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感温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流感、流脑、乙脑、麻疹、肺炎、伤寒等疾病,发热是其主要症状。外感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之一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病在卫分为轻,病在气分则较重,病在营血为重,病在血分为最重。因此,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证候施行不同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温热病学家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用以概括温热病的层次深浅,传变规律,治疗大法,确定了中医诊治温热病的准绳,推动了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贡献无疑是很大的。叶氏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为血,在卫汗之可也,到  相似文献   

3.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所引起的各种急性发热病的总称,包括各种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热,起病急,发展快,病变急剧。在发病过程中,由于温热病易造成热盛伤阴,所以在治疗上很重视保护阴液,这是温热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分两部分简述温热病的辨证论治。一.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证候分类的一种方法,是分辨温热病病程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变化的依据。根据卫、气、营、血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感温热篇》。以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并制定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营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从而奠定了温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6.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辨证纲领,由它说明了温热病毒侵袭人体后所造成的各种温病,它从横的方面阐述了病毒所在部位的深浅,病情的进退,从而指导了临床的实践,故在温病中有邪在卫分,邪在气分,邪在营分和邪在血分之别。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  相似文献   

7.
病邪有轻重,病位有浅深。时令有不同,患者有个体之差异。故温热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为常法,临床实践中,卫、气、营、血的证候是很少单独出现的。有一开始就从气分、或是营血分同时出现的。如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习了全国有关单位近几年来编写的中医教材,发现作为温热病辨证的主要方法——卫气营血中的“气”“营”“血”分证的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卫”分证的辨证内容,则互有出入。大体有如下三种:一、认为“卫”分证,即八纲中的表证,表证就是卫分,卫分就是表证,包括风寒束表、风热犯表、风湿犯表、暑湿在表诸症。二、在把卫气营血作为是温热病辨证施治方法的前提下,认为“卫”分证既包括风温表证、暑温表证、湿温表证、秋燥表证、又包括  相似文献   

9.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0.
宣畅气机既是温病的治疗方法,又是温病的治疗目的.本文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探讨宣畅气机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清热养阴不忘宣畅气机""在卫应宣郁疏透,清气应疏卫调气,凉营仍要透热转气,凉血散血不忘疏利气机".三焦辨证中更是要将宣畅气机寓于"通利三焦"治疗中,"上焦开宣肺气""中焦升降中枢""下焦通阳化气".泄热存阴虽为温病的治疗大法,宣郁透热,通利三焦的作用亦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12.
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营血名词,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它源出于《内经》,以后各代均有阐述,但范围有大小,所指有重点,《内经》、《难经》里一般多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部位,而温病学说,引申其义,主要是说明病理变化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温热病学时必须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一、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热病中的主要意义温热病除了运用八纲、六经、三焦辨证来认识其证候的整个传变规律外,而目前主要是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来了解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主要在温热病的论治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其在温热学说上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首先追溯了其学说的产生渊源;继之论其对温热学之贡献,即创立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和总结温热病的诊断特点;最后从临床上介绍叶氏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从中亦可见叶氏治疗温热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5.
卫气营血辨证源流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历史沿革。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于《内经》,晋隋唐时期初具规模,宋金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创造性地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6.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一直被认为是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法。我们只要留心阅读全文就不难发  相似文献   

17.
<内经>、<难经>提出三焦名称、部位、生理、病理之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则以三焦辨证为基础,编著了<温病条辨>,从而完善了温病学辩证论治体系.为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变,将温病分为初(上焦)、中(中焦)、末(下焦)三期,作为温病在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分类,同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温热论>)进行综合的辨证论治.原著所论九种温病,三百零四条分别编入上、中、下三篇,其证候分类排列,谨严有序,理法方药,论理精明,在叶氏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是一卓越的贡献.下面就三焦辨证的分类、传变、治则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略抒己见,望同道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18.
八纲辨证     
祖国医学直接应用于临床的辨证方法很多,如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这些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学派分别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各有一定的运用范围和特点。如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多用于内伤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多用于外感病。每种辨证方法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于诊断人类疾病的,它们之间就不可能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三、营分证营是血中的津液,如《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所以营又称"营阴"。而营阴所化生之气,就称为"营气"。因此,营既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又是血中之气,是介乎血与气之间的物质。如果温热之邪未能从气分得以宣泄,而津液又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那么热邪就会从气分内陷于营分,从而形成了营分证候。但是这种由气转营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用叶氏"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端正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叶氏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无论从对营卫的认识,还是对"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方面都对仲景学说有所继承,同时叶氏通过对孙思邈、刘河间以及其他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借鉴,又发展了仲景学说,形成了指导温病诊疗的独特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