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转基因方法观察自杀基因TK联合GCV对小鼠胃癌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TK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病毒方法转染小鼠胃癌MFC细胞,通过体外实验观察TK基因结合GCV对小鼠胃癌MFC细胞的杀伤性和旁观者效应;体内实验中首先在615小鼠建立胃癌模型,然后分组将病毒上清注入瘤体内,并结合应用前药GCV,观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TK基因在体外即显出明显的杀伤作用,20%的转基因细胞可以杀伤70%~80%的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表明TK基因结合前药GCV可显著杀伤肿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Studentst检验).结论自杀基因TK联合前药GCV对小鼠胃癌产生显著杀伤作用,并产生明显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2.
TK基因联合mIL-2基因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通过转基因方法观察自杀基因TK对小鼠胃癌的杀伤作用,并联合mIL-2基因,观察免疫反应在增强TK杀伤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方法转导自杀基因TK,应用脂质体方法转导细胞因子基因mIL-2.通过体外实验观察TK基因对小鼠胃癌MFC细胞的杀伤性和旁观者效应;体内实验中首先在615小鼠建立胃癌模型,然后分组将病毒上清注入瘤体内,并结合应用前药和mIL-2基因,分别观察它们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在局部的聚集情况.结果 TK基因在体外即显出明显的杀伤作用,20%的转基因细胞可以杀伤70%~80%以上的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表明TK基因结合前药GCV可显著杀伤肿瘤,而TK基因本身并无杀伤作用(P=0.046).联合mIL-2后抗肿瘤作用进一步加强,部分肿瘤完全消退(P=0.005).免疫组化显示CD ,CD 细胞在局部聚集.结论自杀基因TK联合前药GCV对小鼠胃癌产生显著杀伤作用,不仅转基因细胞被杀死,而且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大量周围细胞.细胞因子基因mIL-2可增强TK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以人Midkine(MK)启动子调控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以含有人MK启动子调控的HSV-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甲胎蛋白(AFP)阳性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AFP阴性人肝癌细胞SMMC-7721,RT-PCR法检测HSV-TK基因在上述两种细胞中的转录表达,观察GCV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GCV在体外对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EL-7402及SMMC-7721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又以前者为著.相同的病毒滴度,其杀伤作用随着GCV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均具有旁观者效应.结论 在体外表现HSV-TK基因的AFP阳性及阴性人肝癌细胞均可被人MK启动子调控的自杀基因HSV-TK杀伤.  相似文献   

4.
胃癌发病与原癌基因的高表达有密切的相关性.多梳基因(PcG)家族由多种与细胞周期和增殖相关的转录抑制子组成,是一类重要的与发育相关的基因.Bmi-1基因是PcG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1],可协同c-myc基因共同促进细胞转化和肿瘤形成,使肿瘤细胞逃逸凋亡[2].目前证实Bmi-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呈高表达[3],且与患者预后有关.本文拟研究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胃癌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二位[1].人类Ets-1(E-twenty-six-1)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1],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参与以细胞生长和细胞外基质侵袭为特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2].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ts-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管状腺瘤、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内外对结肠癌的杀伤效应。方法:构建携带HSV-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该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筛选稳定表达tk的细胞克隆SW480/tk,测定SW480/tk细胞在体外对GCV的敏感性;SW480/tk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用GCV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HSV-tk基因整合入SW480细胞并在SW480/tk细胞中稳定表达;GCV在体外对SW480/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特点和旁杀伤效应,对未转染细胞则无明显毒性。裸鼠ex vivo实验得到相应结果,治疗组肿瘤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在in vitra和ex vivo水平,表达HSV-tk基因的肿瘤细胞均可被GCV有效杀伤,逆转录病毒介导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有可能成为结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胆管细胞癌目前是一种不可治愈性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但疗效均不够理想.许多患者的死亡原因并不是肿瘤复发转移,而是胆道梗阻,因此提高局部肿瘤治疗的效率,保证胆道通畅是目前提高胆管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1-2].自杀基因疗法是有效治疗肿瘤且有临床应用潜能的治疗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将βG基因转染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用其不同浓度的前体药-葡萄糖醛酸化表阿霉素[Epi-bus]处理,探索β-G基因/β-G前体药系统对人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自杀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8.
逆转录病毒介导HSVtk基因转导体外抗结肠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原发性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措施对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中晚期癌特别是伴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的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基因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疗法已广泛用于胶质瘤、肺癌、肝癌、乳腺癌、黑素瘤及淋巴内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试验性治疗研究,在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肯定疗效。该疗法是通过病毒载体将HSVtk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其表达产物可将无毒性的药物前体(GCV)代谢为三磷酸化产物,取代鸟苷酸掺入DNA,并抑制DNA聚合酶而杀伤肿瘤细胞。我们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HSVtk基因转染人大肠癌LoVo细胞,研究HSVtk/GC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和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癌细胞及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方法:丹参注射液和三七总皂甙以不同浓度与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5-10%tk 细胞的tk 和tk-混合细胞,MTT检测各组存活率(n=3,6),两两比较分析各组存活率的差异,并用q值分析中药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q值为联合用药时实测药效与理论药效的比值,q≤0.85为拮抗作用,0.85≤q<1.15为相加作用,q≥1.15为协同作用.结果:5,10,20,40mL/L的丹参注射液作用于CBRH7919细胞,72h存活率分别为81.0±17.3%,55.6±12.0%,14.6±4.4%,11.5±0.9%;IC50为11.4mL/L.丹参注射液联合tk/GCV系统对肝癌细胞的作用:5%tk /GCV组存活率为78.9±27.9%,GCV组为84.3±18.2%,前者比后者仅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7.6%;5mL/L丹参联合5%tk /GCV组存活率为47.8±14.5%(q=1.60),5mL/L丹参 GCV组的存活率为72.8±4.5%,前者比后者唯一差异条件也是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34.3%(P=0.049);10mL/L丹参联合5%tk /GCV组的存活率为12.2±5.9%(q=1.46),10mL/L丹参 GCV组的存活率为36.5±2.7%,前者比后者仅多了5%tk 细胞,相对抑制率66.6%(P=0.003).10,50,100,140mg/L三七总皂甙作用72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4.1±3.7%,107.6±3.1%,69.7±8.5%,59.3±2.9%;IC50为220mg/L.三七总皂甙联合tk/GCV系统对肝癌细胞的作用:10%tk /GCV组比GCV组存活率下降了17.2%(P<0.05),50mg/L和100mg/L三七总皂甙联合10%tk /GCV组存活率(q=0.89,0.87)分别比相应的三七总皂甙 GCV组下降了17.7%和18.3%.结论:丹参注射液有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并能协同性增强tk/GCV系统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三七总皂甙能一定程度抑制癌细胞生长,但对tk/GCV系统杀伤癌细胞只有加和作用,未发现有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腺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自杀基因系统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人卵巢癌细胞SKOV-3为实验组,人成纤维细胞株MRC-5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取对数生长期,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mL.采用Ad-hTERT-HSV-TK分别转染两组细胞48 h,然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GCV(0.1、1、5、10、20、50、100、200 μg/mL)作用48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OD值,计算并比较两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结果 5、10、20、50、100、200 μg/mL GCV作用下实验组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实验组GCV 10、100 μ/mL作用下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HSV-TK基因转入人卵巢癌SKOV-3细胞并获稳定表达,Ad-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能明显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均无满意疗效,近年来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成为热点,文中就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1自杀基因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机制自杀基因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机制又称病毒介导的酶与前体药物治疗(VDEPT),将肝癌的药物治疗与基因治疗技术相结合,通过提高酶的活力,增加化  相似文献   

12.
细胞凋亡受抑作为细胞增殖的对立面,在肿瘤的发生、消退和转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protein,IAP)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成员之一.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和广谱的恶性肿瘤表达特性,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Survivin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在胃癌以及许多恶性肿瘤中广泛特异表达,与肿瘤的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可能参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同时,Survivin基因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靶向基因治疗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3%,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并且越来越多的老年胃癌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多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吸烟、肺部慢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其他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1].  相似文献   

14.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作用,结肠癌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同样伴随着多种分子事件的发生[1].原癌基因C-myc可以使细胞无限增殖,获得永生,并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有关[2,3].而P16基因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负调节细胞增殖及分裂.本研究检测60例结肠癌患者的C-myc基因和P16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中MTS1/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16基因(CDKN2,MTS1)是新近发现的又一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16蛋白对细胞生长起调控作用[1-3].研究表明许多恶性肿瘤中存在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或异常性甲基化[4-15],在胃癌中的缺失也有报道,但缺失率低且未发现突变[16-19].因此,我们对胃癌中p16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状况及P16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与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探明胃癌中p16基因是否以甲基化方式失活及P16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干扰RNA(siRNA)与双自杀基因yCDglyTK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为载体介导空白质粒pcDNA3.1(-)null(空白质粒组)、靶向VEGF的干扰质粒pGenesil-shVEGF(干扰质粒组)、双自杀基因质粒pcDNA3.1(-)CV-yCDglyTK(双自杀基因组)及联合基因质粒pcDNA3.1(-)shVEGF-yCDglyTK(联合基因组)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未转染的胃癌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经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胃癌细胞株,采用RT-PCR和免疫印迹法验证目的基因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生长曲线、旁观者效应实验、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变化、凋亡细胞形态及凋亡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成功建立4种转染不同质粒的胃癌细胞株,联合基因组及双自杀基因组均可检测到双自杀基因yCDglyTK的表达。MTT生长曲线显示5-FC作用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质粒组相比,干扰质粒组、双自杀基因组及联合基因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1)。当稳定转染联合基因的SGC7901细胞占60%、80%和100%时,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13.09%±2.40%、9.74%±2.83%及5.68%±1.03%。荧光显微镜下见双自杀基因组及联合基因组大量细胞呈现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检测结果示干扰质粒组、双自杀基因组以及联合基因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6.40%±4.68%、57.63%±4.96%及69.07%±4.6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靶向VEGF siRNA与双自杀基因联合治疗可有效杀伤胃癌SGC7901细胞,诱导凋亡是其杀伤瘤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胡芳芳  陈乔尔 《山东医药》2008,48(18):113-114
肿瘤发生不仅是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异常的结果.而且与细胞凋亡有关,即细胞凋亡的减少.细胞凋亡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稳定而发生的主动性细胞死亡过程,是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而导致的细胞自杀.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新的思路.死亡因子受体Fas基因转染肿瘤细胞诱导凋亡已经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就Fas基因转染与口腔鳞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肝癌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基因治疗途径(依赖遗传物质转染细胞如溶瘤病毒、抑癌基因、自杀基因、编码抗血管生成因子基因、小干扰RNA(siRNA)和免疫调节分子基因)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富有希望的治疗途径,并且已经在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评估,治疗的载体和基因的多样性,单独或联合应用基因治疗的途径可能在控制肝癌生长方面产生有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p73基因是由Kaghad等[1]于1997年首先发现的,该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33,这一区域在许多人类肿瘤中经常缺失,是多种抑癌基因存在的位点.p73和p53蛋白均能转录激活p21WAF1,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1~3].但目前专家们对p73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究竟起抑癌作用还是致癌作用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探讨了p73、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是老年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1,2].肿瘤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探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可以为防治提供准确的治疗靶点[3].多梳基因-1(Bmi-1)为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研究显示Bmi-1蛋白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新近发现的癌基因[4,5],本研究观察老年宫颈癌患者标本中Bmi-1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