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第一术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受照剂量,为提高介入术者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广西某院心血管内科5名介入手术第一术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介入术者的眼晶状体、左小手指、右小手指、左脚踝、甲状腺、左胸、会阴等共7个部位,记录每名术者的受照时间、手术例数、受照剂量,分别计算铅防护衣对X射线的衰减率,评估铅防护衣的屏蔽防护效果。结果 各监测部位受照剂量最高值分别为:眼晶状体2.04 mSv,左小手指为7.22 mSv,右小手指2.40 mSv,左脚踝为0.736 mSv,甲状腺为0.204 mSv,左胸0.054 mSv,会阴0.032 mSv;甲状腺、左胸部、会阴等部位铅防护衣对X射线衰减率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为:会阴(91.4%)、左胸部(85.1%)、甲状腺(71.2%)。结论 预估算,眼晶状体年受照剂量为24.5 mSv;除眼晶状体外,其余监测部位的年受照剂量均不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介入术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有效降低其受照剂量,应强化术者自身防护意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高介入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及影响防护水平的有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三级医院94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工作量、个人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使用、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影响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因素等信息。结果 2017年心血管、肿瘤、神经介入诊疗工作量较大;个人防护用品中铅围裙使用率最高为100%,其次为铅围脖97%,铅防护眼镜、铅橡胶帽、铅橡胶手套、铅内裤的使用率较低,分别为52%、23%、10%、3%;铅悬挂防护屏(帘)、床侧防护屏(帘)及可移动铅屏风的使用率分别为84%、62%、69%;每次介入诊疗过程中均会佩戴个人剂量计人数占78%,铅衣内外均佩戴个人剂量计人数占49%;职业健康检查率为100%;六类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肿瘤介入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综合使用率、个人剂量计佩戴率均最高。防护用品配置不平衡及对防护重视程度不同是导致不同介入诊疗放射工作人员间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辐射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普及铅围脖及辅助防护设施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介入诊疗的辐射防护方法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借助医用X射线技术进行的介入诊疗手术中,采用双层百叶式铅橡胶床帏和多块铅橡胶屏蔽板(1mmPb)的辐射防护效果,有效减少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 用451P电离室巡测仪对介入诊疗手术床卧位床侧测试平面各检测点、床面上相当于病人的头部、腹部、上肢、下肢各诊视区外监测点在使用床帏和屏蔽板前后进行辐射剂量检测,用以判断防护效果。结果 防护后各检测点空气比释动能率下降到防护前的0.46%~7.84%。结论 介入诊疗手术床采用双层百叶式铅橡胶床帏和多块铅橡胶屏蔽板具有较好的辐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使用不同辅助防护设施时介入诊疗中职业人员站立区域辐射剂量水平,为介入职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方法根据DSA设备的特点,使用451P电离室巡测仪测量在使用不同辅助防护设施条件下介入职业人员操作位不同高度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改进辅助防护设施后的防护效果。结果双球管曝光时术者位剂量要比单球管曝光时大。使用铅屏风,对第一术者的屏蔽效果优于第二术者。双球管曝光时使用铅屏风可降低第一术者31%~99%的剂量,可降低第二术者12%~90%的剂量;单球管曝光时使用铅屏风可降低第一术者4%~65%的剂量,可降低第二术者2%~30%的剂量。改进现有辅助防护设施,可明显降低术者头部、胸部、腹部的剂量,对足部剂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结论通过使用铅屏风、改进辅助防护设施等措施可以不同程度的屏蔽介入工作场所术者位的X射线,保护介人职业人员,降低辐射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数字X射线摄影(DR)平板探测器(FPD)距离对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影响,以指导DR的优化辐射防护。方法:前瞻性研究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FPD距离对DR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在成年人胸部模型体表前后和FPD检查区边缘防护区内设定测试点,并放置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测试,按胸部模型尺寸,将铅帘到FPD垂直距离设为30 cm、58 cm和86 cm共3种测试距离,在相同技术条件下分别行DR,对不同距离测试点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防护铅帘与FPD距离30 cm、58 cm和86 cm时,3种不同距离辐射剂量统计对比,DR受检者检查区及防护区的单个和整体测试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同DR优化技术条件下,研究范围内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FPD距离对DR受检者辐射防护无影响,原则上在DR检查的工作中防护铅帘应贴身防护。  相似文献   

6.
临沂市介入诊治中C形臂X射线机防护措施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临沂市区介入放射工作者在C形臂X射线机不同防护条件下的防护效果及个人防护情况。方法 按照各医院手术用曝光条件放置标准水模型或在进行介入手术中测试介入操作者在不同防护条件下所受辐射剂量。调查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和个人防护情况。结果 各家医院导管室在未加防护设施或导管床边加铅橡胶帘时介入操作者各测试点辐射剂量率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配备悬挂式铅玻璃防护屏时各测试点可屏蔽去78%以上的辐射剂量,配合地面移动式防护车可屏蔽去各测试点95%以上的辐射剂量。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缺乏X射线基本知识和防护意识,对防护措施不够重视。结论 对设备应配置安装组合式防护设施,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好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X射线知识和防护知识教育;可有效降低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通过记录PET /CT室从事注射工作的护士全身和手指辐射剂量,获取对其辐射防护有意义的数据。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TDL)分别置于两名护士的左右手指、左胸部铅衣外侧和铅衣内侧,通过监测周期内的受照剂量和记录的注射次数,计算护士平均每次注射手指受照剂量和铅衣的屏蔽效果。结果 两名护士左手指受照剂量均大于右手指,平均每次注射受照剂量为:5.8~13.0 μSv,二者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相差0.4~0.8倍;铅衣内侧剂量值小于铅衣外侧,射线衰减率为2.8%~6.6%。结论 PET/CT室从事18F注射的护士,其手指受照剂量主要取决于其注射次数、注射药物的剂量及注射操作熟练程度;铅衣的防护效果很有限。只有通过提高护士注射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接触18F时间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蕾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分布特点,及我院不同心血管介入手术单次子术术者足踝部位的受照辐射剂量分布特点,为术者的辐射防护提供研究依据。方法用散射线测量仪及个人剂量仪分别测试术者站立区域各测试点及不同心血管介入手术术者足踝部位的辐射剂量,并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得到预设条件下的术者站立区域及不同心血管介入手术术行足踝部位辐射剂量监测数据,并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论术者站立区域的剂量分布存在一定的特征,不同手术术者足踩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辐射剂黾,因此根据术者站立区域剂量分布特征,加强防护,做到辐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张琳  朱建国  闵楠  卢峰 《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49-150,153
目的 比较常见的血管内和非血管内介入诊疗时,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和巡回护士身体不同部位铅防护衣内外的受照剂量水平。方法 选取头、胸、腹部常见的血管内介入诊疗,如脑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非血管内介入诊疗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每种介入诊疗单次操作时,在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和巡回护士铅防护衣内外的不同部位(即铅帽内外、铅围脖内外、胸部、腹部的铅防护衣内外、左上臂的铅防护衣外、左手背部)及X射线机出射口各放置一枚热释光剂量计,介入诊疗结束后测量热释光剂量计,对铅防护衣内外的受照剂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不同类型介入诊疗时术者的体表剂量见表1至表4;巡回护士受照剂量很低;X射线机出射口的剂量大部分超测量量程。结论 在血管内和非血管两类介入诊疗中,术者铅防护衣内的体表剂量均低于铅防护衣外,充分说明了铅防护衣防护的重要性,要加强介入诊疗中术者的防护与管理,提高术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后辐射剂量率的情况,以加强辐射防护。方法 分别在无屏蔽、铅衣、铅屏、混凝土墙四种情况下0、1及2 m距离,对32例DTC患者进行测量。结果 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屏蔽防护效果铅衣 < 铅屏 < 混凝土墙。结论 合理做好防护三原则,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受到的辐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过程中医护人员受照水平并提出防护建议。方法:选择40例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测量在植入过程中及植入后患者周围的剂量率,评估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平均每例植入125I粒子数为86颗;术者平均每例植入术受到15.87μSv的照射;护士近距离护理植入粒子的患者平均每例受到13.43μSv的照射。结论:建议术者在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穿戴铅衣;植入放射性粒子的患者在病房中覆盖铅围裙或三角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肺部CT扫描环境下不同防护方式敏感器官的受照剂量,探讨相应器官的最佳防护方案。方法 在仿真人体模型的胃、肝、结肠和甲状腺内布放已退火的热释光剂量元件。防护方式剂量影响实验分为无防护组、铅裙半包围组和铅裙全包围组;防护厚度剂量影响实验分为0.50 mmpb铅裙全包围组和0.35 mmpb铅裙全包围组。上述实验均采用相同的肺部CT扫描曝光条件。结果 相对于无防护组,铅裙半包围组胃、肝、结肠和甲状腺的受照剂量均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铅裙全包围组甲状腺、结肠的受照剂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0.35 mmpb铅裙防护条件相比采用0.50 mmpb铅裙防护条件,仿真人体模型的肝、胃和结肠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对肺部CT扫描,采用铅裙防护措施并不一定能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铅裙的防护厚度对人体的受照剂量并不一定存在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X射线影像诊断成年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现状,为开展受检者医疗照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市分层随机抽取了18家三级医院、36家二级医院、56家一级医院,采取现场方便抽样方法对2933名受检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海市X射线影像诊断成年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为52.7%,主要使用的防护用品类型为铅橡胶围裙(45.5%)和铅橡胶颈套(30.3%)。调查发现二级医院防护用品使用率(62.5%)高于三级医院(54.4%)和一级医院(35.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X-CT扫描检查和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X射线影像诊断成年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加强社区和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受检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自我辐射防护意识,促进放射工作人员主动落实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18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诊疗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为卫生行政部门放射卫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GBZ 130—2013的方法要求,对深圳市17家医疗机构的18台DSA设备进行状态检测,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和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18台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合格率为44.4%,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二术者位结果略高于第一术者位,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一术者位的腹部位置和第二术者位的胸部位置所受的辐射剂量值最高。DSA设备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合格率为88.9%,机房外介入放射工作场所处于安全水平。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重视腹部区域的防护问题,重点关注第二术者位的防护问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自觉规范穿戴铅橡胶围裙等个人防护用品和使用辅助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5.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x-ray pro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have developed and tested a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 that provides similar attenuation for diagnostic x-ray spectra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Pb apron materials with approximately 30% reduced weight.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elements with different K absorption energies, such as Ba, W, and Pb, energy attenuation for given spectra can be optimized with respect to total cross-sectional mass loading. Alternatively, garments with much higher protective factors at equivalent weight to conventional garments could be produced. The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Pb used also reduce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toxicity of the material during manufacture and disposal. Back strain can be reduced for personnel performing special radiological procedures that require wearing protective garme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医院介入手术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方法:通过对环绕式双层结构的可弯曲式放射防护材料收纳器和三段式放射防护材料等进行技术设计,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结果: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方便地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结论: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临床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A与PTCA中医务人员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本课题以辐射防护最优化理论为指导,以施行较多且所致辐射剂量较大的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为典型手术重点对介入放射学中医务工作人员的剂量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TLD测量医生的剂量、便携式剂量巡测仪测量防护效果。结果 1、测量操作医生的身体关键部位的点剂量,通过模型计算第一术者一例手术有效剂量为3.5 μSv;2、测评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系统的效果;3、估计介入放射实践引起职业照射的致命癌症的危险度,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分别为3.5×10-8与4.9×10-9。按工作时间20年计,第一术者每年有效剂量为3.5 mSv,则概率为2.8×10-4结论 在现代设备及有经验的、防护正确的操作者的条件下,冠状血管介入术对于工作人员被认为是相当安全的。可是辐射最优化应被坚持不懈地贯彻在手术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调查取得ERCP手术的相关参数,模拟ERCP手术过程,借助仿真人体模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计算吸收剂量,为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的ERCP过程的透视时间及摄片帧数,选取实验照射条件进行照射,用仿真人体模型替代放射工作人员,测量吸收剂量。结果 共选取5组实验条件,包括放射工作人员未穿铅衣的L、M、S组和穿铅衣后的M、L剂量组。S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2.63 μSv,M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9.38 μSv,M组(有铅衣)有效剂量为0.58 μSv,L组(无铅衣)有效剂量为29.11 μSv,L组(有铅衣)有效剂量为7.48 μSv。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随着透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穿戴铅衣组别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未穿戴铅衣的组别。虽然在床侧装有铅帘,床旁设有铅屏,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