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丽  杨莉  吴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518-3519
目的 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 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最长,置管并发症最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中应用的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对老年病人治疗的最安全途径.[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共364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PICC 157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8例和股静脉置管109例,分别比较安全性、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3种不同途径穿刺成功率结果比较,股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穿刺成功率(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经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于老年脑血管病病人各有所长,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出现穿刺并发症,股静脉穿刺置管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虽然存在置管期间并发症,但置管操作过程最安全,留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深静脉置管途径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急诊需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别进行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比较在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术安全可靠,在急诊抢救患者中有重要价值,尤以经锁骨下穿刺者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深静脉置管方式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1242例次的深静脉置管术,探讨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A:)和股静脉置管的特点。方法颈内静脉置管94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86例次,PICC置管326例次,股静脉置管736例次。比较四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四组总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组深静脉置管的操作技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随机选择一种置管方式达到能长时间给药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计124例患者,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选择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评估3组(颈内静脉前路置管组、颈内静脉中路置管组以及股静脉置管组)不同风险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置管成功率为98.39%,并发症发生率为4.03%;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置管术均较为安全、可靠,临床可依据患者病情以及3种径路置管术各有的优缺点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7.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骨下、颈内及股静脉3部位深静脉置管术主要并发症及置管的难易程度。方法:选取600例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颈内静脉(B)和股静脉(C)组,比较3组的穿刺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指标,明确3部位穿刺技术的优缺点。结果:一次性成功率以锁骨下静脉最低,股静脉最高,3者比较P〈0.05;但总体成功率P〉0.05。锁穿发生导管易位率最高,P〈0.05,但与颈内静脉对比在其他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股静脉置管虽在导管易位及气胸方面有优势,但其他并发症均高于前二者,P〈0.05。结论:三部位置管术各有优缺点,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及自身经验合理选择,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及丰富的置管经验是深静脉置管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02月-2014年02月收治的75例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A组)、颈内静脉置管组(B组)、股静脉置管组(C组),每组25例。分别对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渗液、导管堵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敷料更换频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A组显著低于B、C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导管更易脱出,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较低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且便于护理治疗,应作为首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高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27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279例80岁以上行中心静脉置管者临床资料.结果 因慢性疾病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高龄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原因,279例分别采取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置管,共发生置管并发症22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种主要置管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置管成功276例,置管保留时间平均(85±57.6) d.股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置管方式(P<0.05),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不成功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226例,因并发症拔管17例,非置管相关因素拔管33例.结论 高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可行,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宜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穿刺导管的临床普及,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深静脉穿刺主要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01年7月—2005年8月,我科行锁骨下静脉穿刺162例,股静脉穿刺58例,颈内静脉穿刺11例,PICC置管术10例。就三种不同置管方法利弊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静脉置管方法的利弊。方法将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53例患者随机分成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的舒适度、导管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6.3%和75%;2组患者舒适度分别为89.04%和61.67%;2组患者导管使用时间分别为(28±0.3)d和(34±0.5)d,股静脉置管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容易接受,临床使用方便,易于护理,不影响患者活动,在掌握操作技术、熟悉解剖部位的情况下,对于需要长期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穿刺导管的临床普及,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深静脉穿刺主要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01年7月-2005年8月,我科行锁骨下静脉穿刺162例,股静脉穿刺58例,颈内静脉穿刺11例,PICC置管术10例.就三种不同置管方法利弊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肝胆外科收治的8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3例应用CVC,研究组45例应用PICC,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不同置管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高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3.02%,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应用PICC深静脉置管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早日出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深静脉置管长效通路在小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穿刺方式,将成功行深静脉置管的135例小儿分为外周组69例,中心组66例,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耗时、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管、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情况.结果 外周组穿刺耗时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且相关并发症较少(P<0.05),但在导管堵管及相关性感染方面中心组发生率少于PICC组(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CVC适用于低龄儿、低体重儿,满足输注血液、化疗药物及高渗液体的要求,在抢救治疗发挥重要作用;PICC置管适于后期维持应用,为患儿提供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联合应用两种长效深静脉置管可以更好地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