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孙朦朦  倪青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93-995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机呈消渴病“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规律动态演变,病机关键是气阴两虚,且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瘀血阻络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临证可见燥热、湿热、寒湿、痰浊等不同阶段的病理演变,与肝、脾、肾脏有密切的关系.治疗上,以气虚血瘀论、痰瘀阻络论、寒湿阻滞论、肝肾亏虚论.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寒湿阻滞治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痰瘀阻络治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肝肾亏虚治以补肝益肾、填髓充肉.另外,针灸、中药外治疗法如熏洗等皆可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67-969
总结导师崔云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经验。从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出发,本病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瘀血、痰浊,并阻于络脉,气血不能畅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将本病分期论治,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中期以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主,晚期以脾肾两虚、寒凝血瘀为主;治疗大法早期补气养阴,中期补益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晚期健脾补肾、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治法,应贯穿病变始终。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滋阴润燥、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临床多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及肝肾亏虚证等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4.
孙心怡 《河南中医》2014,(6):1202-12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痰瘀阻络为主,治拟益气养阴,化瘀通络,采用的方法有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等,-临床上常用中医药方法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黄祥武主任医师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虚标实的特点,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临床中主要分为四型论治:气阴两虚型、阳虚寒凝型、脾虚络阻型、痰瘀阻络型.治疗时强调应注重预防,防治结合,内外合治;重视健运脾胃、顾护肾阳、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从三个方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论述: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辨明五脏病机,分期辨证论治;把握标本虚实,中西内外结合。指出益气养阴、温经通络、扶助正气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题思路。祛痰化痰在治疗中也不容忽视.应正确处理好标本虚实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内外法并用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陈杰 《江苏中医药》2017,49(3):28-2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王旭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致病之本,脉络瘀阻为致病之标,虚瘀错杂,互为因果。提出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原则,标本同治,内外法并用,多途径综合治疗。附验案1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498-25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痰浊、瘀血是糖尿病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病机转化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消渴日久,痰瘀入络,形成痰瘀阻络证。雷晓琴主任医师在古方驻景丸基础上,加用理气化湿、化瘀通络之品化裁,形成通络驻景丸方,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痰瘀阻络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王旭 《吉林中医药》2011,31(4):310-3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病机为阴损及阳,阴虚寒凝,痰阻络脉。按中医辨证分为4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自拟周络汤加减;肝肾阴虚、脉络瘀阻型拟知柏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寒凝血瘀型拟金匮肾气丸加减;痰瘀痹阻、脉络瘀塞型拟双合汤加减。同时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以及针灸疗法、足浴疗法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彦彬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临床根据病程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分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肝肾阴虚,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痰瘀阻络证型;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补气健脾、温阳补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等法,合理运用引经药和虫类药,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和外洗疗法,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因病之新久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标实:可有气滞、血瘀、痰浊、肝风之不同。从虚、瘀两方面论述:虚证可细化为气血阴阳,及脏腑阴阳之虚,"瘀"泛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毒等,其可单一或结合瘀阻经脉而致病,亦可因虚至瘀或虚瘀并见,并结合病程分期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的观点,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在着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兼顾各部虚候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常合并出现,导致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影响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高彦彬教授诊治代谢性疾病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痰湿体质为发病的内因;过食肥甘,体力活动减少,体形肥胖为重要的外因;肝失疏泄为发病的重要环节;痰湿瘀毒阻滞络脉为基本病机。防治强调应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异病同治,从络病论治。临床分为:肝郁脾虚,痰湿阻络;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肝肾亏虚,浊瘀阻络;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肾络;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心络;阴阳两虚,络脉失荣。治疗上强调健脾、益肾、调肝,更重视祛邪通络,如利湿通络、化痰通络、降浊通络、化瘀通络等,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理认为有:瘀血阻络、脾虎气弱、阴虚燥热、肾气亏虚和肝风人络,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胜,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兼有瘀血痰浊为标。部分中药具有醛精还原酶抑制活性,可降低红细胞中山梨醇的蓄积。复方治疗多从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益肾气和炼风通络入手,根据不同医家的认识而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期应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生理检测、定量感觉试验,以及症状、体征评分进行综合判断。分型论治可根据病机特点分为三型,即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血瘀风动型;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瘀血阻络贯穿始终,故应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并处理好补虚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未病与已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谢湘春  李洁 《中医药学刊》2004,22(2):356-359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文献。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主要分为瘀血说、气阴两虚说、阴虚寒凝说及痰瘀痹阻说,其中血瘀是本病的要点和主要病机。治疗上主要从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化瘀祛痰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及采用针灸、中药外洗等外治疗法。而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展望: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该病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周海娟  周学林  邱晓堂 《陕西中医》2020,(11):1651-1653
周学林教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辨证论治具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整理周教授医案,发现糖尿病周围病变以阳虚寒凝型者多见。周教授认为该病证系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肌肤、筋肉、脉络以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治之宜补虚泻实、化瘀通络,在“以通为补”“以通为助”的治疗原则上拟定“温经通络饮”,临床用之,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60%-90%,可累及肝、脾、肾三脏,其病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其本,以瘀血、痰浊、水湿常相互交阻,留置于经络,贯穿DPN整个病程的始终。气阴亏虚是DPN发病基础,痰瘀痹阻、脉络失养是DPN的病理特点。目前大都在控制饮食、运动、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理化指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方法:对306例2型糖尿病或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阳虚寒凝、气阴两虚夹瘀。根据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对2组患者的疾病相关因素及中医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血黏度和视网膜病变是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气阴两虚夹瘀的比例较单纯糖尿病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黏度和视网膜病变是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容易出现气阴两虚夹瘀证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虚、气虚、血虚、气阴两虚、阳虚等,标实为瘀血、痰瘀。治疗方面采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内外结合,具有多靶点起效的特点。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集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文献.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主要分为瘀血说、气阴两虚说、阴虚寒凝说及痰瘀痹阻说,其中血瘀是本病的要点和主要病机.治疗上主要从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化瘀祛痰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及采用针灸、中药外洗等外治疗法.而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展望: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该病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