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线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与糖尿病发病风险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5 734名40岁及以上的非糖尿病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测。按照亚洲人特点改良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NCEP-ATPⅢ)诊断标准,在排除高血糖后,符合2项及以上者定义为代谢综合征,而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或正在服用降糖药者则定义为糖尿病。结果:4年随访期间,5 734名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40岁及以上的非糖尿病常住居民中有532名新发糖尿病,累积发病率为9.3%。基线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非代谢综合征者增加1.49倍(OR=2.49,95%CI为1.99~3.10)。代谢综合征组分个数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高血压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最显著(OR=2.03,95%CI为1.64~2.51),其次为中心性肥胖、高三酰甘油。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40岁及以上的非糖尿病常住居民中,代谢综合征对新发糖尿病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组分个数越多,糖尿病发病风险越高,且各组分中,高血压对新发糖尿病的预测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中,40~60岁、无冠心病临床症状的糖调节正常人群及糖尿病前期或病程低于5年的糖尿病患者,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其既往病史和生活方式等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并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及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50%时定义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当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且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0时定义为冠状动脉钙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排除因移动伪影导致无法分析的图像之后,共有228名糖调节正常人群、191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和13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有233名(42.4%)。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549名中老年社区居民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和冠状动脉钙化患病率分别为51.4%、10.7%和14.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3岁和高血压显著增加了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风险;男性显著增加了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发生风险;年龄≥53岁和糖尿病显著增加了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风险。结论:上海市宝山区淞南社区中老年居民的冠状动脉狭窄患病率为51.4%,男性、年龄≥53岁、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另设无肝炎的2型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组)及单纯戊型肝炎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3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中,50~69岁年龄段的患病人数较多(占65%)。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 HbA1C)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8.0±1.8)%比(8.4±2.0)%](P<0.01),但2组间比较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的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低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单纯戊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这3组间比较的肾功能、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HbA1c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其余血糖指标没有差异;与单纯戊型肝炎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患者的肝功能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减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PAH)营养风险与运动耐量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标准(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以下简称NRS), 对96例IPAH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46)及无营养风险组(n=50), 2组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及心肺运动试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IPAH有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而有营养风险组患者的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显著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1)。肺功能检测, 有营养风险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均<0.05), 而2组间其他指标[一秒率(FEV1/FVC)、深吸气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总比(残气量/肺总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肺运动试验检查, 有营养风险组的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峰值通气量、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 均<0.05), 而2组间的峰值氧脉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IPAH患者的NRS评分与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35和-0.342, P均<0.01), NRS评分与峰值公斤摄氧量呈负相关(r=-0.213, P<0.05)。结论:有营养风险的IPAH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降低更显著, 运动耐量下降更明显,而NRS评分可反映其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 γ, 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 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①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 (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②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 P<0.01)。③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呈负相关(r=-0.532, 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 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 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 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本院门诊1 100名中老年体检者的资料,将其中26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836例非糖尿病体检者纳入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维生素(A、B1、B6、B12、叶酸、C、E)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研究分析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的维生素水平的异同情况;并将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观察HbA1c与其体内维生素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维生素B12水平偏低[(408.82±163.53) pg/mL 比(437.49±206.8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生素(A、B1、B2、B6、叶酸、C、E)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的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30±172.92 pg/mL 比(372.89±129.68) pg/mL, 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各种维生素水平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偏低,而且其中血糖控制欠佳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糖代谢紊乱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以下简称双能量CT)扫描结果中病灶标准化碘值与非标准化碘值间是否有差异,并评估碘值在进展期胃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分析化疗前后双能量CT扫描图像,计算病灶化疗前、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的标准化碘值变化率及非标准化碘值变化率;并以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1.1分为反应组与非反应组,比较2组间化疗前、后各碘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①门脉期所有患者胃原发灶的各非标准碘值变化率与标准化碘值变化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也具有相同的表现(P>0.05)。②反应组化疗后病灶各碘值在门脉期均明显小于非反应组[数值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差)表示][化疗后门脉期碘摄取浓度,(1.71±0.49) mg/mL 比(2.15±0.55) mg/mL,P=0.008;化疗后标准化门脉期碘摄取浓度,0.30±0.09比0.38±0.10,P=0.003;化疗后门脉期总碘摄取量,18.30 mg(27.15 mg)比81.55 mg(81.20 mg),P<0.001;化疗后标准化门脉期总碘摄取量,15.86(22.65)比47.97(64.05),P<0.001]。③反应组病灶的总碘摄取量减少率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明显大于非反应组[化疗前后门脉期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3.34%(21.05%)比-39.82%(47.90%),P<0.001; 化疗前后门脉期标准化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0.28%(19.61%)比-42.33%(41.12%),P<0.001;化疗前后延迟期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0.66%(19.97%)比-36.99%(37.71%),P<0.001;化疗前后延迟期标准化总碘摄取量减少率,-79.57%(24.89%)比-37.79%(36.48%),P<0.001]。结论:病灶化疗前、后的标准化碘值变化率与非标准化碘值变化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双能量CT扫描测得的病灶化疗后碘值及各碘值变化率(尤其是病灶的总碘摄取量减少率)在评估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强化治疗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在预防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的206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干预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比较干预前及24个月后2组患者间血糖、血脂、PWV、ABI和颈动脉超声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经2年的强化治疗,干预组与常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W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达标患者比不达标患者的PW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HbA1c达标者较不达标者PW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ABI和颈动脉斑块测定能客观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监测、防治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不同糖代谢水平者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IGR组及DM组,比较3组人群血清GGT水平的差异,并分析GGT水平与IGR及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1DM组的GGT水平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等多种影响因素后,DM组的GGT水平仍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69 u/L组的IGR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2.296倍(95%CI为1.062~4.967,P<0.05),且其DM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4.399倍(95%CI为2.020~9.579,P<0.01)。结论: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中,血清GGT水平异常者的IGR患病风险升高,且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DM患病风险亦增加,而GGT异常者的DM患病风险升高明显。结果提示该人群中血清GGT水平异常与糖代谢异常患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能CT对肿瘤总碘含量的量化测定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建立基于肿瘤碘含量测定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经活检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晚期NSCLC病例,在非手术治疗的第一疗程前、后行双能CT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测得30枚靶病灶的最大径、CT值及总碘含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Choi标准及双能CT标准分别对30枚靶病灶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病灶最大径、CT值及碘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差异,Kappa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检查结果与RECIST、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并采用配对χ2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标准评估的部分缓解率与RECIST标准、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差异。结果:靶病灶的最大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小,平均变化率仅为缩小[(-3.45±15.76)%(P>0.05)];CT值的变化率亦不明显,平均变化率为减低[(-4.80±25.00)%(P>0.05)]。靶病灶总碘含量的平均变化率为减低[(-10.47±23.34)%(P<0.05)],较最大径及CT值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RECIST评估结果相比的一致性(Kappa=0.302, P<0.05),双能CT标准与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更好(Kappa=0.718, P<0.05);双能CT评估的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RECIST标准(P<0.05),而与Choi标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能CT测定的病灶碘含量较最大径、CT值在治疗前后变化更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碘含量能更早地反映NSCLC肿瘤对药物的应答。相较于RECIST,采用总碘含量结合最大径测量建立的双能CT标准的评估结果与兼顾肿瘤血供的Choi标准间的一致性更好,因此双能CT标准评估化疗疗效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检测105例因胸痛疑似AMI就诊患者的血清H-FABP,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和心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I,cTnI)。根据最终的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对照组),并对2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诊断效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05例疑似AMI患者中,最终诊断为AMI患者45例,其余60例排除AMI诊断作为对照组。AMI组的H-FABP、cTnI、MYO、CK-MB平均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49.32±10.29) ng/mL、84.4%,(1.62±0.76) ng/mL、44.4%,(156.14±54.23) ng/mL、82.2%,(13.01±6.08) ng/mL、42.2%,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H-FABP阳性率与MYO阳性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cTnI及CK-MB的阳性率(P<0.05)。H-FABP与CK-MB诊断AMI的特异度相似(P>0.05),但低于cTnI(P<0.05),高于MYO(P<0.05)。H-FABP与cTnI的阳性预测值相似(P>0.05),均高于MYO、CK-MB(P<0.05)。在阴性预测值方面,H-FABP与MYO相似(P>0.05),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4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合分析,H-FABP+ cTnI、H-FABP+ CK-MB、H-FABP+ MYO、H-FABP+ cTnI+MYO、H-FABP+ cTnI+CK-MB、H-FABP+ cTnI+MYO+CK-MB诊断AMI的灵敏度均为100.0%,特异度分别为82.0%、72.0%、61.2%、59.3%、68.1%和56.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nI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AMI早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胸部增强CT图像中的血管集束征,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为5~20 mm的136个GGN的动态增强CT表现,包括良性结节20个、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lesions,PL)32个,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31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53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行胸部增强CT扫描,观察、比较GGN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根据扫描结果将血管集束征分为肺动脉异常(Ⅰ型)、肺静脉异常(Ⅱ型)两型,比较Ⅰ、Ⅱ型血管集束征在良、恶性结节及不同浸润程度结节中的差异。结果: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上,GGN中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为53.68%(73/136),而恶性结节中的血管集束征显示率(57.76%,67/116)高于良性结节(30.00%,6/20)(P=0.021)。良、恶性结节间的Ⅰ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2/20)比13.79% (16/116),P=0.644];在不同病理亚型的恶性结节间,Ⅰ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L,12.50% (4/32);MIA,25.81% (8/31);IAC,7.55%(4/53),P=0.062]。但Ⅱ型血管集束征在恶性结节中的出现率(43.97%,51/116)高于良性结节(20.00%,4/20)(P=0.044),且随着恶性结节病变级别的增加,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增高[PL,21.88%(7/32);MIA,25.81%(8/31);IAC,67.92% (36/53),P<0.001],其在IAC中的出现率为最高,诊断灵敏度为67.92%,特异度为76.19%。IAC组与PL组、MIA组比较,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PL组与MIA组间的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4)。结论:肺静脉异常型(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对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当GGN为IAC时出现血管集束征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老年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同时测定1658例年龄在30-84岁体检干部的心电图、血脂、空腹血糖和血压。结果 与老年对照组(n=120,年龄60-78岁,无心脏病)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n=131,年龄60-84岁)高脂血症(41.98%)、高血压(51.91)和糖尿病(10.6%)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中年人群(n=150,年龄30-59岁,无心脏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老年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合理和健康的饮食结构,尤其在中年人群中,是预防冠心病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