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蓉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51-15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方法 对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进行回顾分析:①肝功能(ALT、AST、GGT、LDH水平)和肾功能(BUN、Scr、Cr、GFR水平)指标,并与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进行比较;②临床症状.结果 疾病组的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除Cr降低外(P<0.05),肾功能其余指标均高于对照组;IM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均具有发热,其余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扁桃体红肿、淋巴结肿大和肝肿大.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肝肾指标异常,同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缺乏典型性,应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50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特征是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部分患儿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故极易导致误诊。此外,本病可导致多脏器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从而  相似文献   

3.
何玮 《医疗保健器具》2012,19(6):1022-1022
本文报道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等,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65年 Klemola 等首先报告了巨细胞病毒(CMV)单核细胞增多症。其特征是持久发热、肝脏损害以及与 EB 病毒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类似的血液学变化;嗜异细胞抗体常缺乏,偶见渗出性扁桃体炎或颈淋巴结肿大。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见于成人,儿童期仅见少数报道。由于成人与儿童免疫状态的不同,因此儿童常表现为亚临床 CMV 感染。本文报告儿童与成人患本病的不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临床特征及诊治结果。方法:对8例SNL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儿童SNL临床表现均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中曾有4例误诊,误诊率50.0%,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结论:激素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70例作为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0例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统计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率分别为60.0%、84.3%、71.4%、20.0%、15.7%,均低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的92.9%、98.6%、91.4%、51.4%、44.3%(P<0.05);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白细胞计数、异形淋巴细胞比例、CD8+低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CD4+、CD4+/CD8+高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P<0.05)。结论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相比,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较轻,白细胞计数和异形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不明显、免疫功能紊乱较轻。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disease,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导致临床误诊,但以假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IM,临床上少见.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唾液传播,潜伏期较短,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可导致神经系统、肝脏等多脏器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慧  陈文备 《健康研究》2011,31(3):183-18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文章分析了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急性颈部淋巴结炎的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传染件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某院就诊的66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31例)和对症治疗组(35例),分析治疗前临床特点、临床治疗效果及EBV-DNA转阴时间等指标。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患者在退热、咽痛好转、EBV-DNA转阴、淋巴结肿大消退、转氨酶恢复正常等方面的时间均较对症治疗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病毒效果较好,可使患者发热、咽痛等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1.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临床症状复杂 ,表现多种多样 ,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 ,极易延误诊断。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5年~ 1998年误诊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9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误诊的 9例中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9个月~10岁 ,其中 <1岁 2例 ,1岁~ 4例 ,3岁~ 2例 ,>7岁1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热型不规则 ,体温 38℃~4 0℃ )及肝脾肿大。 6例于双侧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 ,3例于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外侧触及肿大淋巴结。 4例出现咽痛 ,咽峡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 ,其中 3例在咽峡 ,扁桃体上覆有灰白色膜状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85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咽峡炎、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但也有鼻塞伴打鼾、双眼脸浮肿等特殊症状以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并发症。结论I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发热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载量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3年5月以发热为主诉的患儿8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外周血EBV 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结合IM首发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827例发热患儿中,外周血细胞EBV DNA阳性176例,阳性率21.3%;②与651例EBV DNA阴性发热患儿比较,EBV DNA阳性发热患儿异淋巴细胞检出率(10%)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NA阴性发热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7、106.10,P0.01);③与EBVDNA阴性发热患儿比较,EBVDNA阳性发热患儿首发主要临床表现如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BV DNA阴性患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176例EBVDNA阳性发热患儿中最终确诊为IM的96例,显著高于EBV DNA阴性组(x~2=390.17,P0.01)。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 DNA载量有助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助于较早明确发热原因,提高疾病治疗的针对性,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并发面瘫已被公认,但很少发生在儿童。本文报道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由VZV复能引起面瘫的病例。 患儿男性,17月龄,因发热、颈部淋巴腺肿大和左侧面瘫入院。8个月前曾患水痘,入院前3天出现发热,左颈部淋巴腺肿大。入院前1天,患儿母亲发现其左侧面部不对称,入院时左耳有溢液。体检意识清楚。淋巴腺肿大,左侧腮腺区淋巴结明显肿大。双侧扁桃体呈现膜性炎症,左侧面神经瘫痪伴左眼闭合障碍。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体检无其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单传),是由EB(EPsteiT]--nalx)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常淋巴细胞增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我院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192例,现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男,136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2.4:1;年龄从2个月至13岁,且岁以内46例(240%),1岁以上至4岁84例O3.70),4岁以上至8岁48例(25.00),8岁以上至13岁14例O.30)12诊断标准(1)发热、咽峡炎、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性疾病,EB病毒属疮疹病毒;临床上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增多为典型表现.机体接触病毒后,约经2~4周发病,异型淋巴细胞开始在体内大量增生,以脾及淋巴结增生最剧,非淋巴组织中也有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以肝脏最常见,心、脑、肾、胰及肺均可累及;但在实际工作中,该病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因其不典型给临床及时诊断与治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水平,现将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科近两年来诊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误诊为其它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女各3例,年龄2~8岁。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出现发热,T38℃~40℃,为不规则...  相似文献   

18.
薛立军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389-139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α-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患儿复发率较低,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M抗体(VCA-IgM)、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89名健康体检儿童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及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病理分期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及不同年龄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患病特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CA-IgM、EB-DNA单独和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VCA-IgM阳性率、EB-DNA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DNA载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M、EB-DNA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0.919)和特异度(96.63%)高于两者单独诊断(P<0.05);>6岁...  相似文献   

20.
郭庆霞 《中国保健》2010,(3):175-17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是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衰竭和全血液细胞减少等一系列多脏器损害征象[1],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护理方法,笔者对5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了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