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正> 人工流产术的改进,尤其是安全、痛苦小是当前妇产科计划生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目的,以往采用扩宫负压吸宫术,近年来多采用药物流产术,但各有利弊。我院在B超指导下采用小吸管定位负压吸胚人流术。效果显著,现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管微创负压吸宫术与传统负压吸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本站门诊就诊,停经7周左右自愿要求人工流产妇女200例,按照负压吸宫术术前常规检查无异常后,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微管微创负压吸宫术或传统负压吸宫术,观察两者的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流产效果、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等临床效果.结果 微管微创负压吸宫术与传统负压吸宫术相比,疼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完全流产率均为100%,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微管微创负压吸宫术明显优于传统负压吸宫术,既减少受术者痛苦,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赵玲  陈朝军  吴晓莲 《重庆医学》2005,34(1):160-160
目前,负压吸宫术仍是避孕失败或意外妊娠的主要补救措施之一[1].为减轻受术者术中扩宫及吸宫的疼痛,我们采用笑气(N2O)自控吸入镇痛进行早孕负压吸宫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管负压吸宫术(观察组)与传统负压吸宫术(参照组)两种方法 术后转经的时间哪种方法 与一个月经周期更接近.方法 回顾分析近半年来150例微管负压吸宫术及150例传统负压吸宫术术后回访其转经时间.结果 微管负压吸宫术后转经时间为23-38天,平均31天;传统负压吸宫术后转经时间为28-51天,平均37天,另有4例超过60天仍未能转经,后经相关检查后用药物治疗才恢复了月经.结论 微管负压吸宫术后转经时间更能让受术者接受,更接近一个月经周期.转经时间即是自人流术后第一天起到术后第一次月经恢复所用的时间.用目前最新型的微管(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对平均孕囊直径小于2.5cm的受术者行负压吸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妊娠≤10周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患者术中或术毕时的机体反应.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100例孕≤10周的患者采用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和100例用宫颈钳夹宫颈术中或术毕时的反应比较.结果 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人流综合征较用时减少,症状减轻,且对宫颈无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前口服米非司酮对降低负压吸宫术中所需吸宫负压,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方法 将400例初孕早孕妇女分为两组,试验组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前72h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比较两组间吸宫术中所需最高负压值,并记录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术后2周子宫内膜修复率及手术并发症例数.结果 试验组吸宫所需负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术后2周子宫内膜修复率及手术并发症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前口服米非司酮可显著降低负压吸宫术中所需负压值,有效保护子宫内膜,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B超监测下400例负压吸引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B超监测负压吸引术减少吸宫不全、宫颈和宫腔粘连和漏吸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规负压吸引术(I)、不搔刮宫底及宫角的负压吸引术(Ⅱ)和B超监测下实施不搔刮宫底及宫角的负压吸引术(Ⅲ)各400例.采用韩国产麦迪逊牌SA-8000CSE型B超.结果 I、Ⅱ、Ⅲ术后吸宫不全、官颈和宫腔粘连和漏吸并发症分别为4、4、30、4例;1、20、10、9例;O、O、3、O例.结论 B超监测下实施不搔刮宫底及宫角的负压吸引术能够减少宫颈和宫腔粘连、吸宫不全和漏吸并发症,手术安全且风险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探讨早孕人工流产新方法,即器械性流产与药物性流产相联合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以微型吸管仅吸取胚囊并加口服米非司酮片方法和传统的负压吸宫术方法终止早孕,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完全流产率、术中疼痛程度、吸刮组织量以及术后流血时间、流血量等.以微型吸管吸取胚囊效果为100%,完全流产率达99.0%,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和流血量与负压吸宫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本药械联合流产术属首次临床开展,具有与负压吸宫术相同的完全流产率以及术后流血时间和流血量,较负压吸宫术的优点在于显著地降低了术中疼痛程度和对宫腔吸刮程度,初步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妊娠≤10周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患者术中或术毕时的机体反应。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100例孕≤10周的患者采用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和100例用宫颈钳夹宫颈术中或术毕时的反应比较。结果负压吸宫时不用宫颈钳夹宫颈,人流综合征较用时减少,症状减轻,且对宫颈无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负压吸宫术即刻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的可接受性及临床避孕效果,我们对780例负压吸宫术后自愿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育龄妇女进行追踪随访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妇女,常规采用扩宫和负压吸宫术,机械扩张及负压吸引会刺激宫颈引起疼痛,如宫颈过紧则增加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具有扩张、软化子宫颈的作用.对早孕者行负压吸宫术前应用米非司酮软化子宫颈,可使吸宫流产术易于操作,减轻受术者的痛苦,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13.
秦卫茹 《实用医技杂志》2014,(11):1221-1222
<正>人工流产是指妊娠12周末以前用人工的方法终止妊娠。根据妊娠子宫大小及其他因素,一般采用负压吸宫术、钳刮术。妊娠610周多应用负压吸宫法,1010周多应用负压吸宫法,1012周可用钳刮术。人工流产手术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手术疼痛。患者的恐惧、紧张和焦虑也会明显加重疼痛的反应。目前多数患者选择无痛人工流产,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开展不同方法无痛人工流产860例,均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负压吸宫术即刻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的可接受性及临床避孕效果,我们对780例负压吸宫术后自愿放置吉妮宫内节育器育龄妇女进行追踪随访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次性减压式吸管在人工流产手术过程中的作用及护理要点.方法 将2006年6月~11月在本院行人工流产的38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传统负压吸宫术)和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减压式吸管),并对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回访问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包括两组各144例患者,共288例.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出血量、自觉症状、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手术操作者的满意度、操作时间等与传统负压吸宫术有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率与传统负压吸宫术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次性减压式吸管优于传统负压吸引管,不会增加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少见,早孕时要终止妊娠时可采用负压吸宫流产和药物流产.负压吸宫流产术时处理不当,易导致漏吸、子宫穿孔等并发症,而药物流产时药物直接作用于妊娠子宫,使绒毛膜滋养细胞变性坏死,宫颈扩张而胚胎排出,同时加服复方益母草胶囊,能有效促进子宫收缩,缩短出血时间.本文对30例畸形子宫合并早孕者给以药物流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负压吸宫术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之一,适用于妊娠10周以内患者。负压吸宫术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一项侵入性操作,常有各种并发症发生,术后阴道流血延长是并发症之一。为了帮助患者术后早日恢复,现对我院收治的术后阴道流血延长60例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8~12周妊娠负压吸宫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妊娠8~12周并自愿终止的健康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负压吸宫术前口服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对照组仅常规行负压吸宫术。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宫口松弛程度、术中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终止8~12周妊娠负压吸宫术前能够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痛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痛负压吸宫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的宫颈软化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无阴道分娩史、初次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3组,每组60例,A组单用异丙酚行无痛负压吸宫术,B组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3小时后行异丙酚无痛负压吸宫术,C组口服米索前列醇400pug,3小时后行异丙酚无痛负压吸宫术。观察患者无痛效果、宫颈松弛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术前阴道流血)。结果宫颈松弛作用、麻醉效果B组和c组明显优于A组,且B组优于C组(P〈0.05);B组药物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在无痛负压吸宫术前使用米索前列醇可有效松弛宫颈,提高异丙酚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宫颈表面麻醉行早早孕吸宫术1644例效果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六八医院(10230D)妇科曾昭华,闫秀贞早早孕吸宫术是将人工流产术时间提前到月经过期10~15天进行。由于胚囊小,可用小吸管定位吸胚,通常比早孕吸宫痛苦小。但当吸头通过于宫颈内口时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