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瘀证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8例CKD患者于肾活检前24h内行中医虚损证候、血瘀证及湿热证评分;分析血瘀证积分与中医虚损证候积分、湿热证积分、年龄、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酸(UA)、eGF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三酰甘油(TG)、血胆固醇(CHO)、纤维蛋白原(FBI)等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损伤半定量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经过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瘀血证积分与虚损证型积分、湿热证积分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积分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瘀血积分病程≥13个月组与4~6个月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瘀血积分在不同中医虚损证型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无虚损证型组与脾肾阳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肾阴虚组及阴阳两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瘀血证积分随着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不同而变化,其中多灶状损伤组分别与无损伤组、灶状损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在CKD患者中存在瘀血证伴随中医虚损证型出现的情况;(2)湿热证与血瘀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湿热夹瘀”可能是CKD患者的重要中医证候;(3)血瘀证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存在相关性,血瘀证可能是导致CKD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患者炎症指标与血瘀证炎症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和30例血瘀证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介素I(IL-1)、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散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生物酶法测定检测脂蛋白(α)(LP(dα))水平。结果:湿热下注证Hs—CRP于血瘀证患者(P〈0.01),IL-1、TNF、LP(α)与血瘀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的微观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RP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并选择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与正常健康人50例作对照,糖尿病肾病患者CRP水平(1.73±2.91)mg/dl明显高于NC组(0.54±0.16)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各本证证型组血清CRP水平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燥热、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且阴虚燥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与阴阳两虚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与NC组、无兼证组与NC组及痰瘀证与血瘀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将6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中医辨证均符合气阴(血)两虚证、肾络瘀痹、风湿内扰证或湿热内蕴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凋查表。结果60例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肾气阴(血)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0%,湿热内蕴证占2%。风湿内扰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证患者。肾络瘀痹较非肾络瘀痹肾功能下降明显。各证型组间血常规、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候总积分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TG)和总胆同醇(T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和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为微炎证状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症状调查表”,对15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5型,标实证分为无兼证、湿浊证、湿热证、热毒证、血瘀证5型,并收集患者的CRP结果,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本虚证各组间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方面组间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主要表现为湿热证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把临床上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患者剔除后再做统计,结果仍显示湿热证组与其他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CRP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治疗微炎证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排毒保肾丸(大黄丸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4期中医辨证兼血瘀证和湿浊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CKD3~4期辨证兼血瘀证和湿浊证患者2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排毒保肾丸和包醛氧淀粉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6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瘀证和湿浊证中医证候的变化,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纤维蛋白原(Fg)、尿素氮(BUN)、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改变,判定疾病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瘀证和湿浊证主症、次症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5%和58.9%(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 h UP减少、血Fg降低(P〈0.01),血BUN、Scr降低(P〈0.01),e GFR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BUN降低(P〈0.01),Scr下降(P〈0.05)、e GFR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 h UP、Fg、Scr降低(P〈0.01),e GFR升高(P〈0.01),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9.0%(P〈0.01)。结论:排毒保肾丸能改善CKD3~4期中医辨证兼血瘀证和湿浊证患者中医证候,减少蛋白尿,降低血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718例2型糖尿病患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718例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9.02%,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中医兼证以血瘀证发生率高;本证、兼证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本证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兼证则贯穿于病程始终。结论:长沙部分地区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低于国内外的报道。在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其中医病机及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组(DM)40例、糖尿病肾病组(DN)33例及健康对照者(NC)30例。测定血清超敏CRP,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测定空腹血糖(FBG)、HbA1C。观察各组间hsCRP变化与血脂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M组、DN组较NC组HbA1C、TC、TG、LDL-C、CR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DN组较DM组CRP、TG、APO-B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DN组CRP与TG、TC、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中血清炎症因子CRP水平升高与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瘀证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8例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两组,血瘀组40例,对照组38例;检测患者的血脂、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红蛋白、血总蛋白、血白蛋白、甲状旁腺素(iPTH)及C反应蛋白(CRP),并对血瘀证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组患者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和栽脂蛋白A1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瘀证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程度较无血瘀证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00例RA并焦虑抑郁患者,比较各证型一般资料、焦虑抑郁评分(SAS、SDS评分)、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Pearson相关分析SAS、SD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焦虑抑郁程度分级上,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为主,中度至重度皆以肝肾亏虚证为主。(2) 4种证型中,痰瘀痹阻证PLT水平高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P <0.05);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PT高于痰瘀痹阻证(P <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痹阻证SAS、SDS评分与FDP呈正相关,与PT、APTT、TT呈负相关。寒湿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SDS评分与PLT呈正相关。痰瘀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肝肾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及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本病客观的中医分型标准,为提高中医诊断该病的准确性及对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及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找出该病种的常见中医证候,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209例IgA肾病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西医检查报告,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因素统计方法确定IgA肾病的中医分型,以及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临床指标在证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在209例被调查患者中气阴两虚患者比例最大,占33%,其余三型比例分别为肺脾气虚兼湿热型30%,脾肾阳虚兼瘀型25%,肝肾阴虚型12%。在四种证型中,脾肾阳虚兼瘀型24h尿蛋白定量高于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兼湿热两型(P〈0.01);脾肾阳虚兼瘀型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其他三型(P〈0.01),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肌酐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血红蛋白值大于脾肾阳虚兼瘀型(P〈0.05);四种证型在不同CKD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证型在男女比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种证型与尿红细胞计数、年龄、病程、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N的中医证候按本研究方法可分为四型,即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本病相关实验室指标在各证型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治该病及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PGI2)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及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测定135例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4期慢性肾脏病(MDRD公式计算GFR以确定分期)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患者ET、TXB2、6-Keto-PGF1α的变化;并将这些患者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观察各期患者血瘀证的检出率,各期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ET、TXB2、6-Keto-PGF1α的差异。结果:从CKD2期到4期,ET逐渐增高,2期、3期、4期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期和3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2期、3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CKD2期到4期,TXB2逐渐增高,6-Keto-PGF1α逐渐降低,2期、3期、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2期、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期到4期,血瘀证检出率逐步增加(2期21.4%,3期49.0%,4期68.2%),CKD2期和3期的血瘀证均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Keto-PGF1α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KD4期的血瘀证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Keto-PGF1α为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凝血机制的紊乱随着CKD的进展逐步增加,在进入CKD4期后尤为明显,TXA2/PGI2的代谢异常,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凝血机制紊乱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血瘀证,随着CKD进展,血瘀证患者逐步增多,在CKD4期血瘀证虽然较非血瘀证患者的凝血机制有异常,但无明显差异,提示CKD4期非血瘀证患者虽然没有宏观的血瘀表现,仍可能存在肾脏的微型癥积,即肾脏局部的瘀血阻络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水平的基础状况。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CKD患者进行为期9个月的前瞻性横断面调查,分析其病例基线特征及各期血CO2水平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结果:共有715例CKD病例入选。前4位CKD的病因分别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炎和糖尿病肾病。CKD3期以后,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血CO2-CP水平逐级显著性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逐级显著性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CO2-CP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性正相关,血CO2-CP水平和血清钾以及蛋白尿程度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对CKD患者血CO2-CP水平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将有助于确定CKD患者血CO2-C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综合防治CKD及其并发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血液透析伴发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根据中医证型使用活血复脉颗粒治疗早中期心衰,探讨其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泰州市中医院及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ESRD)行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147例患者,筛选出合并CHF患者,对上述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使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检验中医证型与NYHA分级和与NT-proBNP的相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活血复脉颗粒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晚期二尖瓣口流速峰值比(E/A值)、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血液透析伴发CHF患病率达55.1%,中医分型为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阴虚证,其中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为主要证型。NYHA分级随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依次加重,NT-proBNP水平与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的顺序呈正相关。西医常规治疗+活血复脉颗粒治疗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疗效显著(P〈0.01),组间对照NT-proBNP水平下降及NYHA分级改善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P〈0.05),LVDd、IVS、LVEF组间无差异。结论:血清NT-proBNP作为血液透析伴发CHF中医分型的生物学指标具有可行性,活血复脉颗粒治疗以心肾气虚兼血瘀证、心肾阳虚兼血瘀证为证型的早中期心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患者血瘀证评分与其肾活检病理类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血瘀证在CAN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N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分析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以及年龄、移植时间、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蛋白尿等临床指标与血瘀证评分的关系。结果:(1)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CAN患者64例,其中符合中医血瘀证患者50例(占78.13%),非血瘀证患者14例。(2)BanffⅠ级CAN患者8例,血瘀证评分为(26.75±1.98)分;BanffⅡ级CAN患者26例,血瘀证评分为(35.84±6.05)分;BanffⅢ级CAN患者16例,血瘀证评分为(48.43±4.93)分,三组之间血瘀证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CAN患者有合并蛋白尿或高血压的血瘀证评分均较高,与无合并症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4)患者血瘀证评分分别与移植时间、TG、CHO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瘀证是CAN常见中医证候,CAN患者血瘀证与其病理分级及患者的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2)研究结果为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CAN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纠正CAN患者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瘀证与尿蛋白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与疗效评价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依据Mogensen分期方法将糖尿病肾病分为Ⅱ、Ⅲ、Ⅳ期,在此基础上借助于Spearman相关性研究,探讨其血瘀证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血瘀证组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非血瘀证组,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瘀证之间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可以认为血瘀证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慢性肾脏病3期(CKD3)糖尿病肾病(ON)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之间贫血特点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3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42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49例,检测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mb)、促红细胞生长素(EPO)、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肌酐、尿素氮、钙、磷、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3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CKD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总的贫血发生率为67%,49例非糖肾组患者总的贫血发生率为39%。糖尿病肾病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铁均明显低于非糖肾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促红细胞生长素水平高于非DN组(P〈0.05)。结论:CKD3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贫血程度较非糖肾组严重,其贫血的发生与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肾外因素及铁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分期、营养状态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对126例CKD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同时通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的测量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虚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肾气虚60例(47.6%)、气阴两虚33例(26.2%)、肝肾阴虚14例(11.1%)、脾肾阳虚12例(9.5%)、阴阳俱虚7例(5.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阴阳俱虚证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标实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无标证56例(44.4%),湿热证31例(24.6%)、湿浊证25例(19.8%)、血瘀证12例(9.5%)、热毒证2例(1.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无标证的比例逐渐减少,血瘀证比例逐渐增多,湿浊证、湿热证比例也有增多的趋势。结合营养状态分析,阴阳俱虚证患者的TSF、AC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MC也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评分B级患者的比例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SGA评分为B级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FS、AC、AMC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与CKD分期的进展可能相关,且与营养状态指标有一定相关性,阴阳俱虚证、血瘀证营养状态可能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