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岭南骨伤科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受岭南地区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及有效伤科药剂著称。为加快岭南骨伤科流派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正骨理筋手法技术等岭南骨伤科流派特色,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本文对岭南骨伤科流派概况与传承脉络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从师带徒临证、集百家之长、挖掘流派名家用药经验、院内制剂与基础转化、研发专利、骨伤科名医经验融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等方面探索岭南骨伤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观点、著作为标准,选取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对其正骨学术思想及正骨手法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疗效差等原因,该病成为骨伤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随着手法研究的深入,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病的整脊手法类型也比较多。手法治疗是通过治疗者的徒手力量或借助某些简单的器械作用于患者身体局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手法又称为按摩或推拿。手法治疗在骨科疾病尤其是筋伤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手法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演化出多种流派,如长安朱氏骨伤流派、清宫正骨流派、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岳阳张氏骨伤流派等。不同流派的手法虽有差异,但用于治疗骨科疾病皆有效果,不仅可以加强患者颈部的气血循环,还能改善“骨错缝”的结构应力异常状态等。文章整理不同流派关于脊柱疾病(尤其是颈椎病)的学术思想相关文献,对其手法治疗的操作要点和作用机制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清宫正骨流派的源流、传承及当代流派代表人物的手法特点,探讨清宫正骨流派王庆甫教授"整体出发,注重细节;传统现代,紧密结合;重视手法,法药结合;筋骨并重,分病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清宫正骨流派。  相似文献   

5.
张博星  党建军  贾承明  伍均  郑宇 《陕西中医》2021,(12):1752-1755
长安朱氏骨伤流派作为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长安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其中,颈椎病治疗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奠基期“筋骨并重”学术思想主要为朱氏手法,包括推椎法、背伸折顶法、旋颈法; 发展期“筋骨并重,理筋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为前屈牵引旋转法; 成熟与拓展期“筋骨并重,理筋为主,调补肝肾”学术思想主要为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党氏手法),并口服展筋丹或颈眩方,配合颈椎静力对抗功能锻炼、枕头高度个体化选择。通过梳理长安朱氏骨伤流派传承脉络及对颈椎病的认识、治疗思路,本流派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和传承特色的颈椎病诊疗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西部中医药》2015,(1):146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遗产,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以郭均甫为代表的洛阳平乐正骨手法,学习和借鉴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以冯天有为代表的新医正骨疗法,以孙树椿为代表的清宫正骨手法,以及民间正骨手法和药物疗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今,在以李盛华教授为核心的第三代传人的带领下,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继承、挖掘和整理流派前辈们经验及医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  相似文献   

7.
清宫正骨流派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中后期,集蒙、满、汉正骨医术于一体,对近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清宫正骨流派的溯源、学术体系及早期代表人物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三步三位手法”是我国已故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所创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的具有西部陇原特色正骨理筋手法,是根据人体脊柱生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结合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以“顺生理、逆病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综合临床疗效分析,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基础上系统总结的一套完整的正骨理筋手法。对此手法在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由此从“筋骨并重”探讨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尤为重要,这将明确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理筋正骨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是传统中医骨伤科中整复技术的精华,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且大多临床疗效确切,至今在临床广泛应用。学习掌握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技艺,是中医骨伤科及岭南骨伤科学术流派学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洪明胜主任关于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特点、正骨复位、夹板固定等方面独到的见解和临床经验,以期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源于平乐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独具西北特色,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1.
民国沪上孟河医家编修医籍,重构中医知识和技艺,弘扬现代中医学术理论文化。孟河医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包容异见,较早出离中西医论争的泥潭,着力建构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系统理论,促进现代中医体制化、学术交流、经验传承和技艺推广。医籍包括医案、教材、经典解读、成药药方、中西医药通讯、学术期刊、医药辞典,沟通中外医学、医界学界与政界,普及防病保健知识技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是多学科研究中医史的重要文献。孟河医家主张中西医汇通,匡正学风,探索培育中医专门人才新模式,助推中医现代转型和体制化。相关医籍研究对现今改进中医有关卫生健康政策、整合利用中医文化资源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传承、吸收和充实.因而,学术流派的创新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发展学术流派,应着眼传承,立足组织机构,以发展传承为抓手,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载体,在传承和组织成体两个大方面的创新发展中提升学术流派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发轫于清代,薪火相传已历经百余年,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医家注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临证治疗黄褐斑有独到的用药经验,重视滋补肝肾、健脾化湿、疏肝活血、调理冲任。临证中善用药对:菟丝子、泽泻,桔梗、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郁金、丹参,黄芪、制何首乌等。文章经过文献梳理和医案回顾性整理,对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治疗黄褐斑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有助于推动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延续中医药事业的根本途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中医药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传承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多元化。然而,大量隐性知识存在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难度。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现代医学诊疗中已有了初步应用,它可以拓展人类局限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能力。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医传承模式,可以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主要介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探讨并展望人工智能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的应用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3D打印新技术相结合的中医骨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基本能力的中医学骨伤科专门人才,并能快速适应临床。方法2016级中医及平乐骨伤传承班学生,共80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平乐正骨传承班学生),均为男性,年龄(22±1.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试验组基于3D打印技术应用中医骨伤临床实践教学,对照组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基于3D打印技术应用中医骨伤临床实践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朱明  彭建中 《中医教育》2007,26(1):34-37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是一门中医药综合性学科,各个学派的特点体现出中医学术发展的传承与学术思想的源流。在该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坚持以学派发展为主线,能够较好地携领中医历代医家的研究,涵盖和包容理论与临床不同层面的观点学说。各大学派主体学缘结构中反映出继承性、创新性、全面性、连续性和互补性5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继承与创新、社会环境、科技的发展等。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促进着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