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肋间神经,胸膜阻滞镇痛(简称“持续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实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导管直视下置于相应开胸切口的肋间神经旁及连同胸管一道置于胸腔,用0.25%布比卡因持续阻滞肋间神经与胸膜而达到镇痛效果,并与患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对比。结果:持续阻滞镇痛的结果与PCIA结果无显差异,无不良反应,无并发症。结论:持续阻滞镇痛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实用,效果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胸外科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120例ASAI或II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0例)和静脉自控镇痛(60例)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B)置管术后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镇痛的术后48 h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CTPB组和PCIA组具有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却远低于PCIA组。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置管镇痛可提供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又具备其独有的镇痛优势,可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上肢手术后采用吗啡、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45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并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罗哌卡因臂丛阻滞麻醉)、B组(罗哌卡因臂丛阻滞+吗啡皮下注射麻醉)、C组(吗啡、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麻醉).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评价镇痛效果,以FLACC评分<4分的维持时间作为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于术后1,2,4,6,8,12,24 h记录各组患儿镇痛情况、镇痛时间.并且随访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镇痛时间与术后各时相点不需镇痛治疗的例数上,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且术后4,6,8,12,24 h不需镇痛治疗的例数明显增多(P<0.05).三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吗啡、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用于儿童上肢手术后镇痛,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手术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芬太尼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进行镇痛,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镇痛前,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是(7.1±1.4)分,对照组是(7.2±1.3)分,无显著差异性( P>0.05)。镇痛后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是(3.0±1.2)分,对照组是(5.1±1.6)分,差异性显著( P<0.05)。实施镇痛后,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未见显著差异性(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0%,对照组患者是64%,差异性显著( 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镇痛中的效果极为理想,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避免神经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雪萍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3-1894
目的:总结可行走式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护理效果及体会。方法:选择100例产妇行可行走式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进行观察由麻醉师与助产士共同管理进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产妇,实施全程严密观察与护理,并做好并发症的早期预防。结果:分娩镇痛中保留下肢的活动能力,产妇清醒,这不仅提高了产妇的满意程度,大大提高了产妇的自控力和自信心,同时也减少了产钳助产的使用率,尽可能加速分娩。结论:对实施可行走式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过程中的产妇进行精心护理、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是保证产科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与收肌管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跌倒风险比较.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将80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股神经阻滞组(39例)和收肌管阻滞组(41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接受基于持续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和48 h的Ti...  相似文献   

8.
骶管阻滞是小儿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应用套管针法行连续骶管阻滞和术后镇痛,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自2003-10~2004—06采用普通套管针连续骶管阻滞行小儿手术及术后镇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0.125%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腰一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无自然分娩及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分成3组,其中0.125%布比卡因CSEA镇痛分娩(B组)100例,0.125%罗哌卡因CSEA镇痛分娩(R组)100例,非镇痛对照组(C组)100例,对分娩镇痛效果(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产程、各组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项目进行观察。结果B组和R组镇痛效果均良好,但镇痛效果B组优于R组,有显著性差异,与非镇痛组比较差异显著。PCA次数B组和R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神经阻滞B组和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镇痛组内产程比较无明显差异,镇痛组与非镇痛组(C组)比较第二产程有差异但仍在正常范围,分娩方式无影响。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腰一硬联合阻滞自控分娩镇痛是有效、安全的镇痛方式,0.125%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腔镜术前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2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91)与B组(n=91)。A组患者手术结束前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患者术前10 min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12、24、36、48 h的疼痛评分、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2、6、12、24 h的疼痛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及镇静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48 h的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血气胸等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术前10 min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佳,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实验重点研究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增强镇静及镇痛作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将40例需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中应用舒芬太尼+咪唑安定,芬太尼+咪唑安定,观察镇痛、镇静效果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唤醒时间与术中记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但舒芬太尼组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组.结论:舒芬太尼组复合咪唑安定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取得良好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并分析护理的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生产的初产妇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产妇均要求分娩镇痛,进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照组没有分娩镇痛要求,不应用镇痛药物,对比产程情况和新生儿的情况。结果在疼痛强度评分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二产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浓度较低,剂量较小,对产痛能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操作比较方便,产妇比较容易接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验重点研究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增强镇静及镇痛作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将40例需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中应用舒芬太尼+咪唑安定,芬太尼+咪唑安定,观察镇痛、镇静效果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唤醒时间与术中记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但舒芬太尼组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组。结论:舒芬太尼组复合咪唑安定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取得良好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王军  赵亚宁 《人民军医》2012,(11):1074-107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减痛分娩的产妇3087例,均为足月初产、单胎头先露,均无宫缩乏力及妊娠并发症,分为罗哌卡因组(观察组)1550例和布比卡因组(对照组)1537例。于第一产程开始镇痛,常规取L2-3间隙行穿刺麻醉。观察组给予0.2%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对照组给予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比较两组镇痛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率、各产程时间及机械助产率。结果:两组可靠镇痛率及各产程时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血压、心率与镇痛前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率、需机械助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5.
胸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传统应用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多。超前镇痛和多模式平衡镇痛已成为术后镇痛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静脉应用在胸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阮丁异  王彦惠 《人民军医》1998,41(7):393-393
开胸手术切口大,损伤严重,术后疼痛剧烈,影响肺功能早期恢复。为此,我们对开胸术后病人行布比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并与未经神经阻滞镇痛病人比较,以观察开胸术后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9~69岁。手术种类:食管贲门癌切除术34例,肺肿瘤6例。右侧开胸4例,左侧开胸36例,均经肋床去肋进胸。手术时间3.41±0.63h。均为气管内插管,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各20例。1.2 方法 神经阻滞组:于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和体位固定之后,在手术切口上1个肋间相对应的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8.
李玉锦  张晓光  袁爽  王庚 《武警医学》2016,27(9):917-919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9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股神经阻滞组(F组)、坐骨神经阻滞组(S组)和静脉术后镇痛组(V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F组术毕利用神经刺激器在股神经周围置入导管;S组术毕利用神经刺激器在坐骨神经周围置入导管用于术后镇痛,两组镇痛泵设置:0.2%罗哌卡因250 ml,背景剂量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至术后48 h;V组术后给予持续静脉自控镇痛48 h。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高于4分即给予补救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24、36、48 h的静息状态下VAS,术后24、48 h的用药量及患者自控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补救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和凝血功能等。结果 F组、S组术后8、12、24、36 h静息状态VAS均明显低于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 F组的用药剂量分别为(133.9±10.7)ml、(169.3±13.4)ml;S组的用药剂量为(124.6±11.6)ml、(155.7±12.9)ml,分别与V组的用药剂量(172.1±15.2)ml、(233.4±14.1)ml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S组术后24、48 h的按压次数分别与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持续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优于股神经阻滞,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芝英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116-1117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0.25%甲磺酸罗哌卡因+芬太尼5 ug/mL自控硬膜外镇痛,B组采用0.15%布比卡因+芬太尼5 ug/mL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通气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镇痛效果强于B组(P<0.05),运动阻滞程度、通气时间及并发症A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局部阻滞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局部阻滞组(A组)、曲马朵静脉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A组给予0.2%布比卡因,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B组于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曲马朵2mg/kg缓慢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5~7ml,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比较3组术后Wong-Baker表情评分及CHEOPS评分,并观察和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追加镇痛情况。结果:术后5、15、30、60、120min,A组和B组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两项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40、360min,A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C组术后需追加镇痛百分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可减轻患儿痛苦;布比卡因局部阻滞镇痛和静脉曲马朵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局部阻滞镇痛时间较曲马朵静脉镇痛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