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刚  艾良 《腹部外科》2008,21(1):46-47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大肠类癌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大肠类癌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5cm者12例,术后复发转移8例;肿瘤直径〈2.5cm的7例仅有2例复发转移。肿瘤已浸润至肌层、浆膜者14例,复发转移9例;浸润深度不超过肌层的5例中仅有1例复发。淋巴结转移阳性的5例术后全部复发转移,而淋巴结转移阴性者只有5例复发转移。结论对于大肠类癌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术式选择(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苍  张宏中 《腹部外科》2000,13(5):309-3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 2 .0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 ;瘤体直径大于 2 .0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6个月~ 12年。 1例术后 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 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 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内镜治疗直肠类癌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直肠类癌的长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间采用内镜治疗的9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结果均为典型类癌,均未突破黏膜下层,均未侵及周围淋巴结及血管。有80例(87.9%)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96(32.5±24.1)个月。肿瘤直径小于1.0cm的65例患者,术后无1例复发;1.0-2.0cm的25例患者,术后有3例(12%)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3个月、2年和6个月,其中1例再行Dixon术后3个月又出现肝脏转移(4%):肿瘤直径大于2.0cm的1例患者术后未见复发。本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98.0%和91.4%。结论肿瘤直径小于1cm、未侵犯肌层的直肠类癌患者内镜下治疗长期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类癌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黏膜隆起性病变、瘤体直径小于1.5cm、超声内镜检查无肌层浸润,超声或cT检查无转移,疑似结直肠类癌的43例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术后3d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均经内镜及药物治疗痊愈;术后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结肠镜是结直肠类癌检查的重要手段,超声内镜是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5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结直肠类癌,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直肠类癌36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82.6±63.4)个月。小于1cm的20例手术切除后无一复发,1~2cm的9例有3例复发,大于2cm的7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结论:肿瘤直径大小可粗略地判断直肠类癌潜在恶性程度, 以TNM分期来决定手术方式简单、实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提高首次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年至2002年我院收治的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无一例术前确诊,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直径小于1cm 9例,1~2cm 3例,大于2cm 1例。8例肿瘤浸润深度限于黏膜下或肌层,3例浸及浆膜。有2例患者显示肿瘤浸润至阑尾系膜,其中有1例患者肿瘤大于2cm伴局部淋巴结转移。分别采用单纯性阑尾切除术9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2例,姑息性手术1例。获随访的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无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死亡。结论阑尾类癌少见且多无症状,难以做出术前确诊。宜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决定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直肠肿瘤患者30例,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肿瘤距肛缘4~10 cm,平均6.5 cm;直径0.5~4.0 cm,平均2.1 cm;肿瘤占肠腔周径比例10.0%~66.7%(平均28%)。所有患者术前行肠镜及三维腔内超声检查。结果30例患者均完整切除标本,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直肠腺瘤25例,直肠类癌2例,直肠腺癌3例,其中pTis期2例,pT1期1例。术后并发创面出血1例,直肠周围脓肿1例。随访3~16个月,1例局部复发,采用内镜下治疗。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阑尾类癌七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病理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0年~2005年间收治的7例和同期国内文献报告的37例共44例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阑尾类癌发生在尖端者31例,中段者9例,根部者4例;肿瘤直径<1cm者35例,1~2cm者7例,>2cm者2例;肿瘤浸润黏膜下层者38例,肌层者2例,浆膜层者4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无转移者41例.组织学观察绝大多数表现为典型类癌.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15年,未见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阑尾类癌绝大多数发生在尖端,体积小,局限于黏膜下层,表现为良性类癌,单纯阑尾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肿瘤直径>2cm、浸润浆膜或有转移者应视为恶性,应选择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58例REN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分期和分级、治疗方法、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8例RENT患者,男性3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0.2±11.3)岁。大便习惯改变28例(48.3%),便血20例(34.5%)。肿瘤位于直肠下端29例(50.0%),位于直肠中端18例(31.0%),位于直肠上端12例。肿瘤直径1 cm 27例(46.6%),直径1~2 cm 16例(27.6%),直径2 cm 15例。病理类型RNET(G1)23例(39.7%)、RNET(G2)16例(27.6%)、RNEC(G3)15例、RMANEC(G3)4例。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突触素(Syn)阳性率100%,嗜铬颗粒蛋白(CgA)阳性者60.4%。内镜下切除18例(31.0%),经肛门局部切除21例(36.2%),Dixon手术14例(同时行肝脏减瘤手术3例),Miles手术5例(2例行肝脏介入治疗)。术后12例接受化疗。术后52例患者获访,6例失防,随访时间为5~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5例复发,3死亡病例。结论 RNET临床表现以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为主,多位于直肠中下端,直径多2 cm。病理分型以RNET(G1,G2)多见。对于直径1~2 cm无肌层或淋巴结浸润的RNET(G1和G2)内镜或经肛局部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直径2 cm有肌层或淋巴结浸润的RNEC(G3)和RMANEC(G3)须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类癌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类癌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中,胃类癌13例,直肠类癌16例,阑尾类癌7例,结肠类癌12例,回肠类癌1例。术前误诊71.4%,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25.0%、结肠类癌83.3%误诊。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6.9%;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70.3%、62.3%和58.4%。结论 胃肠道类癌术前误诊率高,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有无肌层侵犯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老年双肾肿瘤半保守治疗安全性。方法:对6例老年双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共12枚肿瘤,每例患者肿瘤均一大一小,影像学均高度怀疑肾癌。大肿瘤直径4.5~10.0cm,平均7.0cm均行根治性切除;小肿瘤直径1.8~2.7cm,平均2.3cm,予保守治疗。结果:手术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6例大肿瘤均为肾细胞癌:5枚混合细胞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分级Ⅱ级4枚、Ⅰ级1枚;1枚嫌色细胞癌,分级Ⅰ级。随访12~45个月,平均34个月,小肿瘤体积平均每年增大2.96(1.15~8.66)cm3,无局部浸润征象。手术侧未见复发,亦未见远处转移。结论:老年双肾肿瘤(一侧大肿瘤一侧小肿瘤)患者半保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术后血清降钙素水平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46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术后血清降钙素与患者无病生存的关系。根据术后6个月血清降钙素值分为血清降钙素正常组和血清降钙素高于正常组。结果 146例患者的平均肿瘤直径(1.78±1.22)cm, 淋巴结转移81例。术后6个月血清降钙素降至正常者89例, 平均肿瘤直径(1.63±1.20)cm, 淋巴结转移35例。中位随访56个月, 78例患者血清降钙素在正常范围, 11例生化复发, 3例结构性复发, 无死亡患者。血清降钙素高于正常者57例, 平均肿瘤直径(1.97±1.22)cm, 淋巴结转移46例, 远处转移5例, 18例发生结构性复发, 7例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示, 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术前血清降钙素、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血清降钙素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长期无病生存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 术后血清降钙素和TNM分期是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术后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