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结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为研究组和同期、同年龄段视力正常的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结果:研究组A1、A2、A3区视网膜明显厚于对照组,A1、A2、A3区视网膜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检测可准确检测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周薇薇  刘春民 《医学综述》2007,13(18):1429-1431
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是近年来弱视研究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偏振激光扫描仪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研究发现弱视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这些技术对于研究弱视的视皮质、视觉传导和视网膜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eiss-Hump hrey OCT3仪,检测2007年11月-2008年7月在本科住院的168例视网膜疾病患者。结果:168例患者中25例黄斑裂洞;1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8例黄斑变性;10例中心性视网膜炎;25例眼外伤;4例视网膜血管病(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分支静脉阻塞);10例视网膜脱离;15例高度近视,在OCT的检测结果中都有相应的形态改变。结论:OCT在眼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正常成人与弱视成人患者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比分析,探讨P-VEP 、OCT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变化.方法 正常人15例30眼(年龄16~35岁),弱视30例30眼(16~35岁),选择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蔡司Stratus OCT(Carl Zeiss Meditc,Dublin,CA)进行检查,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并分析. 结果(1)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 OCT视乳头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组变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组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弱视患者视觉传导通路存在异常,弱视组视乳头RNFL厚度变薄,提示视网膜形态学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已经治愈的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后与正常视力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寻求一种能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预测弱视治疗效果的手段,为探索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远视性弱视儿童38例76眼及正常对照组35例7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治疗前组比弱视治愈组及正常对照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患儿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比正常眼厚,随着弱视的改善黄斑中心区厚度逐渐减小;远视性弱视患儿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分析急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应用频域OCT对30例(60眼)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的黄斑部视网膜检测,比较患侧跟组与对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全层厚度和视网膜素色上皮特征。结果OCT示30例患者中患侧眼光感受器细胞全层厚度均匀一致12眼,对侧眼20例;患侧眼光感受器细胞全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异常18眼(60.0%),对侧眼10眼(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患侧眼有24眼(80.0%)出现视网膜素色上皮(RPE)异常,对侧眼8眼(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频域OCT示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部分对侧眼存在光感受器细胞层和RPE异常。  相似文献   

8.
霍栎安 《医学综述》2013,19(18):3363-336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活体生物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无损害性、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除被广泛应用于黄斑部裂孔、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缺损及眼前后节的检查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OCT应用于正常视网膜、近视及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检测结果证明,正常视网膜的视盘越大,神经纤维厚度越大;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应的RNFL的OCT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度近视眼黄斑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高度近视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类型的弱视,视网膜的厚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筛板是青光眼视神经轴突损害的初始位置,筛板形态的改变与青光眼病程进展有关。光学断层相干扫描技术(OCT)是一种无创性可观察活体视网膜结构的图像采集技术,可被应用于观察眼球的深部结构。深度型频域OCT(EDI-OCT)与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可清晰观察青光眼的眼底形态及量化筛板的相关结构,对诊断、治疗青光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弱视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我国儿童弱视人群有一千多万,成人弱视更高达三千万。人们发现弱视已近300年,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Bangerter定义弱视是由于异常视觉经验所致的视觉系统功能障碍,我国目前基本沿用了该观点。近50年的研究提示弱视除了存在视觉系统的功能性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因此,美国眼科临床指南定义弱视是由于视觉中枢缺陷而导致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弱视931例(1332只眼)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视力提高与年龄、弱视深度、弱视类型等因素有明显关系。治愈的弱视患者中有81.07%建立立体视,弱视深度与体视有关,斜视性弱视获立体视率明显低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两组。体视建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弱视复发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访3年以上者无1例复发。同时在国内外首次3年治愈的随访期限。用多导视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结果提示:(1)内斜弱视的弱视眼鼻侧视网膜呈抑制现象;(2)恒定性外斜弱视颞侧视网膜抑制;(3)间歇性外斜弱视和屈光参差弱视眼未见半侧视网膜抑制;(4)内斜弱视眼对侧眼为非“正常眼”。  相似文献   

12.
弱视为眼底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8为诊断标准。在弱视分类中将发病原因不明在出生过程中新生儿视网膜或视路出血影响了视功能发育形成弱视称先天性弱视。笔者在临床屈光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例颅咽管瘤误诊为先天性弱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与弱视成人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phNR)对比分析,探讨phNR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正常成人30眼,弱视成人30眼,分别在蓝色背景下红光刺激及白色背景下白光刺激进行明视负波反应检查,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并分析。结果①弱视组蓝/红光刺激及白/白光刺激下phNR振幅均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弱视组phNR在蓝/红光刺激及白/白光刺激下潜伏期和正常组相似,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正常组phNR在白/白光刺激中的振幅均值较蓝-红光刺激光时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弱视患者phNR振幅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成人弱视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②在蓝/红光刺激及白/白光刺激反应中的phNR振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两种刺激反应在相同参数下蓝/红光刺激比白/白光刺激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彭芳  陈圣龙 《吉林医学》2014,(22):4931-4932
目的:对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 EP)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对患者的弱视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斜视性弱视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内斜视性弱视组以及外斜视性弱视眼组,每组各12例,并选取同期自愿参加体检的正常人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图形mfV EP检测,对潜伏期与振幅密度进行检测。结果:斜视性弱视患者在6个离心度上的反应振幅密度要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正常组比较,弱视组患者鼻侧视网膜的反应潜伏期更长,振幅密度也更低。结论:通过检测斜视性弱视患者的mfV EP发现弱视患者的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受损,通过mfV EP可以为弱视的诊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结构精细,功能复杂。目前眼科学研究者对部分严重影响视功能的视网膜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视网膜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上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遗传性、先天性、变性性和增生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已成为眼科临床不可缺少的检测设备,主要应用于视网膜及黄斑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观察,并可对视网膜各层进行准确测量。增强深部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是在OCT基础上进行的增强扫描,其能对脉络膜活体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全层脉络膜结构并对其厚度进行定量检测。脉络膜厚度变化与很多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等。未来,应用EDI-OCT观察各治疗方法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将为更多眼科疾病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治疗中风险与疗效并存,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研究热点。现代医学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开展,主要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及高血脂、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产物的堆积、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细胞因子等角度进行研究。目前西医学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ACEI类及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法等治疗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亦有一定的疗效。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了视力,提高了生活质量。该文通过阐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措施,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独特见解及治法治则,期望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诸力伟  许琦彬  盛文燕  徐俊丽  张雨 《浙江医学》2011,33(8):1140-1141,114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客观评价"益视合剂"的疗效,以指导儿童弱视的临床治疗。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36例6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眼)予以屈光矫正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组(34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视合剂",以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检查视力,于治疗前和全部疗程结束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两组视力情况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基本治愈率为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基本治愈率为29.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及中度弱视疗效较好;2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变薄,尤其是黄斑内环区上方视网膜,外环区上方、鼻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视合剂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儿童弱视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在改善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晓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894-895
目的分析儿童弱视屈光现状、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及弱视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弱视儿童187例313眼,全部病例初诊时行常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同视机、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结果187例313眼弱视儿童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和斜视。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和可塑性关键期,也是弱视最佳治疗时期。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减少青少年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