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庆霞 《中国保健》2010,(3):175-17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是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衰竭和全血液细胞减少等一系列多脏器损害征象[1],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护理方法,笔者对5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了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例患儿由核磁共振显像(MRI)证实淋巴结肿大而引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患儿12岁,最近因胸部感染后有嗜睡及食欲不振。查体仅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照片正常。用T_1加权像SE序列  相似文献   

3.
5例3~14岁疑诊链球菌性扁桃体炎患儿,经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拟诊为咽峡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患儿都具有体温升高、严重渗出性扁桃体炎、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不适和厌食。根据典型病程经过,在周围血中有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70例作为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0例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统计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率分别为60.0%、84.3%、71.4%、20.0%、15.7%,均低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的92.9%、98.6%、91.4%、51.4%、44.3%(P<0.05);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白细胞计数、异形淋巴细胞比例、CD8+低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CD4+、CD4+/CD8+高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P<0.05)。结论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相比,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较轻,白细胞计数和异形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不明显、免疫功能紊乱较轻。  相似文献   

5.
宗军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751-3752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临床表现,提高耳鼻喉头—颈外科对该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儿童后经内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32例儿童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热、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炎、肝炎、肝脾肿大等症状为儿童IM的常见临床表现特征;患儿发病三天以上EBV_lgM,EBV_DNA检测结果呈阳性比例较大,且EBV_lgM检测阳性率大于EBV_DNA检测阳性率。结论对于首次就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有短期发热、鼻塞、咽痛或扁桃体发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儿童,应考虑是否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仔细做相关各项检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姜苗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69-2969
1 病例摘要 患儿、男、11岁、以颈部淋巴结肿大11天,发热8天为主诉入院.患儿11天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右侧淋巴结肿大,颈部稍有触痛,当时无发热,无皮疹,无咳喘,第2天到我院门诊就诊,化验血常规未见异常,做颈部彩超见右侧淋巴结肿大,左颈部、右锁骨上淋巴结显示.口服蒲地兰头孢克洛,并用仙人掌外敷,8天前出现发热,体温达38.5℃,每日发热2次,口服美林后热可退,又加红霉素口服3天,症状无明显好转,颈部淋巴结较前肿大,次日到我院门诊就诊,化验血常规见异型淋巴细胞,肝功发现谷丙转氨酶升高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T38.9℃,P109次∕分,R29次∕分,BP100∕75mmHg,神志清楚,呼吸稍促,无发绀,周身未见皮疹,双侧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侧较多,最大者约3CM×2CM,质软,轻触痛,活动度可,无粘连,咽充血,双扁桃体Ⅱo肿大,无脓点,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质Ⅰo,触痛(+),四肢末稍温.辅助检查:肝胆脾彩超:脾大,肝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彩超:右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左颈部、右锁骨淋巴结显示.血常规:WBC11.51×109∕L,N%10.0%,淋巴细胞计数:70×109∕L,异型淋巴细胞分数:15%,HGB125g∕L,PLT132×109∕L,MP-Ab:1:80,IgM(+),IgG(-),嗜异凝集实验(+),肝功:ALT120u∕L,AST101u∕L,GGT53u∕L,ALP257u∕L,EB病毒抗体(+),入院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上给予静滴头孢替唑、口服红霉素以抗炎,喜炎平抗病毒,静滴复方甘草酸苷、维生素C以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7.
丁蓉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51-15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方法 对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进行回顾分析:①肝功能(ALT、AST、GGT、LDH水平)和肾功能(BUN、Scr、Cr、GFR水平)指标,并与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进行比较;②临床症状.结果 疾病组的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除Cr降低外(P<0.05),肾功能其余指标均高于对照组;IM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均具有发热,其余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扁桃体红肿、淋巴结肿大和肝肿大.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肝肾指标异常,同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缺乏典型性,应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M抗体(VCA-IgM)、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89名健康体检儿童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及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病理分期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及不同年龄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患病特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CA-IgM、EB-DNA单独和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DNA载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M、EB-DNA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0.919)和特异度(96.63%)高于两者单独诊断(P<0.05);>6岁...  相似文献   

9.
薛立军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389-139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α-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患儿复发率较低,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肺炎支原体(MP)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儿中发热15例(93.8%),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肿大脓性分泌物14例(87.5%),肝肿大12例(75.0%),脾大8例(50.0%),眼脸水肿7例(43.8%),其中1例颜面水肿,合并呼吸道感染3例,皮疹4例,伴出血表现2例。经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患儿治愈。结论MP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为主,伴其他多器官损害,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平均体积、淋巴细胞平均电导和淋巴细胞平均光散射等VCS参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WBC、L以及MLV、MLC和MLS等VCS参数结果。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WBC、L、MLV、MLC、MLS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恢复期各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MLV、MLC与异型淋巴细胞比值(ALY)呈正相关(r=0.315、0.495,P0.05)。ROC曲线分析MLV、MLC、ML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4、0.911、0.756,其中MLC的cut-off值≥114.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6.5%和88.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淋巴细胞VCS参数存在异常变化,在血常规检查的同时提供MLV、MLC、MLS等参数,或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MLC或可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快速诊断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10(IL-10)、腺苷脱氨酶(ADA)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8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6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儿童血清IL-10、ADA水平;根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有无发生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并对比2个亚组血清IL-10、ADA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性分析法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疾病组血清IL-10、A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18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60例发生心肌损害,心肌损害发生率为33.15%;心肌损害组病程、发热时间均长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血清IL-10、ADA、CD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CD4+、CD4+/CD8+均低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logist...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唾液传播,潜伏期较短,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可导致神经系统、肝脏等多脏器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肝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0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资料,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发热时间、热峰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结果 30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共有195例(63.93%)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3-6岁组、男性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68.25%,77.77%)高于其他年龄组及女性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而发生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病程(7.4±2.5)d、发热时间(8.2±3.6)d及热峰(38.48±1.72)℃明显高于未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儿(4.4±1.3)d、(5.7±3.1)d、(37.49±1.92)℃。并且病情越重,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损害与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发热时间、热峰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对肝功能损害高危患儿应加强其监护及早期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观察组,4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 2组比较观察组CD4+降低,CD8+及CD3+有所升高,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着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临床症状复杂 ,表现多种多样 ,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 ,极易延误诊断。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5年~ 1998年误诊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9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误诊的 9例中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9个月~10岁 ,其中 <1岁 2例 ,1岁~ 4例 ,3岁~ 2例 ,>7岁1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热型不规则 ,体温 38℃~4 0℃ )及肝脾肿大。 6例于双侧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 ,3例于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外侧触及肿大淋巴结。 4例出现咽痛 ,咽峡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 ,其中 3例在咽峡 ,扁桃体上覆有灰白色膜状分…  相似文献   

17.
张慧  陈文备 《健康研究》2011,31(3):183-18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文章分析了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急性颈部淋巴结炎的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传染件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单传),是由EB(EPsteiT]--nalx)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常淋巴细胞增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我院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192例,现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男,136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2.4:1;年龄从2个月至13岁,且岁以内46例(240%),1岁以上至4岁84例O3.70),4岁以上至8岁48例(25.00),8岁以上至13岁14例O.30)12诊断标准(1)发热、咽峡炎、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护理配合应用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3~6岁组及>6岁组,根据性别将其分为男、女两组,统计分析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分析其预后。结果在发热、淋巴结炎、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皮疹、脾肿大、肝肿大、外周血白细胞、ALT、AST水平方面,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热、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在>6岁患儿中较多见,皮疹在0~3岁患儿中较多见;女性患儿AST高于男性患儿(P<0.05);经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配合护理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结论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其某些临床特征与患儿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在临床工作中给予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能够使患儿快速痊愈,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何玮 《医疗保健器具》2012,19(6):1022-1022
本文报道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等,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