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预防和减少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方法 :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结果 :院内真菌感染者43例 ,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 54 % ,好发于呼吸道 (34 88 % )、消化道 (30 23 % ) ,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 (占77 78 % ) ;43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 ,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 :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预防和减少院内真菌感染。方法查阅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9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107例院内真菌感染者中,60a以上者占72%;好发于呼吸道(81.3%)、消化道(14.0%)、泌尿道(10.3%),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92.5%);感染者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肖志刚 《中国药业》2013,(16):76-77
目的预防和减少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结果院内真菌感染者41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05%;好发于呼吸道(35.18%)、消化道(31.08%),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78.28%);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二重真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06例老年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的二重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a老年患者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免疫力弱 ,平均住院时间长 ,抗菌药物诱发的二重真菌感染是引起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占我院同期发生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84 6 %。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 ,其次为尿道。结论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导致老年患者院内二重真菌感染增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二重真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钟慧 《中国药房》2002,13(3):154-15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二重真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06例老年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的二重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a老年患者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免疫力弱 ,平均住院时间长 ,抗菌药物诱发的二重真菌感染是引起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占我院同期发生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84 6 %。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 ,其次为尿道。结论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导致老年患者院内二重真菌感染增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重真菌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06例老年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的二重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于60岁老年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力弱,平均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诱发的二重真菌感染是引起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我院同期发生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84.6%。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其次为尿道。结论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老年患者院内二重真菌感染增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肺结核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及其干预对策。方法:抽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22例临床资料,按其是否发生口腔真菌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46)和非感染组(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肺结核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及其干预对策。结果:肺结核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激素≥7 d以及伴有糖尿病史具有相关性,也是肺结核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营养状况良好、免疫功能正常是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应针对其口腔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抗菌药物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住院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由抗菌药物诱发的真菌感染有62例,占真菌感染总数的51.7%(62/120)。抗菌药物应用高起点、长疗程,多药联合、频繁换药及老年人应用是诱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院内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华珍  郑黎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55-1158
目的:分析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84例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后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184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79例占97.28%,其中68例患者(37.99%)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59例患者(32.96%)使用喹诺酮类药物,30例患者(16.76%)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22例患者(12.29%)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179例患者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8例为合理用药组,101例不合理用药为不合理用药组,合理用药术后6例患者(7.69%)发生切口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术后共有19例(18.81%)发生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合理用药组患者(P<0.05)。结论: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强化对医护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教育及监督管理,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48例院内真菌感染抗菌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生。方法:对48例院内真菌感染病人抗菌药物的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75%是根据临床经验用药,所用抗菌药物档次高,联合、广谱用药占75%,87.5%预防用药无指征,属不合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结论:加大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管理的力度,是减少目前医院真菌感染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秀荣  李翠华  张琳 《医药导报》2005,24(12):1180-1181
目的探讨如何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继发真菌感染,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 93份因使用抗菌药而继发真菌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诱发的真菌感染占发生真菌感染总例数的72%,其发生真菌感染与盲目滥用抗菌药有关,如仅凭经验使用,预防性用药较普遍,长期大量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继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集中在第3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提倡使用窄谱抗生素,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合使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标准和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调查我院637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35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均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的28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35%。结论: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有效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又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深部真菌感染病历,对其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应用时间,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情况,真菌感染部位、菌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侵入性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广谱抗菌药物合并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大量使用及侵入性治疗手段增加是造成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海安镇中心卫生院抗菌药物作为Ⅰ类切口手术(疝气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情况,以规范该类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2013年1—12月间56例疝气修补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作一评估。结果:在56例病例中预防用抗菌药物患者49例占87.50%;预防用药品种7种,使用频率最高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其次为第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第3位为广谱青霉素类药物,其用药均无联合用药的现象,49例患者在手术前30 min预防给药。结论:疝气修补术围手术期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和合理性,为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等间隔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出院患者中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1 283例,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 283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01例,总预防应用率为31.25%;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共180例(占44.89%),其次为头孢呋辛155例(占38.65%);选药超出相关管理规定者62例(占15.46%),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148例(占36.91%),单次给药剂量偏大者23例(占5.74%),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者1例(占2.50%)。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医院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我院外科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等间距(每月30份)抽取我院外科2009年至2010年共720例Ⅰ类切口病历。对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720例患者有684例使用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5%。其中84.94%的Ⅰ类切口手术术后用药时间达≥3d。头孢类和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是围手术期预防用的主要选择。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6例感染率占2.22%。其中单一用药619例,占90.50%,二联用药65例,占9.50%。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达1613例次。结论Ⅰ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品种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干预作用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115例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5例阑尾炎手术患者,调查分析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根据手术切口类型的不同分析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①115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00.00%);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最多,65例(57.39%);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次之,39例(33.91%);硝咪唑类抗菌药物11例(8.7%).②II类切口手术98例,感染5例(5.10%);III类切口手术17例,感染2例(11.76%);在感染率上,III类切口手术明显高于II类切口手术(P<0.05).③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d的感染发生率明显要比≤2d、3~7d之间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用药时间、感染发生率上,1种及2种抗菌药物联合组与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阑尾炎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能够降低感染率,但需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科学联用抗菌药物,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学》2017,(4):764-765
目的:分析某县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3—5月期间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90例,分析其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用药时间与停药时间。结果: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74例占82.22%,其中47例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选用抗菌药物起点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及采用广谱青霉素类等药物作为预防用药等。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应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7,(2):276-279
目的:分析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因素,为合理使用和规范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174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分析其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情况。结果:17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108例在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07%;术前0.5~2 h给药91例占84.26%,术前<0.5 h给药9例占8.33%,仅术后预防给药8例占7.41%;术后平均用药为4.31 d。结论: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偏高、首次给药时机不合理及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院内真菌感染因素及治疗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减少院内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0月~2004年9月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真菌感染患者107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9%,好发于呼吸道(81.3%)、消化道(14.0%)、泌尿道(10.3%),多发于老年人占(71%),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92.5%),与原基础疾病、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关;抗真菌治疗不规范。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减少院内菌感染的关键,规范临床抗真菌治疗方法是真菌感染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