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内窥镜在眼科的应用推动了眼科手术的进步,它可以顺利完成以往手术所不能达到和进行的操作。玻璃体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普通眼科显微镜手术必须通过角膜、散大的瞳孔观察虹膜、睫状体、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内情况,而对于角膜混浊、角膜白斑、瞳孔不能散大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则有很大的局限性。眼内窥镜可直视下操作,准确无误,60。观察视野可清楚看到角膜内皮、虹膜、晶体、眼内异物,避免损伤。我院开展眼内窥镜导引术用于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眼内炎、取出球内异物、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等6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眼激光显微内窥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微创技术,应用于各种眼内手术,具有安全、准确、方便、微创的特点。我院于2005年5月开始,应用眼内激光内窥镜系统,克服了特殊类型(血管新生型)抗青光眼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周边部异物取出以及泪道等手术的局限性,提高了手术的速度、精确性和安全性及手术质量。为确保用此系统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维护和保养眼激光显微内窥镜系统非常重要。我们通过21例手术的配合,对该系统的手术室管理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效果。方法对116例116眼严重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全部患者的晶状体均在外伤中丢失或因混浊、脱位/半脱位而在本次手术中切除,术后观察患者眼部情况,包括视力、眼压、角膜、瞳孔、晶体、视网膜情况等,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全部严重眼外伤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术后眼球均得以保留;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P〈0.01);一过性眼压增高为硅油填充后的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大多好转;术前角膜裂伤或角巩膜裂伤、巨大异物通过角膜/角巩膜缘入眼者共68眼(58.6%),术后均不同程度形成角膜白斑;26例患者在Ⅱ期或Ⅲ期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或行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术后人工晶体均位置正,未发现晶体脱位现象;术后视网膜均平伏,但有14例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均再行玻璃体切割术、剥膜、视网膜切开、重水、眼内激光光凝、巩膜外冷凝、视网膜复位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6例取出硅油,视网膜均平伏,另外8例为硅油依赖眼。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疗效确切,保留眼球效果较好;但视力预后相对较差;视力预后较差的因素包括:眼球破裂伤、角膜/角巩膜/巩膜裂伤≥6mm、严重的玻璃体积血、严重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嵌顿、视网膜缺损、视网膜前/下增殖、眼球内巨大异物(异物直径≥5mm)、严重的眼内炎、脉络膜损伤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视网膜黄斑区的损伤或/及角膜瘢痕的形成。晶体的伤情对视力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吴文栩  王小梅 《护理研究》2005,19(27):2494-249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病人的护理.[方法]对58例外伤性眼内炎病人,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加强观察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8眼眼内异物均一次性取出,玻璃体少量积血的10眼均在1个月内积血自行吸收.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7眼,经第2次巩膜外环扎,硅油充填加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平伏,1眼放出硅油再次视网膜脱离.51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2眼眼球萎缩,56眼炎症消退,角膜透明,前房清,屈光间质清晰,眼压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和术后的特殊检查、护理、治疗,使许多以往无希望的眼内炎病人得到救治.可见,玻璃体切割术及术后的护理,在治疗眼内炎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在眼内异物摘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01/2003-01 12例12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玻璃体切除术后,12例(12/12)成功地一次取出眼内异物。术后视力提高8眼(66.7%),不变3眼(25%),下降1眼(8.3%)。视力〉0.05者6眼(50%),其中视力≥0.1者5眼(41.7%)。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地取出眼内异物,同时能一次性治疗其并发症,挽救眼球,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临时人工角膜及婴幼儿供体角膜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眼后节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复杂性眼球穿通伤所致角膜混浊同时伴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8例患者8眼,施行临时人工角膜下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球内异物取出、视网膜复位、硅油充填、穿透性角膜移植等联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月~2年,6眼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2眼矫正视力>0.1,4眼矫正视力0.02~0.1,2眼视力无提高。角膜移植片7眼透明,1眼角膜产生排斥反应。视网膜脱离6眼中,4眼复位,2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应用临时人工角膜及婴幼儿供体角膜进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严重眼前后节受伤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眼内窥镜手术的配合及仪器保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直视下操作、安全有效等特点。眼内窥镜的应用开创了眼科微创手术时代。我院2002年1~5月行眼内窥镜手术66例。其中青光眼睫状体光凝术48例,后段玻璃体切除术12例,周边视网膜光凝术4例,眼内异物取出术2例,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1内窥镜眼科手术的配合1.1术前准备物品准备:激光显微内窥镜(整个系统包括治疗激光、内窥镜、监视器和脚踏板)、220V交流电源,按不同手术方式准备器械和用物。内窥镜在每次使用前仔细检查传导系统有无结构上的损坏,如光纤不能有小孔,不能折断,一旦发现损坏,则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复习 1996年 6月~ 1998年 6月连续治疗的6 2例 (6 2只眼 )外伤性眼内炎患者。术式包括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眼内灌注、眼内异物摘除、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或巩膜外环扎及视网膜复位术。结果 :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6个月 ;6 2例眼内感染全部控制。 5 8例的视力有提高或保存了原有的视力 ;4例眼球萎缩。术后 8例发生视网膜脱离 ,6例行Ⅱ期视网膜复位术 ,联合硅油注入术 ,术后视网膜复位 ,其中 2例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1月本科收治儿童外伤性眼内炎16例(16眼),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后观察其疗效。结果16眼的炎症全部控制,视力提高13眼(81.25%),不变3眼(18.75%);1眼在硅油取出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眼球萎缩。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炎性渗出(16眼),术后短暂高眼压(3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赵倩  曾建军 《华西医学》2014,(7):1336-1338
目的探讨责任制专人体位护理及心理干预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对140例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患者护理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对照组,n=70)和责任制下专人进行的体位护理及心理干预方式(试验组,n=70),比较两种护理方式术后不良反应及视网膜复位效果。结果术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视网膜复位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下的专人体位护理及心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减少术后不良后果,达到预期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52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分析,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及术后康复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手术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及康复治疗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患者50例,平均随访12个月,功能优良者46例,占88.5%;可4例,占7.7%;差2例3.8%。结论高龄股骨近端骨折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手术治疗。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正确的手术方式和技巧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康复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眼内异物的B超诊断图像特征及漏诊情况.方法 应用Cine-Scan法国光太AB超声诊断仪对我院126例手术前眼内异物外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根据经手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金属异物占74.6%,非金属异物占25.4%;球内异物占81.8%、眼球壁异物占9.5%和眶内异物占7.1%;漏诊占1.6%.漏诊原因主要是B超未能发现微小异物和临床医生未对有眼内异物征象的外伤患者行B超检查.结论 B超检查对眼内异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眼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有眼外伤史尤其有眼内异物症状的患者,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眼内异物的B超诊断图像特征及漏诊情况。方法应用Cine—Scan法国光太AB超声诊断仪对我院126例手术前眼内异物外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根据经手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金属异物占74.6%,非金属异物占25.4%;球内异物占81.8%、眼球壁异物占9.5%和眶内异物占7.1%;漏诊占1.6%。漏诊原因主要是B超未能发现微小异物和临床医生未对有眼内异物征象的外伤患者行B超检查。结论B超检查对眼内异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眼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有眼外伤史尤其有眼内异物症状的患者,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4.
干锦华  顾琼  苏敏  刘利  陈莹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88-119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物术后患者应用自制按摩床和普通病床进行体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7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C3F8)或硅油填充术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按摩床进行俯卧位面向下体位护理,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普通病床进行常规俯卧位面向下体位护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俯卧位持续时间及高眼压、角膜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俯卧位持续时间及舒适度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高眼压、角膜水肿、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物术后患者使用按摩床采用俯卧位面向下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延长患者俯卧位持续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明显减少患者术后高眼压、角膜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亮  张红兵  王小东 《华西医学》2013,(11):1692-1694
目的研究巩膜外垫压手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一2012年1月,用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光凝手术治疗36例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巩膜外垫压手术及随后的视网膜激光光凝,行巩膜外放液5只眼,手术中未发生视网膜嵌顿、眼内出血和眼压显著升高等并发症;手术后1周视网膜复位21只眼(58.33%),剩下15只眼1个月后复位7只眼(19.44%),视网膜脱离总复位率为28只眼(77.77%);未复位8只眼(22.23%),改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方式,视网膜成功复位;6个月后取出硅油,随访6个月视网膜无脱离或者脱离范围增加;手术后眼压≥30mmHg(11mmHg=0.133kPa)3只眼,≥20mmHg7只眼,对症治疗1周后眼压均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手术简单,复位率高,可为硅油眼视网膜脱离首选手术方式,对于巩膜外垫压手术失败和复杂的硅油眼视网膜脱离,应当选择玻璃体切割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玻切)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本院眼科治疗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进行25G微创玻切术,切除中轴及周边基底部玻璃体,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眼角膜情况、前房深度、眼压及并发症的差异性。【结果】术后患者的眼角膜水肿均明显消退,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16±0.32)mm加深到术后的(2.37±0.59)mm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眼压由术前的(33.23±6.81)mmHg降低到术后的(16.92±4.51)mmHg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手术后眼底可窥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5G微创玻切术能够加深前房,降低眼压,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是治疗恶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眼内压2组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最佳矫正视力观察组术后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可明显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手术和传统20G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15眼)患者接受微创23G玻璃体手术(A组),20例(20眼)患者接受传统20G玻璃体手术(B组),分析比较这两种手术建立三通道时间、关闭切口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舒适度、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巩膜穿刺口的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建立三通道的时间、关闭切口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51、13.57,P均<0.05)。 A组和B组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85、10.40,P均<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两组术后1 d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P<0.05),而术后3 d、7 d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1.11,P均>0.05)。术后两组自觉舒适度、巩膜穿刺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94、7.69,P<0.05)。两组术中无1例出现医源孔,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月后末次随访结果示两组均未发生玻璃体再次出血,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23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都能有效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疾病。微创23G玻璃体手术在建立三通道时间、关闭切口的时间和减轻术后巩膜穿刺口的玻璃体嵌顿上有明显优势,且术后舒适度优于传统20G玻璃体手术,在术后视力提高方面,两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实时监测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其安全阈值。方法随机选取预行俯卧位脊柱全麻手术的6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麻醉过程中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选择诱导前10 min(T0)、诱导后10 min(T1)、俯卧位后10 min(T2)、控制性降压10%(T3)、20%(T4)、30%(T5)、恢复正常血压10 min(T6)、术毕平卧位后10 min(T7)、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T8)9个时间点,使用笔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IOP),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结果患者诱导麻醉后,IOP、RI及PI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PSV及EDV呈降低趋势,T5时,各指标差异性最大,均较T0有显著差异(P0.05或0.001)。T6后,各指标有所恢复,T8各指标较T0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T5时4例患者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RAO)征象,其MAP均低于患者该时段平均水平(64.8±8.66 mmHg)。结论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的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指征有所影响,血压降低水平控制在基线水平的30%以内,且保证目标MAP65 mmHg,可有效保护患者视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