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志坚  蔡建生  李继锋  章少波 《河北医学》2009,15(12):1416-1419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64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n=32)及B组(n=32):A组为常规药物治疗;B组为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运动耐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至ST段压低1 mm所需时间及运动持续时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运动耐量、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至ST段压低1 mm所需时间及运动持续时间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提高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阈值,增加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8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组加服丹川芪颗粒,对照组加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用药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最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ST段最大下降幅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运动总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治疗后ST段最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川芪颗粒能够减小ST段最大下降幅度,增加运动总时间,有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3.
早期复极综合症是一种变异的心电图表现,正常人发生率为1-6.1%,男性较多见.本文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为20~55岁,诊断标准为常规心电图中至少有三个导联的ST段抬高>0.5mm,而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可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其中5例比较了过度呼吸15秒钟前后的ST-T改变。结果:本组ST段抬高幅度0.5-4mm,以此导联显著者有4例。心前导联和肢体导联均示抬高者4例。5例二级梯运动试验中有4例于运动后即刻示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其中1例运动试验加快ST段示立即降至等电位线;另1例运动试验者ST段于2分钟时回降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外反搏(EECP)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的近期临床疗效,为CSX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由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SX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搏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患者EECP治疗前1周及出院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入院时及治疗结束时运动耐量(包括运动总时间及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P<0.05)。反搏组患者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结论 EECP是治疗CSX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特别是对早期冠心病是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但仪据传统的ST段标准,存在漏诊,误诊问题,故目前趋向于多变量综合分析,以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观察分析更年期女性反复出现胸痛。但是普通心电图检查始终正常的,运动试验中观察ST段始终无变化的.但是冠状A造影确诊为冠心的患者于分级运动试验后的Q-Tc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常学龄儿童踏车极量运动时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23名健康儿童踏车运动试验,以观察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的结果。在极量运动过程中,心电图有变化者71名(31.8%),包括T波改变、ST段压低、J点下降等,未出现ST压低≥2mm或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极量运动时,男孩组收缩压平均升高35.8mmHg;女孩组32.5mmHg,舒张压改变不一,停止运动后1分钟心率减慢最显著,8分钟时全组平均心率仍较运动前增加18.7%。最后作者根据踏车运动试验的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的患者,口服曲美他嗪20mg/次,3次/天,疗程8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平板试验运动终点所达到的代谢当量(METs)、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和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3.75%。治疗后METs明显增加,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劳力型心绞痛效果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人类心脏能否被预适应。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TCA术治疗25例临床资料,并比较第1、2两次球囊充盈扩张时体表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尽管第2次球囊扩张时限比第1次长10,4S(P<0.05),但球囊第2次充盈时心电图ST段变化比第1次的小2mm(P<0.05)。结论:PTCA术中球囊充盈扩张所致短暂缺血可能使心脏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和通心络胶囊联用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行常规治疗,6周后加用曲美他嗪和通心络胶囊,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心率无明显变化,与加用曲美他嗪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前比较,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FMD明显改善,治疗后硝酸甘油耗量、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间均有所减少,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至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通心络胶囊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效果明显,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片治疗心脏X综合征2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另加银杏叶片0.5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加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日3次,均6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胸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平板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时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每周胸痛发作次数、运动平板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时间、硝酸甘油每天用量及hs-CRP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银杏叶片是治疗心脏X综合征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T段水平延长≥0.12s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ST段水平延长者与43例ST段正常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对照分析。结果:运动后,两组运动时间、峰值心率、最大ST段下移、运动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T段水平延长者,在加大心脏负荷后,常可诱发运动试验阳性。可视为早期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一种信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诊断心绞痛中的价值,并与缺血性ST段压低作对比。方法:记录77例冠心病,101例临床诊断心绞痛,4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住院当日,胸痛发作时及缓解后30min内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分析其QTd及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结果:冠心病和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时QTd和ST段压低明显增大和加重,胸痛缓解后缩小和减轻至接近发人前水平,正常对照组改变不明显。胸痛发作时QTd增大至≥80ms及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0.1mV作为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心绞痛组患者胸痛发作时QTd增大及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与冠心病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性胸痛发作时QTd明显增大,显著高于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0.1mV发生率,动态观察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QTd变化是较ST段压低更为敏感的诊断心绞痛的客观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2岁,于1996年5月3日就诊。主诉持续胸骨后疼痛伴出汗约半小时,无恶心、呕吐.无左臂及肩呷放散痛、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查体:BP:14·67/933kPa.P:64次/分.R:16次/分。痛苦病容。心音低钝,心事6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检未见异常。ECG示心率60次/分,Q-TfN期最长达0.48秒,T波高耸,胸导为着·但无ST段移位。拟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予吸氧、含服硝酸甘油、静滴低分子右族精伤治疗,胸痛好转。约10分钟后患者欲翻身.又感胸痛,复查ECG可见巨、巨、avF导联ST段抬高olmv,当导联自动转换到V。时…  相似文献   

14.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时间,运动后ST段下降1〉0.1mm所需的时间以及运动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自身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时间,运动后ST段下降〉10.1mm所需的时间以及运动持续时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更好地有效地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X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应用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普伐他汀 )对x综合浆内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观察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 :严格筛选 17例临床表现为胸痛并已作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服用普伐他汀 10mg。每晚睡前服 1次 ,疗程 3个月 ,用药前后进行血浆内皮素 (ET)的检测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比较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血浆E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运动出现心绞痛ST段改变的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 ;ST段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5 )运动后 4分时相各导联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降之和 (∑ST)明显减少。结论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普伐他汀 )可显著改善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减轻心肌缺血 ,对X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硝酸异山梨酯20 mg,2次/d,共20周;试验组硝酸异山梨酯20 mg,2次/d 左卡尼汀1.0 g,3次/d,共20周,比较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及运动耐量。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 mm所需时间、心绞痛所需时间、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明显减少,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结论左卡尼汀 硝酸异山梨酯能更有效地缓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我院对40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的患者,静脉应用5%GS 250ml、血塞通注射液20ml,有糖尿病者,改5%GS 250ml为木糖醇250ml,1次/天,疗程2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平板试验运动终点所达到的代谢当量(METs)、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和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2.5%.治疗后METs明显增加,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98例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与冠脉造影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3.1%(49/59),特异性为69.2%(27/39),准确性为77.6%(76/98)。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压低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运动中收缩期血压增量越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重。试验中ST段压低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出现ST段压低的导联数目越多,运动中最大心率越小,冠脉狭窄范围就越广泛。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可初步估测冠脉狭窄程度及狭窄范围,不失为冠心病诊断中又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10 5例患者溶栓治疗后据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分成A组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30分钟 ) ;B组(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30分钟而≤ 6 0分钟 ) ;C组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6 0分而≤ 90分 )。发病后 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ST段抬高达到稳定下移 5 0 %所需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着差异 ,且随需要时间的延长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抬高达到移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可作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及溶栓治疗疗效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20.
1方法 自1999年5月-2005年5月因胸痛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65~82岁,17例均行运动平板试验,以运动过程中心电图出现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压低≥0.1mV为阳性标准,ST段抬高者除外,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