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艳  田峰 《中国处方药》2024,(2):103-107
目的 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医保药品目录》)抗菌药物品规设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贯彻执行医保政策,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整理汇总2019~2022版《医保药品目录》中全身用抗菌药物,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结果 抗菌药物品规数及协议期谈判品种逐年增加;四版抗菌药物剂型以注射剂型、口服常释剂型为主(两者之和在79.14%~80.65%);限定支付条件药品2019版、2020版50种,在2021版增至54种,2022版锐减至44种;儿童抗菌药物专用药占比在3.76%~5.35%;《医保药品目录》涉及国家重点监控药物抗菌药物6个品种,9个品规。结论 抗菌药物可及性和用药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需扩大《医保药品目录》抗菌药物限定支付条件,达到与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一致;加大对儿童抗菌药物专用药的关注;加强涉及国家重点监控抗菌药物医保目录品种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了解2017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7年版《药品目录》)西药品种。方法:比较2017年版《药品目录》与2009年版《药品目录》西药品种的差异。利用《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的处方数据,对2017年版《药品目录》中重点关注的西药品种进行处方金额分析(仅到药品名称层级,不区分剂型)。结果和结论:2017年版《药品目录》明显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保障范围、提高了用药保障水平,有利于减轻广大参保人员目录外药品费用负担,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医院抗肿瘤药临床使用现状,评价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国家药品谈判等相关政策对医院抗肿瘤药使用的影响,为后续政策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2014-2019年连续样本医院抗肿瘤药物的品种结构、价格水平、使用金额、使用量进行分析,同时对2017年版医保目录调整中涉及的抗肿瘤药使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9年,样本医院抗肿瘤药物通用名数量由107个上升到129个,但产品层面数量变化不大,新进及退出医院的数量保持稳定。6年来抗肿瘤药使用金额及频度持续增长,增速高于全部药品,6年复合增速分别达17.10%、12.12%。其中,代谢拮抗剂、植物生物碱等传统抗肿瘤药使用金额及使用量占比逐步降低,而蛋白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新型治疗药品占比不断上升,但此2类品种进口产品的使用比例较高,进口金额占比分别为67.85%、92.81%。2019年,蛋白激酶抑制剂使用金额在所有抗肿瘤药小类中排名第一。2017年医保目录调整后,虽然由于国家谈判带来价格降低,目录内抗肿瘤药使用金额增速及占比显著提升,但由于国家谈判采购政策实施,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医院抗肿瘤药使用金额、使用量增速明显,近两年品种数有所回升。从用量上来看,医院使用抗肿瘤药物仍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新型抗肿瘤药物主要依赖进口,但使用金额已超越传统抗肿瘤药。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及品种谈判降价效果明显,患者抗肿瘤药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悦  杨谊  张艳丽 《中国药业》2023,(10):20-24
目的 为优化临床降糖药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录入2017年版、2019年版、2020年版、2021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简称《医保目录》)中降糖药的名称、剂型、医保支付方式及“备注”中的医保限制情况,分析降糖药的基本情况和调整情况。结果 4版《医保目录》中,降糖药医保付费支付方式多为乙类(占比均超过60%且变化不大);新增品种以口服复方降糖药(从0种增至8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从1种增至7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从0种增至4种)为主;国家谈判药品以GLP-1类似物为主。《医保目录》中SGLT-2抑制剂及GLP-1类似物均为二线用药,而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处于ASCVD高危、极高危的患者首选SGLT-2抑制剂或GLP-1类似物单药治疗。结论 医保目录的更新需紧跟指南,降糖药的医保支付分类有待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5.
贡联兵 《药品评价》2010,7(16):24-30
目的:为了临床合理应用2009年版《药品目录》。方法:对2009年版《药品目录》与2004年版《药品目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结论:2009年版《药品目录》根据医药科技进步与参保人员用药需求变化进行了调整,使2009年版《药品目录》的结构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肠外肠内营养药品的遴选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比较2009版、2017版国家及各地医保目录中营养药品的收载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收录17种肠外营养药品和5种肠内营养药品,其中1种药品类别为甲类,其余均为乙类。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增加了小儿复方氨基酸(18AA-Ⅰ、18AA-Ⅱ)和结构脂肪乳(C6-24),甲类药品较2009版增加1种;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进一步明确了营养药品支付限定范围和肠内营养药品品种。2017版各地医保目录中,广西收录肠外营养品种最多(26种),宁夏、江西、广西、青海收录肠内营养品种最多(8种);北京医保类别为甲类的品种最多(16种)。结论:2017版医保目录较2009版更加细化、具体,具有较好的政策导向和临床实用性。各地医保药品目录、报销类型及支付限定范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2004版《医保目录》调整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倾向的影响,为《医保目录》的修订提供建议。方法分析2004版《医保目录》调整前后的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本文分析采用频度分析方法、对应分析统计方法。结果《医保目录》调整后总的趋势是医院更倾向于选择医保用药,特别是医保乙类药物。结论医院选择抗菌药物的倾向受《医保目录》的影响,《医保目录》对医疗行为的引导性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04,15(12):713-713
本刊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完成《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 (2004年版 )并对外发布。与2000年版《目录》相比 ,2004年版《目录》中成药品种增加了98 % ;西药品种增加了4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调整后的《目录》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及临床医药科技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能够保障广大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员的合理用药需求。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大幅扩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医保政策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数理统计法,基于《人社部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简称:《药品目录(2017年版)》)分析研究单位2012-2015年IVIG应用数据,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用量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病种及医保性质分组,组间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例均用量、例均费用、总住院费用等卫生经济学指标。结果:《药品目录(2017年版)》纳入IVIG支付的6大类疾病4年用量为99 600.5 g,占研究单位总用量的46.7%,川崎病用药例数和药品用量居首位,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医保支付病种中例均用量最高;例均用量中位数前3位病种为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均未纳入医保支付,其例均费用和总住院费用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品目录(2017年版)》IVIG医保覆盖面大,切合民生,但病种仍有扩增需求,药物经济学深入研究有利于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医疗保障局2019年11月28日公布的完整版201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下文简称“《医倮药品目录》”),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事关全民医保用药,备省市积极响应,截止目前,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月有余,广东、天津、山东、安徽、辽宁、北京、河南等省市陆续发布关于《医保药品目录》对接、执行等相关文件,调出药品、各省级旧版医保目录消化、医倮谈判未续约药品过渡方案,个人自付比例的调整等各项细则都在不断落地.  相似文献   

11.
李锐  李忻 《中国药事》2022,36(10):1182-1189
目的: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方法:完善组织架构,通过制定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管理制度,编制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目录,搭建“合理用药防控预警体系”,使用“ATC/DDDs系统”工具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意见等措施,对比管控前后的重点监控药品品种销售金额及占比、门诊及住院次均药费、药占比等药事管理指标,评价其实践效果。结果:重点监控品种的用药合理性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适应症和联合用药方面的合理率提高更为显著。重点监控药品品种销售金额由2019年22443.07万元降至2021年6857.18万元,销售占比由 2019年19.18%下降至2021年7.06%;门诊次均药费由2019年105.13元降至2021年74.57元,住院次均药费由2019年6669.61元降至2021年5310.09元;药占比由2019年28.7%下降至2021年20.76%。结论: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降低重点监控品种销售金额及占比、门诊及住院次均药品费用、药占比,促进了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的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及医院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4+7"带量采购药品约定用量的有效落实,引导医师、患者优先选择集采药品,为集采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方法:利用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手段搭建集采药品监测体系,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收集2020年1-9月及2019年同期通用名相同的集采药品及非中选药品使用情况,对比分析政策执行前后的药品销售金额、次均药费、医保资金支出药费、医保次均药费及药占比等相关数据指标,评价实践效果。结果:自搭建监测体系后,截至2020年9月,第一批集采药品(共计20种),已完成约定用量的149.42%,其中有18个品种已超额完成约定用量;对通用名相同的集采药品及非中选药品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药品总费用、次均药费、医保资金支出药费、医保次均药费均有大幅下降;医院整体药占比由29.15%降至23.53%。结论:医院基于信息化手段搭建集采药品监测体系,为其用量得以顺利落实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某院药占比管控体系的建立对医保拒付药品的影响,旨在为以后医院改革持续推进提供参考。方法: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药剂科牵头,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包括成立合理用药监测小组、开展医保品种的动态监测及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管理出院带药处方,统计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前后2年医保拒付药品的信息,采用自身同期对照,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医院药占比数值由最初的39.06%下降至29.52%,医保出院患者人数增加,省、市医保拒付药品金额明显下降,住院医保患者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也同比下降。结论:该院利用卫生经济的杠杆配合政策进行调整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后,初步效果明显,能够基本合理控制和监督医保总量的指标,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如抗感染药物拒付金额较多、超医保范围使用药品情况较突出,后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医保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4.
李旭东  李忻  于倩  关丽英 《中国药事》2021,35(1):138-143
目的: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4+7”带量采购药品约定用量的有效落实,引导医师、患者优先选择集采药品,为集采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方法:利用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手段搭建集采药品监测体系,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收集2020年1-9月及2019年同期通用名相同的集采药品及非中选药品使用情况,对比分析政策执行前后的药品销售金额、次均药费、医保资金支出药费、医保次均药费及药占比等相关数据指标,评价实践效果。结果:自搭建监测体系后,截至2020年9月,第一批集采药品(共计20种),已完成约定用量的149.42%,其中有18个品种已超额完成约定用量;对通用名相同的集采药品及非中选药品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药品总费用、次均药费、医保资金支出药费、医保次均药费均有大幅下降;医院整体药占比由29.15%降至23.53%。结论:医院基于信息化手段搭建集采药品监测体系,为其用量得以顺利落实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为医疗机构对该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9版)制订我院高警示药品目录及风险点,对全院医师、药师、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与考核;以临床科室、药学部门的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格率为检查指标,比较优化前后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效果。结果:我院通过建立检查督导小组、药师宣教、信息化管理、处方审核及个体化给药、用药指导、处方点评及用药错误上报等措施对高警示药品进行风险控制和持续优化。与优化前比较,优化后临床科室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理率由37.3%提高至80.1%(P<0.01),药学部门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理率由59.2%提高至85.0%(P<0.01);但仍存在高警示药品账物不符、用药错误未全部及时上报、审方软件规则建立不完善、用药指导不充分、个体化给药药品品种较少等问题。结论:通过对高警示药品管理及优化,有效提高了我院临床科室及药学部门对该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新的医保目录是否对合理用药、控制药费、疾病预后有积极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2019年10-12月入院的患者为调整前组,2020年1-3月入院的患者为调整后组。统计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治疗费用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整后常用药物由6种降至4种,联合用药从83%降至30%,住院费用中位数由17838.02元降至15475.39元(P<0.01),药品费用中位数由2460.66元降至776.86元(P<0.05);调整前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疗保险品种改变后,患者联合用药与医疗费用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结果未有明显变化,说明新医保政策的实施并未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对医保控费、临床合理用药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期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和《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将拟调整的药品分为新增纳入、直接调出、可以调出及调整限定支付范围四类,并首次明确支付标准调整和调出药品的条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体现中国医保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目前调整退出机制和具体操作办法尚有待健全完善。该研究对欧洲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美国医保目录调整,特别是退出机制进行梳理,从决策机制、调整频次和路径、评审方法和标准、以及实施效果和影响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述,对退出机制关键步骤和主要考虑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国际经验和操作模式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针对中国医保目录药品调整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医保管理、提高医保运行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与医保支付制度的协同作用及尚存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其协同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政策评估法,分别对目前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与医保支付制度的直接协同与间接协同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结果与结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我国医保支付制度在技术层面的付费方式、效果层面的绩效评估、管理层面的过程管控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其间接协同作用包括: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可促使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作出调整以适应医保支付改革;可调整医药市场,影响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不足之处为:中选药品品种少,采购范围与医保降费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医保对于非中选药品"一刀切"的支付标准可能会削弱药企对仿制药研发的积极性等。因此,下一步还需大幅扩大药品采购品种和范围,对于本身品种就较少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开医保支付限制;协调医保报销政策和采购方案,提升医保支付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引导医疗机构从"价格医疗"到"价值医疗"理念的转变,兼顾市场多方利益,形成全方位的药品价格与医保支付制度的协同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