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晗  刘进 《华西医学》2012,(5):707-710
目的比较预注射利多卡因和局部加温缓解罗库溴铵注射痛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8月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50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局部加温组(W组)、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患者。W组患者在留置针部位用Bair Hugger以40°C加温1 min;L组患者用橡胶止血带在静脉近端加压直至静脉输液停止走行,推注1%利多卡因2 mL,1 min后松开止血带。随后3组患者均在2 s内静脉推注1 mL罗库溴铵注射液(含罗库溴铵10 mg)。观察在注射罗库溴铵前预先注射利多卡因及局部加温缓解注射痛的效果。结果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率在W组、L组、C组中分别为62%、34%、82%。C组的疼痛发生率最高(P<0.05);W组的疼痛率高于L组(P<0.05);与W、L组相比,C组的重度疼痛率最高(P<0.05);L组的中、重度疼痛率低于W组(P<0.05)。结论预注射利多卡因和局部加温均能有效缓解罗库溴铵引起的注射痛,预注射利多卡因对于缓解罗库溴铵引起的注射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不同浓度罗库溴铵对注射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行经1:2插管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120例(ASAI-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30mg10s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10mg(A组浓度为10mg/ml,B组浓度为5mg/ml,C组浓度为1mg/m1),10s内推注完,立即测评患者疼痛评分,记录MAP、HR、SpO:及输注并发症。结果三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35.0%,25.0%和2.5%;A、B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疼痛程度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MAP、HR、Sp02及输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注射利多卡因30mg/ml,罗库溴铵稀释到1mg/ml推注能简单、有效的预防男崖淖咎辟射痛.  相似文献   

3.
氟比洛芬酯用于防治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防治丙泊酚注射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25例。各组患者于注射丙泊酚前均在前臂用止血带人为阻断血流2min后分别静推利多卡因40mg(A组)、甲氧氯普胺10mg(B组)、氟比洛芬酯50mg(C组)、生理盐水5mL(D组),注射完毕1min后松开止血带,静推丙泊酚注射液行麻醉诱导,观察每组疼痛发生率,并根据Ambesh法评分。结果A、B、C组的注射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比洛芬酯能有效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并减轻疼痛程度,与利多卡因、甲氧氯普胺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试验探讨应用氟比洛芬酯减轻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最佳剂量.方法:200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各50例.注射丙泊酚前2 min,A组在静注氟比洛芬酯75mg;B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组静注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D组静注生理盐水7.5 mL.4组均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 min.接着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通过4点口述评定量表(VRS)评估丙泊酚注射痛并记录发生疼痛频数.结果:A组和B组的VRS均比C组和D组的低;A组和B组注射痛的发生率均比C组和D组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丙泊酚前2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或75 mg,同时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min均能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且氟比洛芬酯50mg足以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麻醉诱导时使用地佐辛和托烷司琼预处理对缓解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00例,同时限制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托烷司琼组(T组)、地佐辛和托烷司琼联合使用组(L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50例。在全麻诱导之前,四组分别提前静脉推注地佐辛5 mg、托烷司琼5 mg、地佐辛5 m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6 m L。2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四组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药,咪达唑仑2 mg、中长链丙泊酚2 mg/kg,静推完后仔细观察,等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推注罗库溴铵1 mg/kg,5 s内注完,观察并记录四组注射痛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发生率与T组相比较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托烷司琼预处理可以减轻罗库溴铵的注射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曲马多和利多卡因预处理缓解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250例ASA分级I~II级、接受门诊手术的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各50例。T50、T100和T150组分别静脉预注射曲马多50、100和150 mg,L50组静脉预注射利多卡因50 mg,对照组(C组)接受等渗盐水静脉预处理,1分钟后注射异丙酚,注射期间采用四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T50、T100、T150和L50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50和T50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00和T150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L50和T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00和T150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与利多卡因预处理均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50 mg曲马多和50 mg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具有同样的效果,曲马多100 mg和150 mg预处理具有更好的效果,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06-3208
探讨分析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对注射痛的预防效果。选取160全身麻醉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E组,A组仅给予丙泊酚注射,B组给予的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10ml0.5%利多卡因,C组给予的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10ml1%利多卡因,D组给予的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10ml 2%利多卡因,E组在注射丙泊酚之前给予利多卡因40mg/2ml;用药后五组患者疼痛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患者与B、C、D、E组患者疼痛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与A、C、D、E组患者疼痛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与A、B、D患者疼痛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与A、B、C、E组患者疼痛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用药后疼痛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用药后五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丙泊酚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注射痛,尤其是注射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降低疼痛效果最佳,并且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注射液对麻醉效果未造成影响,可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龄对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下罗库溴铵半数有效剂量(ED_(50))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颌面外科手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A组51例(年龄18~40岁)、B组54例(年龄41~65岁)和C组55例(年龄66~79岁)。3组均采用序贯法给予罗库溴铵,A组、B组、C组起始剂量分别为0.348、0.290、0.242 mg/kg。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时点)、气管插管即刻(T_1时点)、插管后1 min(T_2时点)、插管后3 min(T_3时点)和拔除插管即刻(T_4时点)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比较3组气管插管条件、诱导时间、起效时间、苏醒时间、苏醒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并计算罗库溴铵ED_(50)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3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同一时点的HR、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C组的MAP高于同一时点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诱导时间、起效时间均短于A组、B组,苏醒时间长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诱导时间、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苏醒后疼痛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ED_(50)为0.267 mg/kg(95%CI为0.223~0.320),分别低于A组、B组的0.321 mg/kg(95%CI为0.297~0.347)、0.314 mg/kg(95%CI为0.283~0.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ED_(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诱导麻醉时影响罗库溴铵ED_(50)的重要因素,18~40岁、41~65岁和66~79岁患者的罗库溴铵气管插管ED_(50)分别为0.321、0.314和0.267 mg/kg。  相似文献   

9.
陈江山  曾思  文传兵  兰志勋 《华西医学》2011,(12):1864-1867
目的评估罗哌卡因切口预注射联合曲马多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4月行择期LC患者12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采用完全随机的设计分组:0.75%罗哌卡因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组(A组,n=30);生理盐水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组(B组,n=30);0.75%罗哌卡因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组(C组,n=30);生理盐水组(D组,n=30)。术后2、4、6、12、24h分别评估右上腹部、右肩背部和腹壁切口疼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右上腹部及右肩背部疼痛VAS比较:与D组相比,A、B组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而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明显增加(P〈0.05);C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增高(P〈0.01)。腹壁切口疼痛VAS比较:与D组相比,A、B、C组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B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明显增加(P〈0.05);C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切口罗哌卡因预注射-术毕曲马多静脉注射对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阳军 《医学临床研究》2012,(7):1340-1342
【目的】观察预给舒芬太尼和(或)利多卡因预防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利多卡因组(L组)、舒芬太尼联合利多卡因组(SL组)及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50例。给予丙泊酚前1min,四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2mL)、利多卡因40mg(2mL)、舒芬太尼+利多卡因(0.2μg/kg+40mg)以及生理盐水(2mL)。所有患者以0.5mL/s速度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0mg,从预给药开始由另外一名麻醉医生观察是否发生注射痛及严重程度。【结果】与C组比较,L组、S组及SL组注射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S组及L组比较,SL组注射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给舒芬太尼或利多卡因均可有效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以及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严重程度,且联合舒芬太尼及利多卡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做静脉预处理缓解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将160例拟行择期手术的ASI 1~2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组(Lc组)、氟比洛芬酯组(FA组)和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联用组(联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在给药前均先以橡胶止血带阻断其局部静脉回流,随后分别给予对照组0.9% NS7 mL,FA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mL(50 mg)+0.9% NS 2 mL,Lc组2%利多卡因2mL(40 mg)+0.9% NS 5 mL,联用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mL (50 mg) +2%利多卡因2mL (40 mg);2 min后撤止血带,在5s内给入0.5 mg/kg的异丙酚.给药同时由另一位麻醉师以相同的方式及问题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情况,采用VRS评分.结果 4组间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Lc组、FA组、联用组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用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其余3组.在注射痛强度评分方面,Lc组和联用组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随访,患者注射部位无红肿、静脉炎或药疹等不良反应情况,亦无预期的胃肠刺激症状.结论 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联用做静脉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异丙酚注射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复合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法将符合标准择期拟行手术的200例患者分为4组,I组(n=50):生理盐水2mL;II组(n=50):2%利多卡因40mg;Ⅲ组(n=50):托烷司琼5mg;IV组(n=50):托烷司琼5mg与2%利多卡因40mg。四组从静脉注射上述药物lmin后,以0.5mL/s的速度按2mg/kg脉注射丙泊酚进行诱导。根据Ambesh四分法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Ⅱ、Ⅲ、Ⅳ实验组与对照组I组比较均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0.05),而Ⅱ、Ⅲ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组间(P〈0.05)及组与Ⅳ组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丙泊酚静脉注射前缓慢预注托烷司琼复合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艾司洛尔预处理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洛尔预处理对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且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经左前臂桡侧浅静脉置入20G套管留置针。麻醉诱导前左上臂包裹气压止血带,加压至70mmHg后,按分组以3mL/10s速度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3mL(C组),利多卡因0.5mg/kg(L组),艾司洛尔0.25mg/kg(E组),60s后松开止血带,将2mg/kg丙泊酚在20s内缓慢注入。随后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胺,行气管插管全麻。采用4分制记录3组患者丙泊酚注射痛评分,并记录药物预注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min(T2)、气管插管后3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注射痛的发生率C组为65%(26/40),而L组为10%(4/40),E组为25%(10/40),与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L组和E组中度和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和P〈0.01)。E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洛尔预处理合用止血带可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的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神经顺应性正常行颅脑手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5例:A组,对照组;B组,异丙酚预处理组;C组,异氟醚预处理组;D组,利多卡因预处理组;E组,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组。气管插管后至开颅钻孔时,B、C、D、E组实施不同的麻醉预处理。监测并检验患者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静脉血乳酸(LA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T0时和术后24 h(T2)、48 h(T3)、3 d(T4)时IL-1、TNF-α、乳酸脱氢酶(LDH)、肌磷酸激酶(CPK)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各组T1时NSE含量均较高(P<0.05);SOD、MD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E组SOD值和A组MDA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AD无统计学差异。与T0时比较,T2T4时各组IL-1、TNF-α、LDH、CP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与A组比较,E组T2T4时各组IL-1、TNF-α、LDH、CP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与A组比较,E组T2T4时IL-1、TNF-α、LDH、CPK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E组比较,B、C、D组T4时IL-1、TNF-α、LDH、CPK值升高幅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异丙酚、异氟醚、利多卡因行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均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在抑制炎性反应及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异丙酚+利多卡因联合麻醉预处理,脑保护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前预先注射美蓝以缓解注射丙泊酚所致注射部位疼痛的效果。方法 2011年4-8月,方便抽样法抽取绍兴市人民医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 3组各40例,在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前1min,3组患者分别预先注射美蓝25、50mg及生理盐水3ml,评价3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的程度。结果 B组患者重度疼痛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和B组发生疼痛的例数均少于C组(均P<0.05);A、B组患者丙泊酚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7.5%和40.0%,与C组(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24h随访,患者尿液均未出现蓝色。结论预先静脉注射美蓝能有效缓解麻醉诱导注射丙泊酚所致注射部位疼痛,其中预先注射美蓝50mg缓解注射部位疼痛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