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研究组应用椎管内麻醉。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SOD水平变化幅度低(P <0.05),MDA水平低(P <0.05);研究组椎管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将椎管内麻醉应用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下手术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与观察组(椎管内麻醉),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麻醉情况、术中生命体征、术后48 h运动功能状态,统计术后LDVT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床旁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生效时间、术后睁眼时间、语言陈述恢复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10 min(T1)、术毕即刻(T2)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的运动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83,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LDVT发生率与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于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行椎管内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于术前(T0)及术后6 h(T1)、12 h(T2)、24 h(T3)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T1~3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术后T1~T3时MMSE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T0时VAS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相较全身麻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可促进患者尽快恢复,于患者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比较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对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及转归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平煤 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160 例行手术治疗的创伤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80 例。 观察组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心率、平均动 脉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麻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Cravero 评分、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 24 h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创伤骨折患者在围术期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相当,但是区域阻滞 麻醉起效更快、拔管时躁动少,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内关穴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Ⅲ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加电针组(针刺组),每组35例。针刺组在全身麻醉复苏后及术后连续7 d予以电针百会、内关穴,对照组在上述时间点行非穴位电针刺激。于术后第1、3、7天比较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3天,对照组MMSE评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针刺组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3天,针刺组MMS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且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MMSE评分与POC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予电针百会、内关穴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术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并加快其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分析麻醉诱导前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复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 80 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方案,观察组麻醉诱导前行双 侧 ESPB 复合全身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 6 h、 12 h、18 h、24 h,观察组患者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切皮时、术毕时,两组患者心率、 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入室时,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d、2 d 及出院前,观察组 患者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腰椎后路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行双侧 ESPB 复合全身麻醉方案,能减轻患者术后 疼痛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患者睡眠质量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永丰邦尔医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抽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 MMSE评分及术后3 h、6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管内麻醉相较于全身麻醉,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张超  鲁亮 《新中医》2022,54(22):134-13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 例下肢骨折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上联合针刺麻醉。比较2 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循环功能及麻醉药物用量。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P<0.05)。切皮时(T1 时刻),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均较麻醉前(T0 时刻) 降低(P<0.05),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后1 h(T2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1 时刻升高(P<0.05),对照组VAS 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手术结束时(T3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2 时刻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 时刻,2 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均较T0 时刻上升(P<0.05),观察组HR、DBP、SBP、MAP 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T3 时刻,2 组HR、DBP、SBP、MAP 均较同组T1、T2 时刻下降(P<0.05),2 组HR、DBP、SBP、MAP 与同组T0 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麻醉药物每小时平均用量及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可提升麻醉效果,减轻其术中疼痛感,稳定循环功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早,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3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42例予椎管内麻醉,对照组41例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结果:术后1、3、6小时实验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认知障碍与神经错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椎管内麻醉可提高老年手术患者术后MMSE评分,减少术后认知障碍与神经错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术对老年骨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实验组行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观察对象麻醉前、麻醉后6 h和12 h后,MMSE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24 h和72 h后,MMSE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12例,依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变化情况及术后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术后,两组患者FVC、FEV1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治疗胃肠道手术可降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采用MMSE量表评价两组患者T1(术前24小时)、T2(术后24小时)和T3(术后72小时)的认知功能、血浆Aβ浓度及T2、T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2时MMSE评分均低于T1时;对照组T2时血浆Aβ浓度明显高于T1时(P〈0.05),对照组T3时MMSE评分、血浆Aβ浓度与T2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T2时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浆A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时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的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低于全麻患者,临床上可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臂丛上干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肩关节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周口淮海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2例行肩关节手术患者资料,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36例)、观察组(臂丛上干阻滞复合全身麻醉,26例)。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流动力学水平[术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苏醒质量、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0~T3时HR、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T1~T3时HR、MAP水平均较T0时高,且较观察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NE、E、Cor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以及椎管内麻醉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16例骨科手术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行全身麻醉者作为对照组(58例),行椎管内麻醉者作为研究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及认知功能。结果研究组睁眼时间(2.32±1.18)min、麻醉药用量(1 520.11±128.45)m L、语言陈述时间(3.84±1.96)min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h MMSE评分均以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通过椎管内麻醉可有效提高术后认知功能,可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全麻,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12h后使用吗啡的剂量和在不同时间内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完成手术12h以后,观察组的吗啡用量和重度疼痛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h、4h、8h、12h和24h的VAS评分,对照组的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胃癌根除术后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吗啡用量明显减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9 月期间息县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 46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硬膜外腔麻醉。探讨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血压、心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同组麻醉前比较,对照组麻醉后心率升高、血压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而观察组麻醉后无明显差异(P > 0.05);麻醉后,组间血压、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8.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比全身麻醉而言,硬膜外腔麻醉用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的效果更加显著 ,能够明显减轻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行骨科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参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后24小时MMSE评分为29.0±0.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27.5±0.5(P〈0.05):观察组12小时内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的短期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可以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抑制肠道手术牵拉反应的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肠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嵌顿疝、肠梗阻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追加的静脉镇痛用药量、呼吸抑制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肠道手术患者穴位电针刺激合谷、内关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电针前(P〈0.01)。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减轻肠道手术的牵拉反应及所引起的不适,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 150 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 75 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 CSE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认知功能与血清神经递质水 平、术后麻醉恢复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Bromage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与各项麻醉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CSEA 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影响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