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以期找出降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54例69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进行比较分析,术后浅前房按Spaeth分类:小梁切除术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小梁切除合并术中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术(Cohen法)。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0.9%,小梁切除合并术中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1.1%。结论 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弥补了术后早期滤过过量与滤过不足之间的缺陷,大大降低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由浅前房导致的一系列眼部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小梁切除术是为控制青光眼患者眼压而最常采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作为经典的滤过性手术,小梁切除术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滤过,但术后早期低眼压浅或无前房、远期滤过泡纤维化是其主要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效果.为了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形成功能良好的滤过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我院对67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缝合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近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目前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持续性浅前房和低眼压,还有滤过泡内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产生胶原纤维使滤过泡瘢痕化,这是导致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及术后即形成前房并控制房水滤过量,我们于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抗青光眼手术,是一种应过性手术,但其滤过量的强弱很难把握,术后滤过通道的疤痕形成等滤过不足,可导致术后高眼压。我们采用术后按摩、消炎痛口服,球结膜下注射5-FU等方法,效果良好,报告于下。1临床资料1.1病例: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14例20眼中,男  相似文献   

5.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 ,由于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和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失去滤过功能等原因 ,从而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近年来 ,国内外对防止滤过泡瘢痕化进行大量研究。Heuer等首次将 5 Fu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形成获得成功。本文对 36例 5 0只眼小梁切除术中、术后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 (5 Fu)显著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及获得类似全原层滤过手术和降压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 1997年 10月~ 1999年 8月行小梁切除术中、术后联合应用 5 Fu作小梁切除术 36例 (5 0只眼 ) ,其中 :…  相似文献   

6.
李长春  童亮  蔡洪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1016-1017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顽固高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经验。方法 82例122眼非洲黑种人顽固高眼压青光眼患者常规联合强力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在高眼压情况下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结果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眼压为(13.86±2.82)mmHg,与术前(57.02±19.13)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5);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眼压(16.80±5.60)mmHg,与术前(51.34±17.93)mmHg比较亦明显下降(P〈0.05)。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眼压较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眼压低(P〈0.05),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并发症低于常规小梁切除术组(P〈0.01)。结论顽固高眼压性青光眼的患者行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效果好,术后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7.
魏德伦  侯新峰 《广西医学》2007,29(3):349-350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32例36眼难治性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和可拆式巩膜瓣缝线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疗效.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Ⅱ度浅前房占8.33%.术后1年,Ⅰ型滤过泡14眼,Ⅱ型滤过泡20眼,Ⅲ型滤过泡2眼;功能性滤过泡占94.44%.手术眼均无伤口漏和滤过泡漏. 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式简单、安全、效果好,易掌握,是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为临床医师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但常由于球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滤过泡下瘢痕形成,阻断滤过泡造成手术失败,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常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现将近期临床常用的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柏坚 《微创医学》2007,2(3):238-239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早期滤过过强、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二是后期结膜滤过泡瘢痕化致手术失败。为此,我院对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6例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同时,使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在预防浅前房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梁日雄 《医学文选》2005,24(2):288-291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NPFS)包括三种技术,即深层巩膜切除术、外部小梁切除术和粘性小管切开术。其手术特点是术中不穿透前房,房水经菲薄的小梁网一后弹力膜渗出,避免了穿透性滤过手术的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本文就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发展、手术具体步骤、降压机制、手术效果、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因素与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间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65例(189眼),根据青光眼性质分别给予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类型与处理措施。结果本组189眼中,有63眼在滤过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发生率33.33%(63/189)。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引发浅前房的常见因素为脉络膜、结膜瓣渗漏、房水引流过畅等,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部分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已成为最普遍采用的手术,但其术后常发生手术区球结膜下和巩膜之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致滤过道阻塞,使滤过泡难以形成,影响手术成功率。为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倾向,我院2002年6月-2004年4月使用丝裂霉素C(MMC)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抗瘢痕形成,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青光眼的滤过手术,降压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我院2001年1月-2004年5月分别采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标准小梁切除术治疗了59例青光眼。对2种手术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应用及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180眼)青光眼随机分成三组;治疗1组56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2组56例(5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应用,治疗3组56例(62眼)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组术后高眼压率低于治疗1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高于治疗1组;治疗3组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并在术后合理控制巩膜瓣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可以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早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是因病理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纤维损害及视野缺损的可致盲的一种眼病。小梁切除是当前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但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形成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倾向,近年来我院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经精心护理,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小梁切除术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它的应用挽救了上千万青光眼患者的视力,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往往导致滤过过畅,引起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因小梁切除术是外滤过手术,巩膜瓣缝线的张力极为重要,因此出现了许多改良手术,如Sehaffer的松解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等。我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而使手术更简单、快捷,防止术后滤过过畅,效果良好。现将我科收治的各类青光眼22例2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6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结果26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太强16眼占61.5%,结膜切口渗漏8眼占30.8%,脉络脱离1眼占3.85%,恶性青光眼1眼占3.85%,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太强,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9.
白晓晶  高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5):141-142
<正>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后早期由于滤过旺盛,造成低眼压、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可引起一系列眼前段的病理改变,如角膜内皮失代偿、周边虹膜的前或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滤过泡消失等而导致抗青光眼手术失败。为有效地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以常规小梁切除术为对照,采用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