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无道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胖的人倾向于跟胖的人结交,而瘦的人也倾向于和瘦的人成群结队。他们得出结论,胖者或瘦者,都是有传染性的。不过不是通过呼吸道或者消化道传播,而是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2.
据1997年11月2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报道,研究人员不久前发现,将致瘦蛋白(leptin)移人肥胖的致瘦蛋白缺失的鼠体中时,老鼠体重会迅速下降。然而,这种做法对于正常鼠类和其它胖老鼠却并不奏效。在美国波特兰的俄勒冈医科大学,研究人员Boston等人对“致瘦蛋白缺失就等于肥胖无疑”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致瘦蛋白研究  相似文献   

3.
肥胖不仅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增加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于是有了一句古话:千金难买老来瘦。可国外医学专家对600万老人进行调查发现:超重10%~20%者死亡率最低,而瘦人组在5年内的死亡率最高,达到87%。可见,老年人过胖或过瘦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不胖不瘦最合理。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经常测量体重,注意体重的变化,有没有过胖或过瘦,这是很重要的措施,是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世俗云:"裤带越长,寿命越短"、"千金难买老来瘦",皆推崇体瘦老人比体胖老人更长寿。因人越胖穿的裤带必越长,而胖人又往往是罹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等可能致使之疾的高发群体。是的,肥胖的人肌肉雍肿,脂肪堆积,从外貌到体内脏器功能都不美欠健,或许因多疾病隐患而较难延年。但,体瘦者若像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所描的"人比黄花瘦",也非定能寿长。近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斯教授调查600万人的体重和寿命关系时  相似文献   

6.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蚊叮咬或者通过接触病畜体液传播,通常为亚临床表现或仅有自限性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视网膜炎、肝炎、肾功能损伤,重症者有出血倾向及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率10%~12%.主要流行于非洲,但WHO警告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有可能传播至各地[1].目前,我国尚无确诊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8.
受血与母婴传播感染HIV者潜伏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受血及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患者的潜伏期及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调查171例受血感染HIV者和44例经母婴传播感染HIV儿童。调查内容: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时间、发病时间、生存时间等。结果受血感染HIV者平均潜伏期为7.87年(95%可信区间为7.58-8.15年)。潜伏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随着供血者感染HIV时间的延长,受血感染HIV者潜伏期缩短。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儿童平均潜伏期为5.00年(95%可信区间为3.50-6.50年),母婴传播感染HIV潜伏期短于受血感染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受血感染HIV者在艾滋病(AIDS)发病时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116/mm3。171例HIV/AIDS患者中29人死亡,从感染HIV到其死亡时间为6.97±1.52年。结论该地区受血感染HIV者的平均潜伏期为7.87年,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儿童平均潜伏期为5年,短于受血感染HIV者。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的传播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HIV初染者传播病毒的风险大[1]加拿大蒙特利尔市AIDS研究中心温伯格博士发现,HIV的快速传播与HIV初染者密切相关。20多年观察研究表明,49%HIV传播发生在感染者处于感染初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幽门螺旋杆菌(HP)传播途径的研究情况.至今人们仅在人体和极少数动物体内发现了 HP.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说明只有人与人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才是 HP 的可能传播途径。HP 可能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直接接触胃液在 HP 感染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胃镜检查有可能传播 HP,充分的冲洗消毒是避免这种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 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在环境中至少可生存一定的有限时间,而人类则是该菌感染的唯一来源。幽门螺杆菌通过粪-口或口途径,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省际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传播特征,为实施精准防控进而减少HIV-1在我国的流行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对2018年当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进行抽样调查。收集血样并提取病毒核糖核酸,获得pol区部分片段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运用HIV-TRACE构建分子网络并筛选出跨省分子簇。结果共调查31个省市,获得符合要求的序列4276条;在1.5%基因距离阈值下共鉴定出375个分子簇,入网序列52.4%(2241条);跨省分子簇39个,入网30.4%(1300条)。跨省分子簇66.5%(865/1300)为CRF07_BC,跨省传播更倾向于形成大簇传播。仅在省内分子簇出现的感染者占22.0%,处于跨省分子簇者是仅在省内分子簇者的1.38倍。跨省传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17个(P均<0.05);深圳、广东、陕西是我国HIV-1跨省传播排在前列的地区。结论CRF07_BC在跨省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处于跨省传播簇中的感染者超过了单纯省内簇中的感染者,各省市间人员的流动对我国艾滋病疫情的传播扩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坦普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若干瘦人和胖人大腿上部的脂肪样本后,发现胖人体内的脂肪细胞与瘦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糖尿病学报》上。  相似文献   

15.
双胞胎经母乳传播感染HIV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HIV)的三条传播途径之一。母婴垂直传播又分妊娠期宫内传播、分娩期经产道传播以及母乳传播三种方式。感染HIV的妇女将HIV传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15%~50%,其中宫内传播的发生率约占14%,产程中约占65%,通过母乳喂养方式约占20%~40%。近期在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的新乡市某县同村的3例HIV阳性报告病例,经我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调查证实,3人为母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据医学空间网8月31日报道,数年来专家们一直担心成千上万的人不知不觉地携带和传播被称为vCJD的疯牛病变异病毒,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7.
马平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年传播潜势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与丝虫病传播有关的人群和媒介观察,采用I、Ⅱ期幼丝虫发育至Ⅲ期幼丝虫的时间内蚊媒存活概率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年传播潜势计算。结果为终止防治前流行区内平均每人每年受到嗜人按蚊50次感染性叮咬,可接种70条Ⅲ期幼丝虫,终止防治后9年分别降至4次和4条,年传播潜势呈逐年下降,与流行区丝虫病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用校正值参与年传播潜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  相似文献   

18.
SEN病毒的传播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N病毒(SEN virus,SENV)是由意大利学者Primi于1999年从l例HIV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出的DNA病毒.SENV是一种新的肝炎病毒,属于TTV相关病毒超家族[1].SEN病毒可能经血液传播,在接受输血、静脉吸毒和性乱者中感染率较高,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SEN病毒与HIV、HBV、HCV发生重叠感染的比率较高,但它只能引起少数感染者发病.  相似文献   

19.
全国食物传播性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崇功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0):709-710
全国食物传播性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王崇功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食物传播性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7~1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出席会议代表65人,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医学院校、寄生虫病专业防治机构、卫生防疫部门及...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将122例HBsAg( )孕妇分成四组,HBVac治疗组29例,HBIG组29例。左旋咪唑涂布剂与以上两者联合应用30例。未治疗组34例。均在孕26周开始干预观察,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检测采用ELISA法,122例孕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影响;随访产妇及新生儿HBVM变化。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7.24%。HBIG治疗组为10.35%。联合治疗组为3.33%。未治疗组为23.53%。在不同的分娩方式中,急症剖宫产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13.04%,行择期剖宫产者为0,经阴道分娩者为16.67%。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以上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母婴之间传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不同分娩方式也影响传播,剖宫产术有助于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