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能够分泌阿片肽及儿茶酚胺,嗜铬细胞移植镇痛治疗癌症疼痛效果确切。作者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就细胞移植镇痛的实验性研究、临床应用、今后的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牛嗜铬细胞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及耐受性 ,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3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 ,在痛觉超敏期 ,随机分为三组。嗜铬细胞组 :蛛网膜下腔移植 10 μl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 ;卡马西平组 :腹腔内注入卡马西平 (5 0mg/kg) ;对照组 :不用药。观察用药后动物行为反应及机械刺激疼痛阈值变化。结果 :三叉神经缩窄环术后 2周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 ,疼痛阈值明显下降 (P <0 .0 1)。细胞移植后 2周 ,镇痛效果最明显 ,痛觉超敏现象消失 ,疼痛阈值明显增高 ,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 (P <0 .0 1) ,持续至移植后第 7周 ,第 8周两组痛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卡马西平组在用药后 1小时镇痛作用即达高峰 ,与嗜铬细胞最大镇痛阈值相比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但作用很快下降 ,3小时后消失。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 ,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且无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上慢性癌痛患者常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但仍然有很多不良反应.国内也曾有报道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癌痛.但聚赖氨酸作为人工合成的阳离子聚合物,价格昂贵,且海藻酸钠聚赖氨酸强度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而壳聚糖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多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成为聚赖氨酸良好的替代材料.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异种移植对慢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作用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于2007-01/2008-1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对象: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例,年龄46~78岁,女1例,男9例.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中度疼痛3例,重度疼痛7例.方法:用胶原酶加机械法消化分离牛肾上腺嗜铬细胞,二步法包裹于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内.局麻下腰椎穿刺将5 mL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5~7)×10~6缓慢注入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蛛网膜下腔.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疼痛的缓解程度,止痛作用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将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注入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后疼痛便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1周内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轻度缓解4例,3例未缓解.移植后可出现轻度马尾神经刺激症状,患者诉腰部酸胀,3-5 d内症状消失.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异种移植于慢性癌痛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安全,且能够迅速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行之有效的止痛方法,观察微囊化嗜铬细胞(BCC)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痛作用.方法用新鲜牛肾上腺分离嗜铬细胞,微囊化处理,经腰穿植入癌症病人脊髓蛛网膜下腔,观察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CC移植后92.30%的病人疼痛完全缓解,不再需任何止痛药;2例疼痛明显减轻,经1周后2次移植完全疼痛缓解;1例疼痛虽有减轻,但仍需服半量止痛药.结论本法止痛作用持续时间长,适用于癌症病人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微囊化嗜铬细胞对癌症病人止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留树  朱建华 《现代康复》2000,4(12):1809-1810
目的:寻找行之有效的止痛方法,观察微囊化嗜铬细胞(BCC)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痛作用。方法:用新鲜牛肾上腺分率嗜铬细胞,微囊化处理,经腰穿植入癌症病人的脊髓蛛网膜下腔,观察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CC移植后92.30%的病人疼痛完全缓解,不再需任何止痛药,2例疼痛明显减轻,经1周后2次移植完全疼痛缓解,1例疼痛虽有减轻,但仍需服半量止痛药,结论:本法止痛作用持续时间长,适用于癌症病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伍少玲  马超  栗晓 《中国临床康复》2012,(38):7135-7139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入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微囊化PC12细胞组、裸PC12细胞组、空微囊组分别取微囊包裹后第3-5天的微囊化PC12细胞悬液、PC12细胞悬液、APA空微囊悬液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结果与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两侧后肢收缩次数和时间的差值与移植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其差值均低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在移植后第7周,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提示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有效缓解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在冷致痛实验中的痛觉过敏现象,同时,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入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微囊化PC12细胞组、裸PC12细胞组、空微囊组分别取微囊包裹后第3-5天的微囊化PC12细胞悬液、PC12细胞悬液、APA空微囊悬液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结果与结论:微囊化 PC12细胞组大鼠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两侧后肢收缩次数和时间的差值与移植前相比显著下降(P <0.01),组间比较其差值均低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 <0.01);在移植后第7周,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提示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有效缓解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在冷致痛实验中的痛觉过敏现象,同时,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疼痛大鼠脊髓后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探讨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各8只。分别在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不包裹牛嗜铬细胞的含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移植8周后,在3组大鼠右侧后爪掌侧皮下注射50μL5mL/L的甲醛溶液,观察其注射后1h内每5min大鼠的疼痛反应时间,即缩腿及舔爪时间之和。在行甲醛处理后1h,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制备脊髓切片,免疫组化法染色,通过测量各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分析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空囊组和微囊化细胞组分别有1只大鼠移植术后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22只。①各组大鼠缩腿舔爪时间比较:微囊化细胞组、裸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空囊组(F=31.271~122.402,P<0.05),微囊化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裸细胞组(F=31.271~122.402,P<0.05)。②各组大鼠两侧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及裸细胞组大鼠显著高于空囊组[右侧:0.065±0.003,0.040±0.006,0.034±0.004;左侧:0.066±0.002,0.042±0.004,0.035±0.005(F右侧=156.672,F左侧=155.841,P<0.05~0.01)],而微囊化细胞组显著高于裸细胞组(P<0.01)。结论:牛嗜铬细胞移植对甲醛致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可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同时还可以抑制甲醛致痛诱发的P物质的释放,增加脊髓后角P物质的含量,提示P物质可能参与了嗜铬细胞移植镇痛过程。其中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提示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9.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极高,且常伴随疼痛、运动障碍和生活质量降低等临床表现。尽管药物可以缓解KOA的疼痛症状,但长期使用不可避免会产生不良反应。针刺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缓解KOA疼痛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国内外关于针刺治疗KOA疼痛机制的综述较少,本文从疼痛传导通路着手,聚焦针刺发挥镇痛的作用机制,包括针刺作用于外周组织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痛觉传导物质、免疫炎症因子、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本文通过简述KOA疼痛的产生以及针刺缓解KOA疼痛的机制,以期为促进针刺治疗KOA疼痛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I~II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疼痛大鼠脊髓后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探讨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各8只。分别在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不包裹牛嗜铬细胞的含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移植8周后,在3组大鼠右侧后爪掌侧皮下注射50μL 5mL/L的甲醛溶液,观察其注射后1h内每5min大鼠的疼痛反应时间,即缩腿及舔爪时间之和。在行甲醛处理后1h,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制备脊髓切片,免疫组化法染色,通过测量各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分析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空囊组和微囊化细胞组分别有1只大鼠移植术后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22只。①各组大鼠缩腿舔爪时间比较:微囊化细胞组、裸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空囊组(F=31.271-122.402,P〈0.05),微囊化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裸细胞组(F=31.271-122.402,P〈0.05)。②各组大鼠两侧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及裸细胞组大鼠显著高于空囊组[右侧:0.065&;#177;0.003,0.040&;#177;0.006,0.034&;#177;0.004;左侧:0.066&;#177;0.002,0.042&;#177;0.004,0.035&;#177;0.005(F右侧=156.672,F左侧=155.841,P〈0.05-0.01)],而微囊化细胞组显著高于裸细胞组(P〈0.01)。结论:牛嗜铬细胞移植对甲醛致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可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同时还可以抑制甲醛致痛诱发的P物质的释放,增加脊髓后角P物质的含量,提示P物质可能参与了嗜铬细胞移植镇痛过程。其中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提示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丽华  于生元  周宏军  李宗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12-3313,i005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人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lt;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寻找一些缓解癌痛的新方法,使癌症患者在延长其生存期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目的:综述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现状及新进展。方法:使用PubMed文献检索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采用医学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脑啡肽;嗜铬细胞;PC12细胞;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移植镇痛",时间范围为2000-01/2011-08,语言限定为英文和中文。共检索到97篇文章,其中综述13篇,实验研究84篇。选择文章主要内容与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癌痛直接相关的、针对性强、代表性好、相关领域权威杂志的文章共3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镇痛是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一种新思路,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镇痛效果。课题组开题首次提出PC12细胞移植镇痛的概念。前期的动物实验表明PC12细胞移植具有镇痛效果,并证实了其安全性。人嗜铬细胞瘤给镇痛提供了丰富的细胞来源,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探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和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的免疫隔离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2,4,6,8周组)。在3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含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分别测定移植术后各组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脑脊液儿茶酚胺的含量在各时间点上都高于空囊组(P<0.05);在4,6,8周时微囊化细胞组儿茶酚胺含量高于裸细胞组(P<0.05)。结论: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以提高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有助于移植细胞长期地分泌镇痛物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胶囊)植入癌痛患者脊髓蛛网膜下产生镇痛的同时对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APA-BCC微胶囊注射入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分别采取移植前、移植后6~8d的脑脊液,部分患者又采取了移植后13~17d的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的含量。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患者脑脊液中L-EK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移植剂量为1.0×107时,升高最为显著;而移植后脑脊液中β-EP和DynA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微胶囊植入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脑脊液中L-EK的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先天发育畸形或畸形所引发的急症往往需在新生儿期紧急手术予以修复及功能重建。对于手术应激与疼痛暴露,新生儿比儿童和成人更为敏感,且可致新生儿大脑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异常,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准确的疼痛评估是新生儿疼痛治疗的基础,但新生儿不能进行语言表达,无法与医护人员者进行沟通,如何对此类特殊人群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乃至安全有效的镇痛管理一直是临床上棘手问题。本文就新生儿术后疼痛评估与镇痛管理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微囊化嗜铬细胞移植产生的镇痛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探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和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的免疫隔离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2,4,6,8周组).在3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含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分别测定移植术后各组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脑脊液儿茶酚胺的含量在各时间点上都高于空囊组(P<0.05);在4,6,8周时微囊化细胞组儿茶酚胺含量高于裸细胞组(P<0.05).结论: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以提高大鼠脑脊液灌流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有助于移植细胞长期地分泌镇痛物质.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消除或缓解分娩疼痛的一种常用方法,我院施行了45例硬膜外分娩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胶囊)植入癌痛患者脊髓蛛网膜下产生镇痛的同时对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APA-BCC微胶囊注射入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分别采取移植前、移植后6~8d的脑脊液,部分患者又采取了移植后13~17d的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的含量。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患者脑脊液中OEK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移植剂量为1.0&;#215;10^7时,升高最为显著;而移植后脑脊液中β-EP和DynA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微胶囊植入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脑脊液中OEK的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APA-BCCs微胶囊移植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分4个剂量组:微胶囊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例)。采用腰椎穿刺术,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微胶囊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结果:移植后第1~5天开始起效,移植前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为7.8±1.5,移植后降至2.5±2.3(P<0.05)。镇痛总有效率在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例)剂量组分别为:66%,100%,80%,66%。镇痛持续中位时间24d,最长持续时间>120d。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移植前升高10分(P>0.05)。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中、重度癌痛具有起效较快、长效镇痛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