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42 0例 (>6 0岁 )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 83例 (19.8% ) ;死亡 71例 (16 .9% )。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P<0 .0 5 ) 。年龄、性别对血栓栓塞性中风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明显关系 (P <0 .0 1)。 (2 )Cox回归显示 :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增高是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危险因素众多 ;有效控制血压、积极降脂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控制头痛或腰部酸痛服下两粒非甾体类抗炎药似乎很简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将强调非甾体抗炎药已有的增加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的标示。新的药物警示信息表明,即使没有心脏病的人也可能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导致心脏病发作和发生中风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风安口服液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对麻醉犬脑血流与心脏、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中风安口服液大、中、小3个剂量对模型大鼠惊厥发生率、惊厥发生时间、脑水肿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影响;观察大、小剂量中风安口服液对麻醉犬椎动脉阻力、股动脉阻力、血压及心率的影响。结果大、中剂量中风安口服液显著降低大鼠惊厥发生率及延迟惊厥发生时间(P<0.01),大剂量中风安口服液减轻脑水肿(P<0.01)。大剂量中风安口服液显著降低麻醉犬的椎动脉阻力(P<0.05);30min时血压降低(P<0.05),股动脉阻力无显著变化,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中风安口服液对不完全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选择性地降低脑血流阻力而较少影响血压和心率。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1970年开始对血浆尿酸与中风的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8年系统的研究。作者全部研究的314例中,8年来死亡80例,其中21例因中风而死(脑出血8例,脑梗塞13例),9例(脑梗塞)是中风后的幸存者。因此,共30例发生中风。314例尿酸平均为5.9±1.8mg%。按年龄分组,50~59岁的没有发生中风者有143例,尿酸平均为5.9±1.9mg%;而发生中风的9例,尿酸平均为6.9±1.5mg%。60~69岁没有发生中风者103例,尿酸平均  相似文献   

5.
预防中风——一级预防。20年来,在美国中风发生率有所下降,这和下列诸因素有关: 1.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控制;2.由于改变饮食和运动方式,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3.减少吸烟;4.对颈内动脉系统硬化的诊治提高。预防并发症——二级预防康复方面的努力多数是防止下列可预防性  相似文献   

6.
2139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 韩仲岩神经精神疾病杂志7(3):187,1981 作者就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下方面的综述:(1)高血压病:国外曾对一组高血压患者随访18年,发现血压超过160/95者,发展成中风者比正常者高7倍。不论年龄和性别,高血压病同缺血性甲风有密切关系。国内一大组高血压随访14~17年,发现并发脑血管病的存活患者中,93.2%是缺血性中风。可见高血压病是脑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长期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则可防止或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2)糖尿病:在反复发作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有10~30%患糖尿病,其死亡率比非掂尿病者高2~3倍。由于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的治疗:治疗选择和临床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多见于老年和心脏病患者 ,尽管它不会立即危及患者生命 ,但它可产生许多症状且增加中风的危险。房颤通常伴发其它心血管疾病 ,因此房颤患者的治疗涉及许多问题和选择 ,必须注意个体化原则。1 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房颤患者的治疗需考虑三方面的基本对策 ,即中风的预防、心室率的控制和窦性节律的恢复与维持。每一患者经常需要一个以上的治疗。1.1 中风的预防 :随机对照试验强烈支持抗凝治疗可预防房颤患者的中风 ,有血栓栓塞高危的房颤患者 ;如年龄大于 65岁、近期发生心衰、糖尿病、有中风史、短暂…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证候动态时空特征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起病急,变化快。其证候在短期内发生多种变化,且其病死率和病残率都很高.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对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中的不足,探讨运用文献学方法和现代理论对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有没有想过,周末发生中风和一周里的其他时间发生中风会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有的。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周末发生中风并就诊的患者预后较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者调查了26700多名因缺血性中风而就诊的病人。其中有1/4的人是在周末,也就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就诊的。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这些病人的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你的心脏跳动不规则,预防中风是重中之重。控制房颤症状有各种不同的方法。颤动和心跳加速可能只是一过现象,或许是由于情绪紧张或摄入的咖啡因过多所触发。但有时这可能是心脏的上腔不规则颤动,即房颤的症状。对待任何新发的心房颤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一种抗凝血剂以防止中风的发生。心血管科的专家们认为,在发生心房颤动时,心脏有形成血栓的危险,血栓可以随时脱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成人中风是死亡及致废主要病因之一。每年有15万人以上死于此症,而致废者数十万人,对急性中风目前集中注意中风的发生至就诊时间。许多治疗对中风发生前或发生后数小时有效,延误数小时甚至数日者效果不著或无效。1985~1987年从 Duke 及退伍军人医院资料完整病例457人。只有42%(192/457)中风后24h 内就诊,25%(116/457)48h 内就诊,33%(144/457)48h以上才就诊。不同类型中风就诊时间差别很大。就诊时间脑梗塞不到24h 者36.2%,>24h 者63.8%;在  相似文献   

12.
中风,从病理学分析,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70%以上发生在秋末和冬季,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认为,10种人更易发生中风。  相似文献   

13.
腔隙综合征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尚未广泛用无创伤法进行研究。作者对168例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颈动脉二维超声图检查,研究腔隙性中风和非腔隙性中风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病人和方法选用神经科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住院及门诊病人168例。根据严格的临床和 CT 标准,由一个人在未知是否有颈动脉狭窄的前提下将病例分为腔隙性中风和非腔隙性中  相似文献   

14.
轻度中风时及早寻求治疗可以防止将来发生重度中风。许多有心脏病发作风险的人中风的风险也较高,由于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过程有时偶然发生可以阻止流向大脑的血液,和其对心脏的影响一样。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胸痛是因为心脏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的标志,但他们可能认识不到脑供血不足的症  相似文献   

15.
降压治疗虽有效减少了中风危险。但很多治疗中高血压病人仍血压高,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合并症发生。其中中风的危险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126例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进行了有关研究探讨。 方法:对比观察分析研究了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发作前接受高血压治疗1年多的病例的血压水平。研究对象共126名高血压患者,男74人,女52人,平均年龄70.9岁。其第一次中风发生在  相似文献   

16.
中风,亦称脑卒中。当中风发生时,部分大脑的血液供应缺失,缺血缺氧使大脑组织损伤坏死。严重的中风可威胁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医护人员有能力挽救一部分病人的生命。然而,不幸的是,生存下来的病人很可能会出现部分大脑功能的缺失。中风常见的后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和华法令有增加脑出血和引起胃肠出血的危险.因此应了解中风以后服用这些药物是否能预防再次中风。作者对国家卫生局的中风再发与危险因素控制研究中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综述缺血性中风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为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铁死亡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一种因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引起细胞死亡的调节形式。近年来,对铁死亡这一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积累为特征的调节性细胞死亡与中风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铁死亡的发生导致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这一过程直接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因此,针对缺血性中风,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可以有效地预防及延缓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一些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均可抑制铁死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发生后,患者的心理会发生许多变化,从而影响其治疗及预后。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对中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现报告如下。中风患者的心理特点:①情绪不稳:突然发生的疾病使患者原有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此时患者常出现烦躁、苦闷、失眠、恐惧等异常情绪。②悲观失...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发生破裂时,会堵塞血管管腔,影响血流通过.颈动脉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血流受限严重将会导致中风发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使血流通过得以通畅,从而预防中风.本文阐述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发展过程、循证之路、风险和并发症等,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在中国不断推广这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