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者单位:322100东阳,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以病情重、变化快、治疗护理较复杂、死亡率高为特点,护士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32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经验作一总结,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6.1~2000.12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病人1520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320例,占21.05%,320例病人中,男性233例,女性97例;年龄11个月~75岁,平均年龄30.8岁。致伤方式:车祸伤260例,跌伤30例,打击伤2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方式。方法对急诊科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抢救成功率43例(79.63%),死亡11例(20.37%)。结论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急性期实施有效急诊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的相关因素,为进行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急性颅脑损伤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GCS评分、颅内压增高、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是颅脑损伤后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对急性颅脑损伤后窦性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以降低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必需做好急救护理,专科护理和一般护理相结合。结论:正确的护理是重型颅脑损伤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61例颅脑急性损伤伴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产生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躁动原因依次为:颅内压增高、呼吸道梗阻、尿潴留、疼痛及便秘等。给予合理的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消除或降低躁动。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应严密观察其生命指标体征变化,针对躁动原因采取护理对策,可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38例小儿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官秀 《护理学杂志》1999,14(3):148-149
小儿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将给患儿带来不可逆的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具有急救知识,熟悉病情,掌握护理要点,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收治小儿颅脑损伤38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卉咏 《护理学杂志》1999,14(5):281-282
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是继发于各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导致突发性颅内压增高所致的急性肺水肿,而无原发的心、肺、肾等疾病。患者伤势严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常因缺氧窒息死亡。因此,做好肺水肿的护理,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1991~1998年收治30例此类病人,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7~66岁,30岁以下11例,~45岁10例,~60岁6例,>60岁3例。经头颅CT检查或手术证实,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6例,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是目前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高达872%[1]。我院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共收治颅脑损伤2065例,发生急性脑肿胀76例,占37%。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2]和格拉斯哥(GCS)评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颅脑损伤患者需要认真细致的护理观察,对疾病的发展有预见性,及时处理,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经验,探讨其护理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进行有目的的整体化,全方位的护理,加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给予及时有效的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妥善地控制体温等护理措施,观察并统计患的恢复效果,结果:36例患除2例因原发性脑损伤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余病人均得到了相应满意的疗效。结论:全方位整体化的护理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措施,减少了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急救统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使重症颅脑损伤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急救处置,将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护理急救处置按Ⅰ级急救、Ⅱ级急救设计为程序,实施统筹、分工合作、主动护理,结果Ⅰ级急救病人从入院到入手术室只需15-20min完成急救处置;Ⅱ级急救处置30min,提示护理急救统筹能缩短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抢救时间,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并发霉菌感染的原因。方法:对20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发霉菌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无呼吸道感染史及抗生素应用史,其中脑内血肿伴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发生时间为7~11天。结论:颅脑病变严重程度,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患者年龄大, 机体抗力差,是导致霉菌感染的最常见原因。根据易发原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金瑛 《浙江创伤外科》2002,7(6):412-412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之一,口腔的温度、湿度、pH适宜微生物繁殖、生长。口腔内的牙间隙、齿龈槽均难以清洁,更有利于菌的生长。为此,本院在颅脑损伤、持续植物状态、昏迷等病人口腔护理时采用3%碳酸氢钠,使口腔的pH值维持在6.6~7.1之间。临床资料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9例,持续植物状态病人16例,气管切开病人10例。年龄在18~77岁,均联合应用抗生素、脱水剂、激素等药物。使用3%碳酸氢钠液口腔护理时间3~94天。未发生1例口腔感染。体会1.颅脑损伤后易发生口腔感染的各种因素:(1)重型颅脑损…  相似文献   

14.
2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6例并发低钠血症,均被早期发现。及时予以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采集标本和执行各项医嘱,5~14d血钠均恢复正常。提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严格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外,需特别注重低纳血症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病人,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减弱犤1犦。因此,准确判断病人的营养状态,恰当地纠正病人代谢紊乱,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这类病人的康复极为重要。本院自1999年6月至2001年5月,对64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明显缩短病程,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现将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64例颅脑损伤病人,男42例,女22例;年龄23~75岁(平均43±2.4岁)。GCS评分3~8分48例(平均5.74分),9…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ICP)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特点为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如护理措施不当,则可导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笔者对1998年至2003年收治的14例颅脑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以预防压疮发生。方法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分,对压疮高危患者实施个体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结果入院时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4分,均为压疮高危患者,出院时38例≤14分,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压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立即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压疮。  相似文献   

18.
凌敏  陈美芬 《护理学杂志》2001,16(3):157-158
肌阵挛是一种短促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表现为头颈、肢体或躯干抽动 ,可累及肌肉的一部分或整块肌肉 ,也可累及某些肌群或整个肌体。它继发于任何病因所致的脑缺氧 ,也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循环障碍或直接由于脑外伤所致[1] 。重型颅脑损伤致肌阵挛可高达 1 4%~ 45% [2 ]。本文就 50 5例颅脑损伤后肌阵挛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 985年 9月至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重度急性颅脑损伤病人 985例 ,男 6 4 5例、女 3 4 0例 ,年龄5~ 79岁 ,平均 46 .0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 58例 ,硬膜下血肿 3 56例 ,硬膜外血肿 445例 ,脑干损伤 8…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急症,患者病情危重,死亡、致残率高,后遗症多.我院自1995~1998年采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120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度护理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心电图变化与颅内压力、体温、电解质、血糖、血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6.6%(36/47),多发生在外伤后1周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且心电图异常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增高。颅内压力〉180cmH2O、体温〉37.8℃、血糖〉6.7mmol/L、血氧饱和度〈0.95、电解质紊乱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需对上述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