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LC)作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已广泛被医患者双方所接受,所由LC所引起的并发症亦倍受大家关注,国内外报告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笔者自2000年10月-2002年12月应用LC配合中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98例无并发症发生,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应用临床多年,但中转率可达4.3%,其原因可能与统计例数、选择LC手术的适应证及外科医生经验有关。目前LC中转为开腹胆囊切除术(OC)仍时有发生。2001年4月-2005年5月,我院在LC术前应用超声检查以增加LC的安全性,降低中转率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而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急性胆囊炎原被认为是相对禁忌证,但随着技术及经验的不断积累,该病也可行LC。2003年5月-2005年10月,本院对112例急性胆囊炎行LC,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chole cystectomy,OC)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 cystectomy,LC),都可能产生并发症。其中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和术中胆道损伤最常见。自从1934年Mirizzi首创术中胆管造影术(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以来,术中胆管造影能有效地减少术中胆管损伤,及时发现残存的胆总管结石,其作用已为人们所肯定。目前,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由于LC手术的特殊性,10C在LC时代同样有着应用价值,对明确肝外胆管系统的解剖关系和保证LC手术安全很有意义。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对38例LC患者行IOC,均获成功,且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近年来胆囊切除技术的一个飞跃的发展。LC术以其安全、创伤小、痛苦轻、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高危患者能耐受等特点,使之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方法。LC术虽有明显的优点,但亦有其自身的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005年3月-2007年2月,我院对1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其损伤小、疼痛少、恢复快被作为良性胆囊疾患手术方式的首选。我院白2004年11月开展LC手术以来,共收治病例354例。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6年6月始开展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至2002年11月共施行LC536例,术前均经超声检查,现回顾总结如下,以探讨超声在LC术前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胆囊良性疾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笋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老年人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自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院对66例60岁以上高龄患者施行LC,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500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LC)以其安全、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高危患者能耐受等特点,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1997年7月-2005年10月共行LC术5000例,其效果满意,患者术后无不良反应,现将具体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廷贵  李晓军 《河北中医》2010,32(8):1270-1271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广大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的认可,腹腔镜在胆囊良性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LC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与传统手术相比,LC的并发症要高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因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仍是提高LC在临床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 stectomy oc)作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症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自1882年langenbuch开展第一例胆囊切除术以来,已经受了125年的考验,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tely stectomy LC)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金艺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4):5225-5225,523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eysteetomy, LC)是目前治疗单纯胆囊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胆管疾病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老年患者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常伴有其他生理系统的疾病,围手术期护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做好老年患者LC护理至关重要。本院1998年6月-2006年3月对132例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老年患者实施LC,经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彩超检查在避免术中损伤胆囊床肝中静脉导致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包头肿瘤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接受LC手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彩超在LC术前观测肝中静脉的意义。结果:1.肝中静脉或其属支在A点与胆囊床的平均距离为(4.4±2.47)mm。2.肝中静脉或其属支完全黏附于胆囊床上10例患者有7例于术中出血量大于300ml,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结论:肝中静脉或其属支较大、距离胆囊床近者术中容易损伤导致大出血,术前常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有助于明确胆囊床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解剖位置关系,指导临床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技术的成熟与推广,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传统的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已被各种微创手术方法取代,但LC可能发生胆管损伤和胆管残留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令人关注.为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行LC术中,选择性地采用经胆囊管入路行胆管造影4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残余胆囊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LC术后残余胆囊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15例LC术后残余胆囊患者,3例保守治疗好转,12例行手术切除残余胆囊,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残余胆囊慢性炎症改变。结论加强操作者基本功训练,严格把握LC的适应证,及术中精细操作和对解剖结构的清晰辨认是预防LC术后残余胆囊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难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8例患者胆囊、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的超声显像结果及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C成功517例,27例因胆囊萎缩和/或胆囊三角周围致密粘连中转开腹,4例因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LC术中胆囊破溃43例,LC术所用时间最长2 h 30 min,最短20 min。胆囊壁厚>6 mm、Calot三角区结构不清时,LC难度大。结论超声影像可以应用于对手术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据各地统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且其并发症更具危险性。现将我院1996-2003年40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微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历时短,病人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等优点,已在较多医院广泛开展,并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我院自2003年至今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一千余例,疗效确切。现就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共行LC术92例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防止和减少LC术后的胆道系统并发症和再手术率。方法:比较分析我院LC术后胆道系统并发症和开展术前ERCP检查后LC胆道系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998年9月至2003年5月共实行LC1038例,术后发生残留结石28例,胆道损伤7例,术后发现胆道肿瘤4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胆道蛔虫1例。2003年6月至2011年4月开展术前ERCP后行LC1876例均无显著胆道系统并发症。结论:为了积极预防LC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提高LC安全性,术前进行ERCP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胆道情况(胆囊和胆囊管是否显影、有无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狭窄以及有无胆道肿瘤、胆囊管的汇合形态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具有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现今胆囊切除术的重要方法。随着LC病例的增多,其并发症已逐渐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且后者对生命更具潜在的危险性。我院2000年8月-2008年8月共行LC术3500例,其中并发胆漏5例(0.14%),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