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Binswanger病(Binswanger disease,BD)即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进行性白质脑病、动脉硬化性皮层下脑病和Binswanger脑病等。其病理特点表现为皮质下明显的小动脉硬化和脑白质脱髓鞘。其临床特点为进行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演变为小血管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临床及头部CT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结果  (1 )均有 5~ 4 4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 ,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伴Ⅱ型糖尿病史者病情较重 ;(2 )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 (LA)及深部白质软化灶、侧脑室扩大。结论 Binswanger(BD)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 ,伴有多发性腔隙卒中者 ,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 ,应强调智能障碍 ,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及时给予治疗 ,可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CT变化。方法:对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进行分析。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大多有高血压病史。其头部CT特征主要是脑室周围白质的低密度灶,按其低密度灶分布部位将其分为前角型(40%),后角型(33.3%),前后角型(16.7%),周围型(10%),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均有脑动脉硬化病史,有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其典型CT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脑电图(EEG)和头颅核磁共振(MRI)的变化,分析2种检查方法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探讨EEG和MRI检查与脑性瘫痪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103例脑性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前后各做1次EEG与头颅MRI,分析其改变及相关性。结果:103例脑性瘫痪患儿EEG异常率为74.8%,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MRI异常率为86.41%,异常MRI表现有皮质-皮质下梗死32例(31.1%)。脑白质髓鞘形成延迟22例(21.4%),脑室旁白质软化(PVL)24例(23.3%),白质多发性脑病4例(3.9%),先天发育畸形7例(6.8%)。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2),MRI无明显变化。MRI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的脑性瘫痪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占62.5%,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EG和MRI作为脑性瘫痪的辅助检查,各具意义:EEG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MRI对于脑性瘫痪脑损伤定位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正>Binswanger氏病(Binswanger Disease.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称Binswager脑病。1987年以前诊断主要依靠尸检病理所见。由Caplan氏等研究了5例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强调痴呆、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性。随着CT和MRI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B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BD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脑白质,CT表现为两侧脑室周围白质与半卵圆中心性低密度。临床上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卒中、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我院神经科自1986~1995年12月收治5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症(LA)一词来描述皮质下脑白质的异常CT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双侧斑片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区,仅限于脑室周围或扩展至半卵圆中心。而在MRI T2加强像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系列上,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高信号环或皮质下多发性的点状或斑片状,部分融合或融合性区域。在一些文献上,这种与脑梗死不同的影像学改变也称作白质高信号或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7.
屠永华  王玉锦 《医学综述》1997,3(10):484-485
<正>Binswanger氏病(Binswanger disease,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称慢性皮质下脑病及Binswanger脑病。随着CT与MRI影像技术的发展,B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BD是主要累及脑白质,临床上以高血压、卒中、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三大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我院自1986~1996年共收治60例,本文结合60例CT、MRI图像上BD典型形态学改变的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CT诊断征象及临床表现,加深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颅脑CT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对称性月晕状低密度灶.位于侧脑室体旁150例,半卵圆中心138例,放射冠126例,侧脑室前后角周围186例,呈对称性分布.本组病例中,脑萎缩161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75例,高血压病168例,糖尿病26例,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52例,构音不清或失语33例,肢体无力或偏瘫42例.结论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或脑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乃至脑组织缺氧引起脑白质受损.CT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LA组)患者4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组)患者40例,均结合临床表现与CT检查确诊,统计2组生活质量评分(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LA组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得分显著优于BD组(P<0.05),LA组MMSE评分高于BD组(P<0.05).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者其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均优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产儿围生期窒息颅脑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围生期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26例,足月儿24例)、不同窒息程度早产儿的颅脑CT表现、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脑白质CT值。结果26例早产儿可见脑实质密度弥漫性降低(CT值16Hu),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足月儿均为脑皮质与皮质下白质低密度灶(CT值18Hu),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NBNA评分、脑白质CT值低于足月儿(P0.05);轻度窒息组NBNA评分、脑白质CT值高于重度窒息组,脑白质损伤率低于重度窒息组(P0.05);围生期窒息早产儿NBNA评分与脑白质CT值呈正相关(r=0.352,P0.05)。结论窒息对不同发育阶段脑组织病理损害不同,其中围生期窒息早产儿颅脑CT病变集中于脑室周围白质,随窒息程度加重,脑白质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Yuan J  Peng B  You H  Zhang 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76-2778
目的 分析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1-2011年收治住院的6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以及文献报道的1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6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包括痫性发作,意识障碍,皮质盲等.脑电图出现慢波增多或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稍高或正常.神经影像学表现为两组,一组(4例)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变,以白质受累为主.另一组(2例)为对称性深部灰质核团病变.文献中13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幻觉,痫性发作,皮质盲等.神经影像学表现与北京协和医院报道的病例相似,此外有2例患者仅表现为脑叶皮质受累,无白质受累表现.结论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可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影像学可以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损害,脑深部灰质核团损害,或者仅累及皮质,无白质损害.其发生存在多种可能的机制,应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8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CT扫描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CT确诊的82 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SAE的CT表现特征为大脑深部白质内低密度区或累及脑室周围、半卵园中心、额、顶、枕叶等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和多发性脑梗塞。结论 CT不能直接显示脑小穿支动脉的硬化改变,但可以反映动脉硬化后的脱髓鞘及小梗塞灶,可解释患者临床损害,区别其他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1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losclerotlcencephalo—path,SAE),特点为伴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进行性痴呆,主要是因脑深部白质深穿支动脉硬化引起血液灌流量减少,导致深部白质脱髓鞘,病理为大片脑白质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及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j。现将我们临床确诊的68例患者的CT表现报告如下。116$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54例,女性14例,年龄46~85岁,平均68岁。病程id~12y。49例有高血压病史,11例有中风病史。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36例,慢性起病32例。智能、精神障碍65例,肢体偏瘫41例,偏身感觉障碍30例…  相似文献   

14.
应爱娟  丁美萍  罗巍 《浙江医学》2009,31(7):986-987
Binswanger病(BD),又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痴呆,具有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通常有小卒中病史),CT或MRI具有特征性的白质异常信号。以前只能靠尸检确诊,随着各种检查手段使用,对BD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我院临床确诊为BD的5例患者的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18F-FDGPE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例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CT资料。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大小、钙化程度及其他改变。结果:7例均有室管膜下结节,共计77个,其中钙化结节39个.80%结节位于侧脑室体部室管膜下;5例皮质及皮质下多发结节均无钙化,额枕叶为著,其次为颞顶叶:4例皮质下白质有不同程度低密度改变,主要围绕侧脑室体部及额角周围。4例合并其他畸形。结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并钙化,皮质异常脑回及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脑白质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改变是CT诊断结节性硬化症的主要征象,其中室管膜下结节并钙化是较有特征性的表现。CT结合临床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发现其他畸形。  相似文献   

16.
Binswanger病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1894年Otto Birkswanger在三篇关于麻痹性痴呆的论文中报告8例特殊类型的脑动脉硬化病例,全部起病于60-70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智能障碍,伴有癫痫或卒中发作,尸检白质广泛萎缩,脑室周围以及颞枕部最为显著,基底节和大脑皮层不受累,笔者认为白质萎缩与动脉硬化有关。1962年Olszewski首次提出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名称。可是当时Binswanger并没  相似文献   

17.
杨刚  杜训松  裴仁明 《安徽医学》2013,34(4):47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被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病史和磁共振表现,并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FT图及FA图。结果 46例脑瘫患儿中,7例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兴趣区纤维束变化不明显,但各向异性FA值轻度降低。3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异常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弥漫性脑白质损伤16例,其中伴有胼胝体萎缩3例,脑裂畸形2例、脑萎缩5例。白质软化症和脑白质损伤DTI/FT显示神经纤维束局部或弥漫稀疏、缺失及走行方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明确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部位及病变程度,特别是DTI/FT有助于发现隐蔽性脑白质损伤,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诊断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和临床症状.结果15例中12例为早产儿,孕龄30~36周,平均孕龄33周.足月儿3例,其中2例有窒息缺氧史、1例有新生儿肺炎病史.MRI表现:脑室周围可见斑片状及长条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灰质、白质分界不清,脑室周围白质显著减少,脑皮质与脑室缘之距离变小.临床表现:肢体瘫痪13例、智力低下9例、视力异常5例,抽搐及癫痫发作4例.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范围,MRI表现比较有特点,临床表现与MR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及主要CT诊断征象。加深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识。方法: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CT表现,并结合该病的病理学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颅脑CT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脑室周围白质区月晕状低密度。位于侧脑室体旁30例,半卵圆中心28例,侧脑室前后角周围45例,呈对称性分布。本组病例中,脑萎缩37例,合并腔隙脑梗塞者40例,高血压者48例,糖尿病者10例。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22例,构音不清或失语13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6例。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脑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乃至脑组织缺氧引起脑白质受损。CT诊断主要依据是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多数伴发脑萎缩、腔隙性梗塞等表现。  相似文献   

2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disease,BD),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以往本病的诊断有赖于病理,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T、MR的广泛应用,BD的检出率明显增多。本文对其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简述如下。1病理变化BD的主要病理改变在脑白质,特别是在脑室周围。肉眼所见:白质变薄,坚硬,呈颗粒状灰黄色,并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及脑白质,动脉硬化也较明显。显微镜下:皮层下白质广泛的髓鞘脱失,而皮层下的U型纤维完好,前联合一般无异常。小的穿通支动脉壁变薄,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