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髓损伤后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SCI)后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 ,以期提出完善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4 7例CSCI患者与 5 7例非CSCI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CSCI平面、颈髓反射恢复前后对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CSCI患者血压、心率明显降低 (P <0 .0 1) ;颈 4以上比颈 4以下损伤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 ;心电图除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改变外 ,同时还出现ST下移、T波低平 ,U波、QRS波、Q -T间期时限延长等心电图异常表现 (P <0 .0 1)。颈髓反射恢复后血压、心率明显升高 (P <0 .0 1) ,心电图恢复正常 (P <0 .0 1)。结论 CSCI后循环系统功能有明显异常改变 ,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期 ,且损伤平面越高 ,循环系统功能越不稳定。因此 ,应持续监测Bp、HR、ECG动态变化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 ;动态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 ,充分氧疗 ;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用药不良反应 ;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积极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循环功能改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颈髓损伤(CSCI)是临床常见、严重的创伤,早期合并循环系统并发症多,常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病死率高。因此,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是CSCI患者护理的关键环节。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2月共收治CSCI患者合并循环系统功能改变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颈髓损伤(CSCI)是临床比较常见、严重的创伤,其早期合并循环系统并发症多,常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病死率高。因此,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是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护理的关键环节。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2月收治的CSCI患者合并循环功能改变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急性颈髓损伤(CSCI)患者有针对性的监护提供依据。方法:将42例CSCI患者以颈4平面为界分为颈4以下组(含颈4)25例,颈4以上组17例,以30例非CSCI患者为对照组。对各组的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CSCI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颈4以上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颈4以下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CSCI尤其颈4以上者应密切监测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颈髓损伤(CSCI)继发低钠血症与急性CSCI后出现的循环系统异常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急性CSCI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急性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低钠血症组与正常血钠组血压(BP)、心率(HR)变化,及轻、重度低钠血症患者的BP、HR、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情况.结果低钠血症组的BP、HR均低于正常血钠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严重低钠血症组的BP、HR、CVP均低于轻度低钠血症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CSCI继发低钠血症与急性CSCI时抑制了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相关,持续监测急性CSCI患者的BP、HR、CVP等循环系统指标可以预测CSCI后是否会发生低钠血症及其严重程度,对于急性CSCI患者的病情判断或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s,SC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皮层型SCI(cortical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CSCI)和非皮层型SCI(non-cortical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NCSCI)的差异。方法收集76例S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SCI和NCSCI的差异。结果 76例患者中,CSCI 55例,NCSCI 21例;CSCI组患高血压更多见,发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和既往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I组发病时的非皮质神经功能缺损较NCSCI组更显著(P〈0.05,采用NIHSS评分);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SCI的血管病变主要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CSCI组MCA狭窄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NC-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脑灌注成像(CTbrain perfusion imagine,CTP)显示两组脑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CS-CI组脑血流灌注异常明显多于NCSCI组(P〈0.005)。结论 MCA狭窄或闭塞是SCI主要的病因;CSCI组发病时的非皮质神经功能缺损较NCSCI组更显著,MCA狭窄或闭塞发生更多见,脑血流灌注异常也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颈髓损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髓损伤(CSCI)后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常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电图异常等循环系统并发症。对我院颈外科共收治颈椎损伤中合并颈髓损伤4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在颈髓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入我院的颈髓损伤患者30例,采用PiCCO监测心排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CI和SVRI均低于正常值,而颈4以上脊髓损伤患者的上述参数下降尤为明显(P〈0.05)。应用多巴胺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好转(P〈0.05或0.01),而GEDVI、ITBVI及EVLW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iCCO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损伤平面高度有关),在神经源性休克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优化护理流程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作业流程优化重组概念引入危重患者管理流程的可行性。方法引用作业流程优化重组概念优化接诊流程,比较优化前后在接诊时效、接诊流程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优化后患者的接诊时间较优化前明显缩短(97.29±0.4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后栏诊流程中患者相应时间内生命体征稳定,与优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vs67%,P〈0.05)。结论优化流程在危重患者管理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使ICU护理工作更具条理性及程序性,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男性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的水钠代谢紊乱及相关激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立  蔡钦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50-1451
目的 研究男性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继发的水钠代谢紊乱及有关的内分泌变化,探讨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方法 男性颈髓损伤组(简称男性CSCI组)19例,男性对照组14例,研究其水钠代谢变化,放免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抗利尿激素(ADH)浓度及血清睾丸酮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男性CSCI组血钠浓度降低,此外还有多尿、尿钠排出增多以及液体入量低于尿量等变化(P<0.05);CSCI组PRA、血浆ADH及血清睾丸酮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男性颈髓损伤患其伤后血清睾丸酮浓度下降,可能其继发性的低钠血症有一定的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一次性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使用骨水泥病人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于术前滴注等渗盐水100ml;实验组(MP组)于术前滴注等渗盐水100ml+MP(30mg/kg),监测骨水泥灌注前、灌注即刻、灌注后1、3、5、10min各时点的CVP、BP、HR、SpO2、EC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VP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恢复时间比MP组延长;两组患者BP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BP下降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HR的变化为明显增快;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以早搏较常见,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发生6例严重低血压(SBP〈10.67kPa),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或T波的改变。结论术前一次性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能够减少骨水泥所致严重低血压的发生,保持病人循环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无麻醉下进行损伤平面以下手术与相应节段硬膜外麻醉下无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指标变化。方法:试验组(SCI组)为慢性脊髓完全损伤患者,在无麻醉情况下行损伤平面以下择期手术;对照组(EA组)为无脊髓损伤在相应节段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两组各12例。分别于术前、术中和术后1h记录动脉收缩压(SAP)和心率(HR),计算平均值(0~1/2h,1/2~1h,术后1h均值)。于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30min(T2)、手术开始后60min(T3)、术后1h(T4)5个时点分别取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SAP和HR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中0~1/2h时SCI组SAP和HR明显高于EA组(P〈0.05);术中1/2~1h时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而术后1h时EA组的SAP和HR明显高于SCI组(P〈0.05),EA组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T0和T1时SCI和EA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在T2SCI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明显高于EA组及自身的基础值(P〈0.05);T3时SCI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EA组及自身的基础值(P〈0.05);T4时SCI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仍高于自身的基础值(P〈0.05),而EA组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这时明显升高,不仅高于自身的基础值(P〈0.05),并且明显高于SCI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在无麻醉情况下行损伤平面以下手术时存在明显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2011年于我院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120例,其中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者、冠心病非缺血性J波者及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各40例,均检出有室性早搏,计算窦性心律震荡初始(TO)及窦性心律震荡斜率(TS)等指标。结果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组TO较无器质性心脏病组高(P〈0.05),TS较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低(P〈0.05);与冠心病非缺血性J波组比较,TO及TS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发生缺血性J波时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减弱,更易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14.
颈髓损伤患者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SCI)后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 47例CSI患者与 57例非CSCI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CSCI平面、颈髓反射复前后对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CSCI患者血压、心率明显降低 (P < 0 . 0 1 );颈4以上比颈 4以下损伤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更为明显 (P < 0 . 0 5);心电图除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改变外 ,同时还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 ,U波、QRS波、Q -T间期时限延长等心电异常表现 (P < 0 . 0 1 )。颈髓反射恢复后血压、心率明显升高 (P <0 . 0 1 ),心电图恢复正常 (P< 0 . 0 1 )。结论 CSCI后循环系统功能有明显异常改变 ,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期 ,且损伤平面越高 ,循环系统功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冬非合剂与安定在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作CT扫描时制动效果的对比.方法:将颅脑损伤后需作CT检查的60例躁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应用安定,B组应用冬非合剂(氯丙嗪加异丙嗪),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后的生命体征、制动效果及图像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制动效果优于A组(P<0.05),图像质量优于A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作CT扫描时应用冬非合剂的制动效果、图像质量优于安定.  相似文献   

16.
长托宁与东莨菪碱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长托宁和东莨菪碱分别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时不同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需颈丛阻滞麻醉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分别在颈丛阻滞麻醉前30min静注长托宁0.01mg/kg和东莨菪碱0.006mg/kg,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麻醉前即刻、麻醉后20min的BP、HR和SpO2。结果:A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下降趋势,麻醉后虽有增高,但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上升趋势,以麻醉后20min最明显(P〈0.05)。用药后两组间各时点的SBP、DBP、HR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托宁比东莨菪碱更适合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17.
法洛四联症左心功能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MRI心功能测定技术评价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MRI测量30例TOF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LVCO),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MRI与超声心动图(ECG)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TOF组LVEDV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VE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RI测量的LVEF、LVEDV与ECG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LVEDV=0.52,P〈0.05;rLVEF=0.54,P〈0.05)。TOF根治术后LVEDV,LVCO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MRI心功能测定技术可作为评价法洛四联症手术前后心室功能改变的可靠方法,对评估TOF患者手术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术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对照组)和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实验组),每组30例,观察记录术中生命体征(SBP、SpO2、HR、RR)、不良反应(包括呛咳、呼吸抑制等)及苏醒后的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SBP、SpO2、HR、RR的波动变化小,剧烈呛咳与不耐受检查的病例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尽管实验组短暂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略高于常规组(P〈0.05),但由于放置了口咽通气道,临时采用加大吸氧流量等处理措施,术中患者可一直保持较满意的血氧饱和度。结论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中,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心电活动变化,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入住我院的87例SAH患者出现心电图(ECG)改变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有50例出现ECG改变,发生率为57.47%,其中复极异常36例(73.47%),传导异常5例(10.20%),节律异常18例(36.73%),病理性Q波3例(6.12%);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小于或等于3分者EEG改变明显高于GOS大于3分者。结论 SAH后ECG改变以复极异常为主,预后差者ECG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沈建江  王瑜敏  陈洁 《检验医学》2010,25(10):765-7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07例脑梗死患者按其IMT分成3个亚组(Ⅰ组:IMT≤0.92 mm;Ⅱ组:0.92 mm〈IMT≤2.00 mm;Ⅲ组:IMT〉2.00 mm);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将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不同IMT组的hs-CRP水平存在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03)。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239,P=0.028)。结论 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