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冠心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胆固醇在冠心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不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35%的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水平正常,近50%的患者胆固醇水平低于平均值。因此有其他因素参与冠心病的发生。新的危险因素包括Lpa、同型半胱氨酸、促凝和致炎因子。近来,C反应蛋白(C-reactive ptotein,CR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关于这方面最新的进展。1C R 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CR P是一种非特异的急性期反应产物,通常用来检测急性损伤、感染和炎症。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大量的研究发展检测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介素6等一些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可以预测心血管的危险性,提高传统危险评估的能力,并且具有潜在的指导治疗干预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炎症因子,主要由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分泌,在组织纤维化、细胞外基质重构、血管内皮重构等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YKL-40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内可呈高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血清YKL-40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量均有关联,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2]。我们观察了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的表达。临床资料1.对象:(1)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6.10岁±9.45岁,体重指数25.40k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CHD)危险分层有助于正确选择早期治疗策略,减少CHD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再住院率,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1〕。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心导管检查,该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属于有创操作,而且费用较高,不利于冠心病的筛查〔2〕。炎性反应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反应蛋白(CRP)是机体炎症反应急性期的敏感标志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研究显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慢性炎症的指标蛋白,本文测定了89例冠心病患者及68例正常体检者的CRP浓度,旨在探讨CRP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一)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在美国,为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负担,要求临床医生超出单纯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范围,去评价患者的整体危险性和寻找新的危险因子.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强调在处理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危险因子方面的五个重要概念:收缩压和脉压,微量蛋白尿,糖尿病,新颁布的美国成年人血脂治疗指南(ATP)Ⅲ和炎症危险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合理使用调脂药物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血管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多种 ,其中以脂质代谢紊乱被认识最早 ,2 0世纪初以高胆固醇喂养动物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是最早的证据。此后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在人群中证实血脂异常的重要性 ,并发现血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2 0世纪 90年代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有重要的进展。通过对脂质 ,尤其是脂蛋白的研究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增高则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在内…  相似文献   

14.
综述胆汁酸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等重要血管疾病的基础,胆汁酸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多种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已知的有参与脂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血管内皮损伤、全身炎症反应、血压调节等过程,胆汁酸还可以通过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受体5(TGR5)等受体发挥各种作用,明确胆汁酸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生理机制,可以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和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的共同土壤,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CRP、PAI-1水平较单纯冠心病、糖尿病均高,增高的CRP、PAI-1具有潜在的预测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同时增高的CRP、PAI-1对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也起重要预测作用。并且为早期干预、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G蛋白偶联受体5(TGR5)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能调节炎症和代谢的膜受体。其激活后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还可以促进NO、H2S等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产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此外,还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因此,TGR5有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7.
脂蛋白(a)是脂蛋白的一种,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影响纤维蛋白代谢,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位置。荟萃分析、孟德尔随机遗传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都显示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达标的情况下,脂蛋白(a)水平升高仍然和冠心病不良预后相关。近年研究显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反义寡核苷酸以及血脂净化均可降低脂蛋白(a)水平,部分药物可以改善冠心病的预后。然而,单独降低脂蛋白(a)水平的临床获益还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重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脂质沉积、炎症激活、炎性细胞的黏附浸润以及平滑肌细胞迁移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认为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环境因素等。治疗方面,除了应用传统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外,目前尝试应用的白细胞介素1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等抗炎治疗方式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是颗粒蛋白家族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大炎肽/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是一个新型炎症因子,近年研究发现其主要功能是活化巨噬细胞、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血清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水平密切相关,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对急性脑梗死(ACI)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已有研究表明,hs-CRP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其含量增高是发生ACI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1〕,且与ACI病情进展密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