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蕊 《重庆医学》2009,38(23):3018-3019
目的 观察分析小剂量地塞米松复合氟哌利多对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中的作用、优势.方法 选择经Apfle评分法评定PONV的发生率大于或等于39%、行妇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小剂量地塞米松复合氟哌利多组、氟哌利多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记录麻醉时间、气腹时间及芬太尼的用量.记录3组术后4h及4~24h PONV(Ⅲ~Ⅳ)的发生率.结果 小剂量地塞米松复合氟哌利多组与氟哌利多组及对照组相比PONV(Ⅲ~Ⅳ)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3组麻醉时间、气腹时间、芬太尼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PONV的发生,无锥体外系反应,且具有较高效价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与氟哌利多联合用于防治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各30例.实验组术前5min静脉予5mg地塞米松并于手术结束时静脉予0.025mg/kg氟哌利多,对照组同时点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术后24h PONV评分.结果:二组相比24h内PONV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能提高预防PONV的效果,且安全,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利多对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16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A组(氟哌利多组)、B组(托烷司琼组)、C组(托烷司琼+氟哌利多组)、D组(对照组);观察围术期病人生命体征及24h内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A、B、C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注托烷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可较好地预防腹腔镜手术麻醉后PONV的发生,比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杨粉兰 《吉林医学》2011,(34):7262-7263
目的:针对地塞米松复合氟哌利多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观察。方法:ASAⅠ~Ⅱ级8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个观察组。A组单独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B组单独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C组氟哌利多2 mg复合地塞米松10 mg;D组不给予任何止吐药。每组20例,观察术后24 h发生PONV的例数与严重程度,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D组相比较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氟哌利多复合地塞米松可以很大程度地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昂丹司琼、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单用或合用在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在发生PONV后给予昂丹司琼8mg,B组术后给予昂丹司琼8mg,C组术后给予氟哌利5mg 甲氧氯普胺20mg,D组先给予昂丹司琼8mg后给予氟哌利多5mg 甲氧氯普胺20mg,比较4组患者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52.5%、25.0%、27.5%、7.5%;D组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与A组、B组和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氟哌利多联合应用预防妇科肿瘤患者硬膜外术后镇痛时PONV较单用或两种药物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对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的60例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3~76岁,体重40~75 kg,随机分为氟哌利多组(A组)和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组(B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均选择连硬外阻滞麻醉,常规于T_2~L_4间隙穿刺置管,用0.7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间断给药,控制阻滞平面上界达T_6水平,手术开始常规辅助哌替啶50 mg、胃复安10 mg控制术中内脏牵拉反应。A组于术毕自硬膜外注入镇痛负荷量4 ml(含吗啡1 mg+氟哌利多1 mg,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接PCEA泵,泵内镇痛液配方为:0.15%罗哌卡因150 ml,内含吗啡3 mg、氟哌利多2.5 mg,给药模式为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量,背景剂量为4 ml/h,单次追加药量为0.5 ml,锁定时间15 min;B组术毕单次缓慢静注昂丹司琼4 mg(不少于2 min)后予以术后镇痛,镇痛方案同A组。观察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PONV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阻断妇科手术后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1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 L;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氟哌利多2 mg;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55.7%(39/70)、B组17.1%(12/70)、C组5.7%(4/70)。B、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且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且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能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晓庆 《河北医学》2010,16(7):853-854
目的:观察在全身麻醉下妇科手术中应用阿扎司琼与氟哌利多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阿扎司琼组)、B组(氟哌利多组)、C组(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min A组患者静脉注射阿扎司琼,B组患者静脉注射氟哌利多,C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观察手术后病人PONV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A、B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O.01),术后24h内阿扎司琼和氟哌利多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71.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5.0%和20.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O%和12.0%。A、B两组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阿扎司琼或氟哌利多均能有效预防PONV,与氟哌利多相比,阿扎司琼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预防中耳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于全麻下行中耳手术的患者参加了研究。麻醉方法统一,手术医师相对固定。患者随机分为4组,术中分别静注氟哌利多1.25mg、地塞米松10mg、氟哌利多1.25mg 地塞米松10mg或安慰剂。术后记录各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抗呕吐补救药物的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内,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的疗效与单用氟哌利多组相似,均优于地塞米松组和安慰剂组;地塞米松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抗呕吐补救药物使用率与安慰剂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术后6~24h,仅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各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氟哌利多可以有效预防中耳手术后早期的恶心呕吐;联合应用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廉价的预防中耳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类型止吐药防止耳鼻喉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寻求一种理想的止吐药物,预防和减少PONV的发生.方法:择期耳鼻喉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甲氧氯普胺10mg+地塞米松10 mg,(C组)氟哌利多2.5 mg+地塞米松10 mg,(D组)地塞米松10 mg4组,每组各15例.观察术后2h内、3~6 h、7~24 h各组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数,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头晕头痛、椎体外系症状等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各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间等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术后2h内B组、C组发生恶心、呕吐病人数,PONV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均能有效地预防耳鼻喉科手术后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全身麻醉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24 h内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计算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回顾检索收集到215患者,共有199例患者符合标准,其中45例发生PONV(发生率2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中低平均动脉压(LMAP)?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驻Hb)大?术中低体温(LT)和使用吗啡或芬太尼术后镇痛(M/FPA)是脊柱侧弯矫形患者发生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为P = 1/[1 + exp(-0.42×LMAP + 0.087 × 驻Hb + 2.263 × LT - 3.069 × M/FPA + 20.829)]?ROC曲线的AUCsyn为0.969 ± 0.011,且AUCsyn > AUC?驻Hb > AUCMAP > AUCLT > AUCM/FPA【结论】 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平均动脉压过低?Hb丢失?体温偏低使患者容易发生PONV,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行术后镇痛增高PONV的风险?PONV的预测模型为P = 1/[1 + exp(-0.42 × LMAP + 0.087 × Hb + 2.263 × LT - 3.069 × M/FPA + 20.829)]综合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能优于单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 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 vs. 20.7%,P=0.034);术后0~2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 vs. 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 vs. 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中药物干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预测因素。方法 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月986例(男156例,女830例)AIS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相关资料。记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质量指数(BMI)、术前Cobb角、术前呼吸合并症、心血管合并症、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输入胶体液总量、晶体液总量、输血总量、术中出血量、尿量、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最低值及中心静脉压(CVP)最低值、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应用地塞米松、恩丹司琼以及氟哌利多的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值(ΔHb)、术后镇痛的情况、使用止吐药的次数及种类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前进法),筛选术后48 h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预测因素。结果 986例AIS患者中151例发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中芬太尼用量大(>0.65 mg)[P<0.001,OR=9.303,95%CI 2.373~8.622]、手术前后Hb变化值大(>28.5 g/L)(P<0.001, OR=1.107,95%CI 1.060~1.157)、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P<0.001,OR=11.671,95%CI 2.381~11.284)是AIS矫形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P=0.002,OR=0.027,95%CI 0.006~0.123)、术中应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司琼(P= 0.032,OR=0.241,95%CI 0.066~0.88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术中芬太尼用量大、ΔHb大以及术后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增加AIS术中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以及使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司琼是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879例手术患者,按手术类型、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既往PONV或晕动病史、吸烟史、术后镇痛与否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妇产科、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与其他各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双P〈0.0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手术时间越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越高;全麻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全麻组(P〈0.01);术前有PONV或晕动病史者,PONV发生率高;有吸烟史者,PONV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术后镇痛并没有明显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镇痛组与非镇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手术种类、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既往PONV或晕动病史、吸烟史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癌仿根术患者超前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能否减轻术后恶心、呕吐(PONV)并将其效果与应用昂丹斯琼进行比较。方法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麻醉前30 min应用HANS,B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昂丹斯琼,C组为对照组。3组均实行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术后测定2 h、6 h、12 h、24 h、48 h的VRS评分,恶心、呕吐情况,止吐药的需要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12 h内的PONV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B组各时段内PONV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A、B组两组术后各时段恶心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A组仅术后6 h内的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B组各时段内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结论应用HANS刺激内关穴可以降低乳腺癌仿根术后患者的12 h内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妇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54例妇科手术患者,根据年龄、镇痛方式、禁食时间、手术方式进行分组,观察术后48h内不同时段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分类统计分析各相关因素.结果:妇科患者PONV的总发生率为59.06%.PONV主要发生在术后24h内,术后6h内为高发段;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禁食时间不影响PONV的发生率;持续镇痛组PONV发生率高于无持续镇痛组(P<0.05);镇痛效果不影响PONV的发生率,持续镇痛组术后更容易发生频繁呕吐(P<0.01).结论:PONV发生率高,与镇痛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6种方法预防相对低危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成本和效果。方法 180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6组。组1接受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5 mg托烷司琼;组2接受异丙酚TCI+10 mg地塞米松和1.25 mg氟派利多;组3接受异丙酚TCI+生理盐水;组4接受七氟醚+5 mg托烷司琼;组5接受七氟醚+10 mg地塞米松和1.25 mg氟派利多;组6接受七氟醚+生理盐水。研究终点是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的次数,采用盲法记录。结果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24 h的痛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2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组3 (P=0.03),组5显著低于组6 (P=0.01)。 接受托烷司琼和异丙酚或七氟醚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51或0.68;接受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和异丙酚或七氟醚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40或0.39;相对于七氟醚,接受异丙酚麻醉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对危险度是0.80。1~6组每分钟的费用-效果比分别为1.07、0.88、1.14、1.05、0.74 和1.06。结论 异丙酚、托烷司琼、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对危险度不同。6种干预措施中,七氟醚结合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具有最低的每分钟费用-效果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妇科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因素进行调查,筛选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56例妇科腔镜手术患者,均为全身麻醉,对其术后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详细记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妇科腔镜手术的因素进行筛选。结果其中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共有194例(75.78%),能够对患者的24hNVAS评分影响严重的因素包括吸入麻醉剂及麻醉时间延长(P〈0.05),对其无明显影响的因素是体重指数、年龄和阿片类药物剂量。结论能够对妇科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因素包括吸入麻醉剂及其麻醉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刘淑杰  董冉 《黑龙江医学》2008,32(6):431-432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腰麻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腰麻下行剖宫产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两组(n=20)。A组:术前推注格拉司琼3.0 mg;B组:术前推注格拉司琼3.0 mg+地塞米松10 mg。观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术后血压均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术后24 h内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腰麻术后恶心、呕吐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减轻曲马多术后镇痛时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术后自愿硬膜外镇痛(PCEA)的病例 6 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地塞米松 曲马多 0 .15 %布比卡因 )和对照组 (格拉司琼 曲马多 0 .15 %布比卡因 )。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 (VAS法 ) ,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地塞米松可以减轻曲马多术后镇痛时恶心呕吐的发生 ,效果良好 ,不增加副作用 ,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