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脑疝复位天幕切开与常规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引起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血肿出现脑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院选择重型脑外伤脑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手术组30例;B组脑疝复位天幕切开组30例,患者术前GCS计分均为3~5分、双瞳孔散大或有不同程度散大,所有患者都经头颅CT扫描确定脑损伤情况在临床中观察患者病情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后病情的影响。结果:患者术后存活者随访1年,脑疝复位天幕切开组:恢复良好/中残10例,重残/长期昏迷7例,死亡14例(45%);常规手术组:恢复良好/中残1例,重残/长期昏迷3例,死亡21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复位组术后大脑后动脉梗死、应激性溃疡、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治疗重型脑外伤引起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血肿出现脑疝晚期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手术,减轻了术后的负面影响,在治疗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探讨天幕切开对提高脑外伤合并脑疝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该科收治28例脑外伤合并脑疝病人在开颅血肿清除及骨窗减压的基础上行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分标准,天幕切开组:恢复良好16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天幕切开组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积极开展天幕裂孔切开术能进一步降低创伤性脑疝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实施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采用清除血肿及大骨瓣减压进行处理;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天幕裂孔切开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环池显露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62.71%,明显高于对照组44.07%(P<0.05);观察组环池显露率77.97%,明显高于对照组61.02%(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47%,明显低于对照组27.12%(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效果确切,环池显露率高,减压更为充分,脑疝组织解剖复位佳,有效的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治疗重型脑外伤脑疝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因重型脑外伤引起的脑疝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2组(n=42)。实验组行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术,对照组行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对2组患者术后GO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术治疗因重型脑外伤引起的脑疝效果显著,可明显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对照组53例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将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疝复位天幕切开与常规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病患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患家属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的病患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和颞下天幕切开,采用脑疝手法复位手术来治疗;对照组病患则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法。在进行不同的临床治疗后,对比两组病患术后临床表现。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病患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患者要好,生存率高、致残率低且并发症发生少。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田向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62-63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疗效观察。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有效脑疝复位,对其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术后1-2天复查颅脑CT或者头颅MRI,22例环池及鞍上池区可以全部显示;4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区,仍然显示不清;3例再次进行开颅手术;1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显示良好,但最终死于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后,22例预后较好,2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其死亡率为20.0%。结论对于创伤性脑疝患者,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了病死率、致残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100例,收治年限为2013年4月—2015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一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术治疗,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的脑干周围池改善率(P<0.05,x2=9.5426)、术后3周(t=11.1840,P<0.05)、6周(t=26.0610,P<0.05)及8周(t=47.8285,P<0.05)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脑干缺血状态,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田向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29-3430
目的观察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疗效。方法 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进行有效脑疝复位。结果 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术后1 d~2 d复查颅脑CT或者头颅MRI,22例环池及鞍上池区可以全部显示;4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区仍然显示不清;3例再次进行开颅手术;1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显示良好,但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后,22例预后较好,2例植物状态生存,6例死亡,病死率为20.0%。结论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比标准大骨瓣开颅(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并天幕裂孔疝复位术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伴天幕裂孔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66例高血压脑出血伴天幕裂孔疝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随机分成研究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和对照组(常规大骨瓣开颅),术后记录1、3、7 d腰穿置管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值、脑脊液细胞数、头颅CT检查并测量脑水肿范围和中线结构移位、TCD(transcranial doppler system)监测脑血管痉挛等指标,根据主要并发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3 d研究组较对照组的颅内压、脑脊液细胞数、脑水肿范围和中线结构移位等指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7 d研究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接近正常.研究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并天幕裂孔疝复位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天幕裂孔疝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天幕裂孔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手术救治的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急诊手术救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格拉斯哥计分(GCS)、瞳孔变化、中线移位、环池显示、手术方式与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GCS、瞳孔变化、中线移位、环池显示状况是判断伤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缩短伤后手术时间,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识。方法101例因各类头部外伤患者在伤后1/2~24小时内首次CT检查,73例于48小时至4周内复查。结果表现为单纯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兼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8例。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条索、条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片状、新月形、"V"形、"M"形或哥德氏弧形等。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类发生于颅脑非凸面的硬膜下血肿,易和正常大脑镰、小脑幕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10-112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5.
庄汉森  卓少丕 《河北医学》2006,12(8):758-759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幕上血肿保守治疗适应症。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1995年10月至2003年1月收治急性创伤性幕上血肿78例。结果: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中转手术5例亦痊愈出院。结论:轻中型颅内血肿可经保守治疗自愈,灵活掌握保守治疗指征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预后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小脑出血3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利用统计学方法显示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昏迷程度、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与手术预后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昏迷程度、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立体定向下抽吸引流治疗可保守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幕上出血量为10~4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部分在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 反复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同时进行其他常规治疗;部分患者入院后根据临床观察症状、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输液保守治疗。结果:血肿抽吸引流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血肿抽吸引流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小量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在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引流对降低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枕部着力致颅脑损伤的CT特征。方法154例患者经手术后,回顾其CT改变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有局部头皮损伤,颅骨骨折98例,脑肿胀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9例,跨颅内或跨幕上/下硬膜外血肿25例,小脑挫伤3例,小脑半球出血2例,幕上对冲性脑挫裂伤127例,硬膜下血肿119例,脑内血肿67例,硬膜外血肿4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小脑幕裂孔疝41例及枕骨大孔疝6例。结论枕部着力致颅脑损伤以弥漫、多发伤为主,且多以迟发或复查时加重为特点。充分认识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早期CT改变及枕骨大孔疝的CT征象,可以降低病人猝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持续泵注对小脑幕下肿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野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小脑幕下肿瘤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利多卡因组(L组)、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联合组(LD组)及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20例.D组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0.6 μg/kg 15 min,随后以0.2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20 min停药;L组诱导时静推2%利多卡因1.5 mg/kg,90 s注射完毕后,术中以2 mg/(kg·h)静脉维持至拔除气管导管;LD组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按上述剂量及方法联合应用;N组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1 min(T1),切开脑膜时(T2),缝合脑膜时(T3),术毕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 (T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记录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脑组织松弛情况、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呛咳的例数;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的发生例数;记录拔管后躁动的发生率,采用Riker镇静和躁动(SAS)评分,>5分则视为躁动,可给予曲马多0.1 mg/kg.记录患者术后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①与N组比较,L组、D组和LD组T1、T4、和T5时MAP和HR降低(P<0.05);与L组相比,D组和LD组T1、T4、和T5时点的HR降低(P<0.05);②与N组比较,L组、D组和LD组脑组织松弛良好,拔管及清醒时间短,SAS评分低,给予曲马多例数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单位体重用量少,拔管时呛咳发生率低(P<0.05);③脑组织松弛情况、拔管及清醒时间、SAS评分、给予曲马多例数以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单位体重用量LD组优于L组和D组(P<0.05),而L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之间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LD组患者SICU驻留时间短(p<0.05),N组、L组和D组三组患者SI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持续泵注可较好地维持小脑幕下肿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脑松弛情况良好,为外科医师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其效果优于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天幕缘切开术治疗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嵌顿性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救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6月~2007年7月间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21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行颅内血肿清除并充分的内外减压术,同时加行天幕缘切开术。结果:随访6月~2年,21例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4例,重残2例,迁延性昏迷2例,死亡9例。结论:天幕缘切开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