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术前淋巴细胞毒配型结果,并对75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直接行肾移植术。结果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75例术前未做交叉配型的肾移植受者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手术同时或术后行回顾性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无针对供者错配抗原特异性HLA抗体的受者移植术前可以不做交叉配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HLA配型对肾移植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列队研究,对92名受者,应用HLA组织配型分组以及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观察受者肾移植术后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免疫反应、术后移植肾存活率,随访1年。结果HLA5、6个,3、4,0~2个抗原错配特异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26%、42.86%、5.6%,P<0.01。移植后HLA0~2个肾无排斥存活率最长。结论HLA相配合对术后移植肾近期效果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叶欣  肖露露  易燕  张伟东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27-1531
【目的】为了提高识别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的IgG类HLA的抗体的准确性,建立流式细胞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对致敏和非致敏的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进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并比较方法学差异;还观察了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的NIH-CDC与Flow-CDC结果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两种CDC方法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5.14,P=0.016)。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的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EK;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够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LA基因的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IgG类型抗体。Flow-CDC具有电子化、程序化、标准化、可对原始结果进行全程质控等优点,是一种将替代NIH-CDC成为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标准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经严格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和交叉反应组(cross reactive groups,CREG)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寻找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按照美国联合器官调配网络(united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制定的CREG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及预防排斥反应,酌情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结果移植成功率为90%(74/82),病死率为1%(1/82),超急性排斥、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分别为3例、5例和23例(28%)及17例(21%).成功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58个月,未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按HLA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位点错配分别为8例(10%)、20例(24%),少于CREG配型的相应位点错配38例(46%)、26例(32%),均为P<0.05而3~4位点错配则HLA配型高于CREG配型,分别为54例(69%)、26例(32%),P<0.05.中、重度致敏受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和加速排斥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致敏受者组及HLA Ⅰ类抗体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亦明显高于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HLA配型及CREG配型进行供、受者筛选,酌情应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对重度致敏的受者行肾移植时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及交叉反应组配型(CREGs)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传统HLA配型以及淋巴毒试验的基础上,对21例高致敏受者(PRA>40%)进行严格的HLA特异性抗体分析以及交叉反应组配型分析.在有限肾源的情况下,优化供受者组合,手术方式为经典髂窝移植.结果21例高致敏受者中无一例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AR),4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经治疗均在1个月内恢复,随访至今仅1例死于肺部感染,与同期40例对照组(PRA阴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传统HLA配型的基础上进行严格HLA特异性抗体分析及CREGs配型,为临床发现潜在供者,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是影响肾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抗体检测有助于筛查术前致敏者.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联合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监测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病例回顾性分析,于2004-02/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亲属活体供肾者、首次肾移植者66例,供者男27例,女39例,年龄19~66岁;受者男50例,女16例.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拟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抗原分型,采用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于术前行交叉配型.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抗CD25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于术中和术后早期作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以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为主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的三联方案作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查和监测受体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肾移植效果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急性排斥情况.结果:66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配型错配数分别为0~3个60例,4~6个6例.在0~3错配数受体中,术后3例(5%)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7%)发生急性排斥.在4~6错配数受体中,术后1例(1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33%)急性排斥.人类白细胞抗原0~3错配数和4~6错配数两组比较,其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急性排斥患者经甲泼尼龙和/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对3例术前预致敏受者术后定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变化: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2例术前经血浆置换后转阴或自然转阴,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经甲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组织配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等相关.术前组织配型及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动态监测对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特别是预致敏受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UNOS)的统计.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按程度排序依次为:PRA、HLA—B及DR的错配、移植次数、移植前输血、供者年龄和种族差异。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组织配型的方法.可指导供体的选择、预测预后和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与关注。我中心自2003年开始采用PRA方法为肾移植患者进行检测.共检测标本170例.检出PRA阳性3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目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肾移植的成功率,但良好的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配型仍是影响肾移植远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准确、快速、灵敏的HLA配型是保证移植肾长期有功能存活、合理进行器官分配、提高移植肾利用率的基础,本文对影响HLA血清学试验技术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PRA和HLA配型与移植肾功能延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的患者与PRA、HLA配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OneLambda公司单抗湿板进行供受者HLA-Ⅰ类分型;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通过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5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的患者与PRA、HLA配型的关系。结果 5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患者中,有45例PRA阳性,占83.3%。但仅有12例PRA值超过30%,其中9例术前、术后PRA值均阳性;3例术后阳性,但其抗体强度较弱。而另#b30例中,6例术前、术后阳性(3例为Ⅱ类抗体);24例PRA值均低于30%,且反应强度较弱。HLA-A、B、DR和DQ8个抗原的比较显示,0~4个抗原错配的占38.9%(21/54);5~8个抗原错配的占61.1%(33/54)。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患者中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均无0错配,可见HLA抗原0错配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 肾移植患者与供者HLA错配率高,PRA阳性患者所发生的移植肾功能延迟就相对高,良好的HLA配型和PRA阴性可降低移植肾功能延迟。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由于多种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上市,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已不断降低,肾移植术后的人/肾存活率不断提高.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移植后外科并发症也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抗体水平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通过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5例患者的抗HLA特异性IgG 抗体。结果:685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占12%,致敏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而移植物存活率则显著低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移植后HLA-IgG抗体水平升高组,其排斥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分别为82%和77%,均显著高于HLA-IgG抗体无变化组(P<0.01),而排斥逆转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HLA-IgG抗体是预测受者HLA免疫致敏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HL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致敏患者的PRA水平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扩体(PRA)水平与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usA)对321例患者检测肾移植术前PRA;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HI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PI认阴性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致敏组;配型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配型组。结论 PRA是影响移植后发生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降低PRA水平,并选择良好的配型供肾,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16.
因HLA 匹配后尸肾移植成活率明显低于HLA匹配后同胞间肾移值的成活率,故对尸肾移植用血清学HLA 配型法的临床价值仍未肯定.究竟何因?本文作者对1988—1990年间的4000多份尸肾移植的冰冻组织样品作了回顾性研究,以德国海德尔伯格大学的研究中心为主,由58个移植中心参加,采用更准确的DNA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DNA-RFLP)法对已用血清学HLA-A、B、DR 或HLA-B、DR匹配后尸肾移植的样品再次分型来分析HLA-DR分型是否正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所有病人采用环孢霉素作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排斥反应。尸肾移植后一年成活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以移植后一年成活率的标准误(SE)和95%可信限(CI)表示,统计学比较用Log-rank te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南于多种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上市,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已不断降低,肾移植术后的人/肾存活率不断提高。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移植后外科并发症也逐渐减少。尽管如此,肾移植手术仍存在一定的外科并发症,肾移植术后的淋巴漏或淋巴囊肿即属其中之一,其发生率为0.6%~18.0%。如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移植器官损害或丢失,危及生命。我科2004年3月-2006年6月共治疗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患者15例。其中4例体外引流治疗,1例手术治疗,10例引流管注入硬化治疗,同时给予恰当的护理,15例均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非同卵双生子间进行同种移植,几乎必然发生排斥反应。手术技巧的改进、器官灌注与保存、HL A配型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但长期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将造成明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引起感染和恶性肿瘤。对慢性移植排斥迄今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因此,彻底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最理想措施是诱导受者建立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体内诱导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耐受的机理和手段是多方面的。1 建立嵌合体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建立异基因嵌合体被认为是诱导耐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