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癃闭是小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疾患的简称.包括现代医学的尿潴留,少尿或无尿等。中医学认为对病势较缓,小便短少,艰涩但仍可少量排出者称之为"癃";对小便不通,欲解之无尿、病势急迫者称之为"闭",临床一般统称为"癃闭".本症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既是尿液的处所,又是管理尿液出人的机关,膀胱的气化、开合功能失调是形成癃闭的关键,导致膀胱气化、开合不利的原因多由膀胱湿热阻滞或肾移热于膀胱,湿热互结,气化障碍;或肺气不宣,热壅于上,津液不布,通调水道之功能失调;或七情内伤,气机不调,三焦运化失常,水道受阻;或由…  相似文献   

2.
孙建平 《光明中医》2006,21(4):41-41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开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人则上述方法治疗而罔效.细考之病人除小便不利之外,又见口苦咽干、烦渴欲饮、腹胀而硬满,大便燥结不行等症,辨证当为胃腑燥实,大肠气壅,腑气不行、热移膀胱,津液不能旁达而见后窍塞而小便亦闭.<灵枢·本输篇>日:"实则闭癃……闭癃则泻之."明代医家张景岳亦云:"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笔者临证时以峻下热结之法治之,每获良效.方以承气汤通腑为主,酌加滑石、车前子、山栀、泽泻等以利水通淋,清利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3.
<正> 问:小儿腹泻分哪几型?其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并用小儿时期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解释婴幼儿腹泻发病较多的原因? 答:小儿泄泻一般可分为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三型: 湿热泻: 主证:泻下稀薄,色黄而臭,口渴,腹疼,肢体倦怠,小便短少,舌苔白腻微黄,脉滑略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湿胜于热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苏叶厚朴桔梗甘草  相似文献   

4.
赵黎  朱丽芳 《新中医》2012,(8):185-186
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内蕴脾胃导致。湿热之邪留着于肺则生咳嗽、多痰;留着于肝脾则生胀闷、口苦;留着于下焦则二便不通畅,见小便短少色黄、便秘、腹泻;留着于关节则生红、肿、热、痛等。湿热致病在临床非常多见,  相似文献   

5.
暑温     
暑热与水湿互结歌括阳明暑温舌黄滑,头昏面赤身热发,脉来洪滑小便短,渴与饮凉饮不押,得水则呕按胸痛,便闭小陷枳实加。注释:暑气兼有湿热,是中焦阳明暑温兼水结在胸之证。暑热则脉洪数而大,面赤恶热,头昏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苔黄  相似文献   

6.
<正>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病。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在临床上一般多合称为"癃闭"。正如《医学纲目》云:"闭癃合而  相似文献   

7.
癃闭是指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其中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癃与闭虽有所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少腹窘迫胀痛。其病发于膀胱,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病虽以下焦的肾与膀胱为发病的主要关键,但与上焦、中焦亦有密切的关系,若上焦肺热气壅,热燥伤津,热从中焦而移于膀胱,则上下焦均为邪热闭阻,而成癃闭,又如中焦湿热不解,下注于膀胱,膀胱湿热阻滞,气化运行失畅而致小便不通,下焦肾阳虚微,命…  相似文献   

8.
九,肝胆湿热眩晕素体脾虚,病后伤脾,运化失常,湿邪留滞,久从热化,或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以酒为浆,致脾胃湿热内蕴,熏蒸于肝胆,肝之疏泄失职,湿热交蒸循肝经上扰清空,而发眩晕。治宜清利肝胆湿热。病案举例: 李××、男、40岁,1975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体质素健,平日喜于饮酒、嗜食肥甘,半年来经常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刻诊见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诊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  相似文献   

9.
<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为李东垣所创,为治疗夏季湿困脾胃、暑伤元气而设。《脾胃论》谓:"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名曰清暑益气汤。"盛夏之季、暑伤卫气、津液外  相似文献   

10.
王英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9):388-390
朱丹溪尝谓:"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王孟英也说:"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结合现代临床来看,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笔者在长期的中医儿科临床中体会到,小儿由于体质特点及养育习惯的关系,湿热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兹举其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淋证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病因病机]淋证的病因病机约有3点。1.膀胱湿热: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积湿蕴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酿成湿热,发为淋证。若小便灼热刺痛为热淋;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为血淋;湿热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为石淋。2.肝郁气滞:郁怒伤肝,气滞不宣,郁而化火,以致气火郁滞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疼痛,余沥不尽,发为气淋实证。3.脾肾亏虚:久淋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虚,以及劳倦、房室过度,均致脾肾亏虚,脾虚下陷,或肾虚不固,则  相似文献   

12.
宋太平  巩跃生  魏淑娥 《中医杂志》2003,44(Z1):149-150
1清热利湿 调气行血法 本法适应于溃疡性大肠炎,属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通利者.症见腹泻、便下赤白粘冻或脓血,腹部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舌苔黄腻,脉滑数.若热重于湿者,便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湿重于热者,便下白多赤少,胸脘痞闷明显.  相似文献   

13.
肾结石从瘀血论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结石属祖国医学的"石淋"、"沙淋"范畴.多由湿热郁积,病久则伤及血络,导致气郁血瘀,瘀血聚集.《金匮翼·诸淋》在论治上认为"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笔者多年来,根据肾结石的临床特征,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将本病的治疗归纳为3法,从瘀血论治,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辨证要点一、明确要领:本病虽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但有其特有的症状可资识别.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薛氏自称"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因何能出现上述症状,而这症状又为何作为辨证的提纲?薛氏说:"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  相似文献   

15.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7.
<正>小便不利为病症名,指小便排出不畅或尿少。临床上凡小便短少、点滴淋沥或小便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者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1]。其病机复杂多样,与肾密切相关。"肾者水藏,主津液",尿液的产生依赖肾的气化功能,尿液的排出通畅与否,与肾气亦密切相关。临床患者常因阳虚气化不利、湿热阻滞或阴津损伤等导致小便不利,反复迁延不愈可致水肿、癃闭甚至虚劳、关格等危重证候。于俊生教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一般概括在“黄疸”病中。它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特点。它起病急,病程较短。多因湿热蕴蒸中焦,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所致。笔者通过对本院收住的12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积累了点滴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辨证 1.1 热重于湿:目黄,黄色鲜明,身热,口苦,心中懊(?),恶心,脘腹胀满,皮肤时有搔痒,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色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1.2 湿重于热:目黄,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精神不振,头身困重,口淡而粘,胸脘痞满,食欲减退,大便溏,小便黄少,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缓或弦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