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移植大鼠移植肝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FasL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肝移植组建立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对供肝灌注并冷保存4 h后置入受体,于移植后1,6,24 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移植肝细胞凋亡情况,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L蛋白表达.结果 再灌注后肝移植组AST、ALT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肝移植组1,6,24 h肝细胞凋亡指数(34.66±5.04,42.52±6.13,27.66±5.03)明显升高,肝组织中Bcl-2表达量(18.36±2.83,12.59±1.84,21.93±2.28)减少,FasL表达量(22.62±1.88,26.93±1.77,24.19±2.10)增加(P<0.01),以再灌注后6 h变化最为明显.结论 移植术后移植肝细胞凋亡加重,于再灌注早期达到高峰,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基因FasL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静脉、肝动脉双重血流同时开放对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双重血流同时开放组(P组)、门静脉先开放组(N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组)。供肝再灌注后检测血清ALT、AST、GGT、AKP、TBiL及DBiL水平,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RT-PCR法检测胆管组织TNF-α mRNA表达。结果肝脏再灌注后6h及24h两个时点P组的GGT水平明显低于N组水平(P〈0.05);肝脏再灌注后24h,P组的AKP、TBiL、DBiL水平及胆管损伤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N组水平(P〈0.05);再灌注后6h,N组大鼠肝组织的MPO含量明显高于P组(P〈0.05);供肝再灌注后2h、6h,P组大鼠肝组织TNF-α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门静脉、肝动脉双重血流同时开放,有利于减轻肝移植物胆管组织的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NF-α表达水平的降低以及中性粒细胞(PMN)浸润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肝切除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行肝切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肝门阻断前48h,实验组给予奥曲肽2μg/(kg·6h)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6h皮下注射预处理;采用Pringle手法阻断第一肝门,行肝切除术。测定术前及术后第3、7、11天肝功能状况;测定术前及术后1h血浆MDA、TNF-α水平;手术结束时肝组织活检,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7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1h血浆MDA及TNF-α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肝细胞组织病理学变化轻,术后肝功能复常时间较短。结论奥曲肽预处理对肝切除时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介质产生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方法改良Kamada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三七总皂甙预处理组(P组)和假手术组(S组)。3组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6、24h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检测NF—κB及ICAM—1的表达;用髓过氧化酶法(MPO)定量测定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抽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N组供肝再灌注后2h NF—κB的活性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肝组织ICAM—1的表达在再灌注后2h开始增高,6h达到高峰,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增加和肝损伤有相关性。但P组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时刺激NF—κB的活化,启动ICAM—1的表达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三七总皂甙能显著降低再灌注时供肝组织中炎症介质的转录表达,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发生机制,观察乌司他汀(UTI)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外伤性肝破裂手术中行肝门阻断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I/R组和UTI组各19例。观察肝脏I/R后血清TNF、MDA、AST、ALT变化及再灌注肝组织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和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I/R组:血清TNF、MDA、AST、ALT显著升高,肝组织PMN浸润明显增加。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破坏,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改变。UTI组:血清TNF、MDA、AST、ALT明显降低。肝组织PMN浸润明显减少,肝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肝脏I/R诱导TNF产生。UTI能明显减轻PMN依赖性肝脏I/R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毒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HIR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组(HIRE组)。内毒素组自阴茎背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mg/kg;HIR组将肝左叶及肝中叶入肝血流阻断60min后再灌注;HIRE组将肝左叶及肝中叶入肝血流阻断60min后再灌注,同时自阴茎背静脉注射LPS 1.0mg/kg。分别采用EMSA、免疫组化法及赖氏法检测再灌注后1,3,12h肝脏组织中NF-KB结合活性、TNF-α的蛋白表达及血浆中ALT含量。结果 内毒素组NF-κB无明显激活,TNF-α无表达,血浆中ALT含量轻度升高;HIR组NF-κB活性仅于伤后1、3h轻度增加,TNF-α有表达,ALT水平升高;与内毒素组及HIR组相比较,HIRE组损伤后NF-κB结合活性明显升高,至少可维持12h。同时肝组织TNF-α表达明显增加,血浆中ALT含量亦明显升高。结论 内毒素在HIR中可加重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NF-κB的双重激活引起肝内TNF-α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从而加重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肝移植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 d、3 d、7 d、30 d及1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酯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的变化情况。结果 ALT术后1 d急剧升高,3 d开始大幅下降,1年后降至术前水平。AST术后1 d急剧升高,3 d迅速回落,7 d降至低于术前水平。GGT术后1 d降低,3 d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后又升高,1年后降低至术前水平。ALP术后1 d开始降低,直至7 d均维持在较低水平,30 d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年保持与术前相当水平。TBIL、DBIL及TBA术后1 d开始逐渐下降,30 d接近正常水平,1年后保持该水平。结论肝移植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阿拓莫兰在大鼠肝移植中胆管细胞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3组观察在不同条件下胆管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及阿拓莫兰对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的胆管细胞损伤更重,血清ALT、AST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更高,氧自由基生成更多,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发生更多,阿拓莫兰预处理保护组胆管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胆管细胞的损伤更重,阿拓莫兰预处理可减轻该损伤,其机制可能为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胆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鼠肝切除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肝切除急性肝损伤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BALB/c小鼠实施部分肝组织切除手术,缝合后继续适应性饲养,取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检测ALT、AST、NO,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肝切除急性肝损伤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组织匀浆ALT、AST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肝脏指数明显增加。结论肝切除模型小鼠急性肝损伤肝后,功能明显下降,炎性作用突出,肝组织增生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肝切除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肝切除急性肝损伤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BALB/c小鼠实施部分肝组织切除手术,缝合后继续适应性饲养,取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检测ALT、AST、NO,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肝切除急性肝损伤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组织匀浆ALT、AST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肝脏指数明显增加。结论肝切除模型小鼠急性肝损伤肝后,功能明显下降,炎性作用突出,肝组织增生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的肝脏外科手术中(如肝叶切除、肝移植等),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会损害残肝增殖修复能力,容易诱发肝功能衰竭。因此,阐明缺血再灌注影响肝再生机制,寻找有效干预措施,增强残肝再生能力,促进肝功能恢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现就此做一综述。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重新得到血液再灌注后,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肝脏经历缺血再灌注后,可导致肝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易诱发肝功能衰竭。肝脏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创伤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的60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96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在创伤后24 h以及48 h内对患者肝功能各项血清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ALT、AST以及GGT指标上,其异常率达到91.67%、64.58%和6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早期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可能性非常大,肝功能指标异常,在情况严重的状态下可能出现ABB水平下降和黄疸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磷酸类脂A(MPLA)是否通过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环磷酸鸟苷(HO-1-CO-cGMP)途径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释放,发挥其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MPLA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缺血再灌注+MPLA0.2、0.5、1.0mg/kg),复制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随后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肝组织CO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O-1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组织CGRP、cGMP浓度。结果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PLA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损害相对较轻;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HO-1、CO、cGMP、CGRP含量升高(P〈0.05),且HO—1与CO、CO与cGMP、cGMP与CGRP两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PLA通过HO—1—CO-cGMP途径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CGRP的合成和释放,这可能是MPLA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肝功能、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58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肝功能指标。结果 ICP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TBA、AST、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中重度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TBA、AST、ALT水平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L-6、IL-8、TNF-α与TBA、AST、AL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IL-10与TBA、AST、ALT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及肝功能损害可能与ICP患者病情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孕妇细胞炎症因子及肝功能指标,对预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在临床肝部分切除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Pringle手法阻断第一肝门 18~ 2 0min。将 3 9例合并肝硬化的肝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9)和实验组 (n =2 0 ) ,分别在肝门阻断前经胃右静脉注入 2 0ml生理盐水和维拉帕米 5mg +生理盐水 2 0ml予处理 ;测定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再灌注 1h后检测肝细胞内游离钙 ([Ca2 + ]i)、ATP含量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维拉帕米预处理组 (实验组 )缺血再灌注后ALT、AST、[Ca2 + ]i升高不明显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实验组肝细胞内ATP降低不明显 ,组织病理学变化轻 ,术后肝功复常时间较短。结论 维拉帕米予处理对临床肝叶切除时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将其用于肝叶切除有利于改善肝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鸟司他丁对家兔部分胰腺移植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家兔糖尿病模型,成模后进行家免同种异体原位部分胰腺移植手术建立家免部分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胰腺移植组、移植+乌司他丁干预组,分别检测受体移植术后3h,6h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测定移植物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移植物组织中ICAM1mRNA的表达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单纯胰腺移植组术后3h,6h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组织中MPO水平较同时点对照组均上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织中ICAM-1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学损伤也较对照组重;移植+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同一时点单纯胰腺移植组比较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组织中MPO水平均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织中ICAM-1mRNA表达弱于单纯胰腺移植组(P〈0.05),组织病理学损伤也较单纯胰腺移植组减轻。结论鸟司他丁可抑制TNF-α及ICAM-1的表达,减轻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并穿过内皮屏障向胰腺组织浸润,从而减轻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多脏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Operated,SO)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组,每组各10只。采用Pringle法制备大鼠肝I/R损伤模型。肝缺血30 min、再灌注2 h(SO组除外),UTI组缺血前预处理UTI(3万 U/kg)。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和肝、肾、心肌组织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观察尿量和肝、肾、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I/R组血清ALT、AST、Cr、BUN、MDA及肝、肾、心肌组织MDA含量均高于SO组(P<0.05),血清和肝、肾、心肌组织SOD、GSH-Px、GSH、LDH含量均低于SO组(P<0.05);UTI组血清ALT、AST、Cr、BUN、MDA及肝、肾、心肌组织MDA水平均低于I/R组(P<0.05),血清和肝、肾、心肌组织SOD、GSH-Px、GSH、LDH含量均高于I/R组(P<0.05)。I/R组尿量少于SO组(P<0.05),UTI组尿量多于I/R组(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I/R组肝肾组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心肌未见明显的组织损伤。UTI组肝肾组织结构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大鼠肝I/R后多脏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预防严重肝脏创伤后继发性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以某院收治的19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用糖皮质激素)和对照组(未用糖皮质激素),在用药前、后不同时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乳酸脱氢酶(LDH),于术中及术后第2~3d(活检)取肝组织观察两组病理变化。结果 肝脏损伤早期两组ALT及LDH均升高,随时间延长治疗组明显下降,对照组则进一步升高;ALb虽在正常范围,但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而治疗组未下降;两组AST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对照组。结论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严重肝脏创伤治疗可减轻肝脏继发性损害,且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薛国友 《现代养生》2014,(18):45-45
目的:探讨IL-17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32对健康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分组后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肝移植手术后取受体鼠的血浆标本和肝组织标本,对比两组受体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并测定两组大鼠的IL-17水平。结果:相较于异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而言,同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ALT和TBIL的平均含量更接近正常水平,急性排斥反应较弱。同时,同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术后IL-17水平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IL-17参与到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临床上可将IL-17水平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衡量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移植受体的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早作出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以环孢素(CsA)灌胃建立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并初步阐明其发生机制.[方法]先以不同剂量CsA灌胃,18 h后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并进行光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剂量;再以相对合适剂量(10倍)CsA灌胃,18、36、54、72 h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ALT并进行光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时间;然后以10倍剂量CsA灌胃,经相对合适时间(18 h)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ALT、AST、SOD、MDA、GSH-Px水平及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可能机制.[结果]10倍和15倍剂量时,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细胞出现明显病理改变;10倍剂量CsA灌胃18 h后,小鼠血清ALT、AST、MDA水平明显升高.SOD、GSH-Px 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广泛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显著变化,肝细胞凋亡程度严重.[结论]应用10倍剂量CsA灌胃18 h可成功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其发生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