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膀胱经刮痧对肺炎发热患儿持续退热效果及内生致热原的影响,阐明膀胱经刮痧退热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病房及门诊诊治的肺炎发热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观察组41例、对照组45例完成研究。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及蒿芩麻杏石甘汤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背部膀胱经刮痧1次。比较2组持续退热疗效(体温ROC曲线下面积、3 d内使用退热西药次数、完全退热时间、72 h完全退热率),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体温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 d内使用退热西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2 h完全退热率为95.1%(39/41),对照组为55.6%(25/45),观察组的完全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 d后血清IL-1β、IL-6、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IL-6、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膀胱经刮痧对肺炎发热患儿具有较好的持续退热效果,其可能是通过降低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水平,从而下调体温调定点而起到降低体温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爱萍 《新中医》2016,48(3):165-167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体温,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能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血清CRP及WBC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2016,(3)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体温,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能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血清CRP及WBC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笑退热散的临床疗效,为该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0例临床发热患儿分为一笑退热散治疗组(180例)、布诺芬对照组(140例).治疗组给予一笑退热散灌肠,用量0.1 g/kg,2次/d;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比较两组退热度数、退热时间、体温反跳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起效时间稍慢,约85.5%的患儿在3h后开始退热,但药效时间长,退热后不易反弹;而对照组起效时间快,有效退热时间短,约79%患儿在3h内体温恢复正常;治疗组总有效率92.6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笑退热散保留灌肠能够降低外感发热小儿患者体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和冰力降温贴的辅助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 检验比较2 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0.5、1、1.5 小时体温变化及降温幅度,并观察2 组用药后24、48、72 小时的退热疗效.结果:2 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1.67%,对照组46.6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用药1.5 小时后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 组体温下降幅度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快,体温不宜复升,经济、方便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三仁汤合抗生素治疗夏季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夏季外感发热患者2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与对照组135例.2组均予抗茼及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加用加味三仁汤口服.比较2组体温变化、体温复常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4%,对照组为71.1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2、3天2组患者体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体温退热时间、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天内治疗组体温反复上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三仁汤佐治夏季外感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 将15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抗病毒退热颗粒组(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给予抗病毒颗粒及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症状、体征、病毒阴转数和病毒感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用药后体温正常不再复升所需平均时间(18.32±8.6)h,对照组(29.7±12.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速效率为79.49%,对照组为5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P<0.01);观察组复检59例,病毒阴转率为81.36%(48/59);对照组复检57例,病毒阴转率为64.91%(37/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3,P<0.05).结论 抗病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综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退热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物理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物理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全身温水擦浴治疗,每日2次;中药治疗组进行基础治疗加穴位涂擦中药复方退热凝胶,每日2次。记录入组后48 h内患儿的体温,绘制48 h体温曲线图,比较3组的48 h内最高体温降幅、体温曲线下面积及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结果中药治疗组25~48 h最高体温降幅明显大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的0~24 h和0~48 h体温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小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明显少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退热凝胶联合常规治疗小儿风热犯表型外感发热,可明显降低热峰,减小体温曲线下面积,减少退热药的使用,其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温水擦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当归六黄汤加减联合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名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采用平行对照法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予以口服加减当归六黄汤联合刮痧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等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6个月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内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45例中,痊愈20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45例中,痊愈19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88.89%.经秩和检验,Z=0.549,P=0.768,P>0.05,2组近期临床疗效相当.治疗后2组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化脓点消退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缩短(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化脓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明显,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反复发作次数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反复发作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反复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减少明显,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治疗组45例中,临床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45例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6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64.44%.经秩和检验,Z=-2.866,P=0.004,P<0.05,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当归六黄汤加减联合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十全大补加味方脐敷联合耳穴压丸治疗癌因性疲乏(CR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脐敷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观察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疲乏程度分级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外周血象,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感觉评分、情绪评分、认知评分、行为评分及总疲乏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1),对照组感觉评分、情绪评分、认知评分、行为评分及总疲乏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觉评分、情绪评分、认知评分、行为评分及总疲乏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疲乏程度较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疲乏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N)绝对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BC计数、RBC计数、Hb浓度、PLT计数、N绝对值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WBC计数、RBC计数、Hb浓度、PLT计数、N绝对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全大补加味方脐敷联合耳穴压丸治疗CRF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小儿高热降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高热的不同降温方法的疗效和护理.方法:随机将120例高热患儿根据不同降温方法分为两组.在常规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观察两组降温前后体温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的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治疗小儿高热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甄小芳  幺远  潘宇琛  陈芳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57-759
目的 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医辨证分期(分型)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76例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41例,治疗组以中医药辨证分期(分型)治疗,对照组口服更昔洛韦.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体温、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颈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异常淋巴细胞阳性率以及肝功能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为9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淋巴结肿大、肝肿大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改善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医辨证分期治疗儿童IM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冬 《新中医》2019,51(5):229-231
目的:观察中医药辅助康复治疗对急性期感染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急性期感染小儿肺炎随机分为2组各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辅助康复治疗,联合组给予中西医结合辅助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气喘、咳嗽、发热、湿啰音、肺部阴影的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1)。2组治疗前WBC、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WBC、CRP较治疗前降低(P 0.01),且联合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 0.0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8%,较对照组的75.90%高(χ2=10.60,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辅助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小儿肺炎病情状况,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上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家临床研究中心的27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各90例.试验组口服上感颗粒加日夜百服咛片剂模拟片,对照组口服日夜百服咛片剂加上感颗粒模拟剂,安慰剂组口服上感颗粒模拟剂加日夜百服咛片剂模拟片,各组均治疗3天.观察患者即刻退热时间、即刻退热疗效、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临床痊愈率.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给药后1、2、3、4h体温均较给药前下降(P<0.01);安慰剂组给药后2、3、4h体温较给药前下降(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试验组、对照组给药后1、2、3、4h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体温下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即刻退热疗效有效率试验组为67.06%,对照组为67.82%,安慰剂组为40.23%,试验组、对照组即刻退热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对照组、试验组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均少于安慰剂组(P<0.0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痊愈率安慰剂组为51.72%,对照组为70.11%,试验组为84.7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5或P<0.01),对照组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上感颗粒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有明显降低体温、减少发热时间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银翘散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临床症状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翘散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30/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皮疹消失、咽痛消失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2组治疗后IgA、IgM、IgG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翘散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手足口病,能较好地控制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口腔溃疡愈合,调节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周芳  易方  董晓斐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113-114,126
目的:研究中药药浴对新生儿肺炎发热的疗效.方法:将10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药药浴,对照组采用常规温水洗浴.观察2组综合疗效、单次发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干预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愈显率观察组为79.2% (42/53),对照组为64.1%(3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发热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BC、PCT、hs-CRP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可缩短患儿发热时间,加快体温恢复正常,降低WBC、PCT及hs-CRP水平,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C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8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清肺解毒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好,退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退热效果.方法:将21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3例,用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对照组104例,单纯采用液体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后24、48、72 h患儿体温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体温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24 h,分布出现了差异(P<0.05),48 h后,差异进一步明显(P<0.01).治疗72 h后两组患儿体温都恢复正常.结论: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退热效果优于单纯采用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19.
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患儿28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自拟退热合剂灌肠,对照组予退热西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完全退热时间及体温反跳情况亦优于对照组;两组体温下降幅度、退热起效时间相近.结论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WB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IgA、Ig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增强患儿免疫力,减轻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